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王宇声 《魅力中国》2013,(20):72-72
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权益,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有效的保障,但在司法实践中,国家却常以公众利益为由而牺牲对刑事被害人的保护,而作为其中特殊群体的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更是受到严重的忽视。本文从刑事未成年被害人特殊群体的角度,针对当前我国刑事诉讼中对未成年被害人保护不足之处,提出加强对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的可行性建议,以期能对刑事诉讼工作有所帮助。一、我国现行刑事未成年被害人司法保障体系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是指人身、财产、民主权利或者其他权力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其地位与其他刑事诉讼参与人有所不同.我国刑事诉讼立法明确承认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当事人地位,但从司法实践看,被害人的这种当事人地位和权利因种种原因还受到较大限制,使得被害人不能充分有效的参与刑事诉讼.本文在具体分析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不足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强化刑事诉讼被害人在起诉阶段中的诉讼参与权、完善被害人之诉讼代理制度等几个方面的改善措施,以期提高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加强对被害人的刑事诉讼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恢复性司法的内涵出发,探讨恢复性司法对被害人权益保护的价值,并对恢复性司法适用中被害人权益保护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提升民众对恢复性司法的认识,为更好地保障被害人的权益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王志鹏 《魅力中国》2011,(20):163-164
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受害者,犯罪行为所造成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的直接承受者,应当对其权益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刑事和解制度对于被害人权益的保护真有重要作用,它以被害人为中心从而能对其进行全方位保护。但是我国目前对于被害人的保护明显存在不足,被害人诉讼权利得不到落实,诉讼地位不够明确,物质利益和人身权利得不到切实保障。各地区在刑事和解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实践,这些地区有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敏 《理论观察》2007,(3):103-107
近年来被害人权益保障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修改立法以加强对被害人权益的保护。而在我国刑事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权益至今仍被强大的国家公诉权所掩盖,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现行立法对被害人各项权利的规定不仅范围狭窄无法适应世纪的需要,而且由于具体操作等方面存在缺陷导致被害人现有权利在司法事务中很难有效实现。因此,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司法实际构建一套完备的被害人保障制度是我国目前司法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1996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首次确立了被害人的刑事诉讼当事人的主体地位,赋予被害人较为广泛的诉讼权利,如申请回避、委托代理、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对生效裁判提出申诉等等,加强了对被害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刘兰芳 《魅力中国》2011,(17):140-140
刑事诉讼制度,是一种既重视有效惩罚犯罪,又重视保障诉讼民主,维护公民权利的法律制度。犯罪既侵害了公共利益,也侵犯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国家既有保护公共利益的责任,也有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的义务。重视对刑事被害人利益的保障,建立刑事被害人的救济制度,对于调节国家与社会成员的关系,均衡人权保障,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宇 《魅力中国》2010,(4X):159-159
当前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虽然规定了公诉案件被害人有诉讼当事人的权利,但对保障被害人权利方面的立法非常有限,被害人所享有的诉讼权利仍有不足,需进一步完善。本文分析了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的现状,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中被害人权利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刑事司法体系以“被告人为中心”构建,被告人的主体地位和权利保护都得到重视和加强,然而,被害人的地位和权益保护却淹没在国家公权力以及被告人人权保障的强烈呼声之下,这使被害人与被告人利益保护处于失衡状态。作为犯罪行为的直接承受者,刑事被害人承受着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负效应。如何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已经成为推动恢复性司法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黄淦 《魅力中国》2010,(29):159-159
在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救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极其重要的司法实践。刑事被害人通常只是作为一个诉讼法学概念为人所知,随着纠问式诉讼制度取代弹劾式诉讼,国家追诉原则逐渐取代了私人追诉原则,追究犯罪的活动被视为国家专门机构的法定职责和一种国家职能活动,检察机关取代被害人成为行驶控诉职能的当事人。被害人不再担当原告人的角色,不再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然后刑事被害人的救济却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满足,这种制度的缺失让我们很难期待作为刑事被害人的社会成员对社会充满信心。我们所主张建立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济制度弥补诉讼救济功能的不足,在诉讼方式之外,以救助,补偿等方式对刑事被害人进行救济,以此完善我国被害人救济制度,让遭受侵害的主体恢复对社会的应有期望。  相似文献   

11.
杨英 《魅力中国》2011,(8):132-132
被害人承诺是指被害人同意他人对自己的权益实施侵害的行为。本文从一段电影故事情节出发,结合现实生活的中的实际案例,来论证帮助自杀行为的认定及其与被害人承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作为的杀人、安乐死和帮助自杀行为的区分。  相似文献   

12.
尽管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已把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界定为当事人,但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却并不具有当事人的完全形态。该文从犯罪的本质、刑罚、刑事诉讼目的等方面综合地探究了我国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应然诉讼地位。  相似文献   

13.
刘金燕 《魅力中国》2014,(23):309-309
在家庭暴力中绝大多数受害人是女性,在女性因家庭暴力导致犯罪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从被害人逆转成犯罪人的,她们所侵害的对是特定的--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最后导致其以暴制暴逆转的原因有自身的内因和社会外因,要从根本上遏制家庭暴力,切实保障女性权益,只有通过提高女性自我保护能力、完善立法、健全社会救助机制,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事诉讼法在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方面仍有一些不周到之处,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完善.应该保障被害人对犯罪的追诉权,保障被害人的诉讼参与权,保障被害人获得实际赔偿的权利,实现对被害人保护的整体性和被害人在诉讼过程中的全面参与,完善对被害人权利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5.
对少年犯进行定罪量刑的最基本原则是最有利于少年的原则。该原则是一项国际性原则。将这一原则作为我国刑事诉讼中对少年犯进行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也是恰当的。它涉及对少年权益的保护和少年的成长,是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适用最有利于少年这一原则时,应区别不同的犯罪情况,采取宽严相济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刑事被害人是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在现代刑事诉讼中具有当事人的地位。被害人作为诉讼当事人应当享有体系化的权利赋予和保障,对此有关国际刑事司法准则是有明确且完备的规定的,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得到了很好的实现。但是,中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被害人权利的体系化和国际化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被害人对检察机关作出的不批准逮捕决定是否有申诉权,学术界和实务界有不同的看法。为了统一司法,更好地保障被害人的权益,提高司法机关的权威,在将不批准逮捕决定理由说明书送达被害人的同时,赋予被害人对不批准逮捕决定的申诉权。法律上应当规定被害人对不批准逮捕申诉的接受机关以及这一权利具体行使的规则和程序,还应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8.
周冲 《魅力中国》2014,(3):353-353
“疑罪从轻”源于《欧洲保护人权和基础自由公约》的规定,在刑事诉讼中是“存疑有利被告”的体现之一。本文从实体法适用的角度出发,探索“疑罪从轻”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适中性、现实性及合理性的特质。并论述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适用之界定。“疑罪从轻”是实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价值取向的体现,并且保障了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黄金山 《魅力中国》2008,(25):64-65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加害人以认罪、道歉、赔偿等形式与被害人和解后,国家专门机关对加害人不追究刑事责任,免除处罚或者从轻处罚的制度。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源于自然法理念下的恢复性司法原则和诉  相似文献   

20.
邱严严 《魅力中国》2010,(6):155-155
人们对于民事权益的保护是从民事方面来理解的。在行政法上,行政相对人作为人身权、财产权的享有者,受行政法保护。借用民法上的概念,指出行政程序法对民事权益的保护最直接、最有效,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完善民事权益行政程序保护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