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介绍了辽河油田利用水平井技术,重新开发长期处于濒临停产的低速低效油田—新海27块的二次开发试验及推广应用过程。该区块属于层边底水构造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利用水平井开发,通过采取水平井高效注汽、合理的机泵配套举升工艺技术、电热杆加热降黏、水平井堵水和酸化解堵等方式,以及控制生产压差等措施,有效地抑制了底水锥进和产层出砂,降低了区块的综合含水,提高了油田采油速度,改善了开发效果,提高了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埕海油田为典型的疏松砂岩油藏,埕海一区、二区陆续投入开发,创新性地采用了多项新技术、新工艺.钻井过程中针对底水油藏水平井轨迹控制与油层保护,水平井完井方式,水平段分段产出情况监测,合理的水平井开采方式,延长水平井稳产时间,有效控制底水锥进等至关重要,在埕海油田水平井高效开发技术系列基础上,开展水平井开发技术应用与对策再优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大港埕海油田一区全面实现开发投产,埕海二区开发陆续展开,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需解决诸多问题,如何对水平井进行生产动态评价,如何对水平段分段产出情况进行监测并实施有效开采,如何对水平井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如何延长水平井稳产时间,有效控制底水锥进至关重要,确保水平井生产的最佳回报率,最终实现埕海油田水平井的优质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4.
底水油藏普遍存在于我国,且我国的砂岩底水油藏储量比较丰富,我国的很多油田包括辽河油田、塔里木油田、华北油田等已探明有丰富的底水油藏。底水油藏开发技术比较困难,主要在于怎样防止底水锥进造成的水淹现象。为了提高和改进底水锥进油藏的开发效果,本文以华北油田为例,对其底水油藏的地质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并采用一定分析方法分析底水油藏锥进的影响因素,以及锥进的类型,在此基础上,给出改进底水锥进油藏开发效果的常规方法,并具体说明人工隔层堵水采油技术对底水锥进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胡尖山油田侏罗系油藏开发技术政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区域沉积背景的基础上,立足生产动态资料,重点分析了长庆油田第六采油厂胡151延9、安65延9及油藏的开发特征,从控制采液强度,抑制底水锥进,合理注采比,提高注水见效程度等几个方面对侏罗系油藏进行开发效果分析,通过研究油藏开发现状,结合生产动态数据及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控制采液强度,抑制边水推进,合理注采比,提高注水见效程度等几个方面对该区以后的高效开发进行探讨,提出稳产思路及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油田开发难度的逐年增大,稠油注汽开发吨油生产成本逐年上升,开发质量效果呈一定下降趋势,提高油田稠油注汽开发质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为切实提高稠油开发水平,运用数模技术,通过优化注汽参数、改善注汽效果,优化注汽方式,有效抑制汽窜,优化合理井网井距、增加热受效储量,优化空心杆掺水工艺、提高油井产量等一系列的优化措施,使油田的稠油油藏的得到了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边底水油藏底层当中存储着充足的天然能量,具有较高的采收率前景。在利用水平井对边底水油藏进行开发的过程当中,底水锥进可能会导致油井见水过早,从而使油藏的无水采油期缩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采收率。因此,有关施工人员应控制好底水锥进的时间点,同时制定出合理的工作制度,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一问题的发生几率。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将主要对边底水油藏采收率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油藏剩余油等基础上对现今的开发策略进行改善,以有效提高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海27块是一个厚层块状底水普通稠油油藏,直井开采底水锥进严重,挖潜难度大。利用水平井开采,较好地挖掘了锥间带剩余油潜力,与直井对比,明显控制了底水锥进速度,减缓了油井产量递减速度,有效改善了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长庆油田位于陕甘宁盆地,是我国内陆地区产油量及产气量较大的油田之一。开发长庆超低渗透油田已经成为了提高油井产能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长庆超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难点,并同时探讨了解决难点的相应对策,包括优先开发油藏富集区块,合理部署井网及实施早期注水,应用精细测压开采技术。  相似文献   

10.
海上油田开发受其特殊的条件限制,与传统开发相比多采取高速高效的开发方式,为此合理的水平井井网优选将会提高海上油藏开发经济效益,降低方案实施风险.结合油藏工程与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XH6区块海上稠油油藏水平井合理井网优选,确定了合理的井网、井距、水平段长度、采油速度及合理注采比5项指标,从而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该研究对同类的海上稠油油藏水平井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油藏地质师油藏开发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在油气开发中起着关键和支配地位,没有油藏地质的研究,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油田开发,并且如果对油藏地质情况缺乏了解,也会影响油田开发的效果,所以,在油田开发之前,应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弄清楚油藏地质情况,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油气田开发,确保开发工作的合理有效进行.本文通过对油藏地质的基本要素分析,介绍了我国油藏地质研究方法的具体现状,倡导我国应采取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油藏基础地质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针对桩西油田桩斜139块稠油油藏底水锥进快、注汽压力高、措施单井投入大的开发现状,剖析问题根源,结合潜力认识,创新低成本工艺,从新工艺不动管柱提质增效和主导措施治理低产低效井两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微生物复合吞吐采油、微观油水调控冷采降粘、氮气泡沫压水锥冷采、稠油层内堵水、充填防砂闭式管柱注汽、DC、DCS等技术措施试验,相应措施实施后,单井效果较好,经济效益显著,对边底水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某区块气藏属于不带油环的凝析气藏,在纵向上存在严重非均质性。气井附近均分布有大量的低渗透夹层,夹层的存在对底水锥进以及边水的推进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是影响该区块气井出水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夹层的分布特征对气井底水锥进的影响,给开发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机理研究,从夹层的分布位置,夹层规模,夹层的渗透性三个方面说明夹层分布特征对气井底水锥进的影响。结果说明,井型不同,夹层的位置、规模及其渗透率对底水锥进的影响不同,研究结果给类似气藏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注水井远程智能调控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田的综合开发、合理开发都离统和注水井,以前依靠采油工到井场开闭、调控阀门的工作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油田的实际生产,达不到"注好水、注够水"的要求.注水井远程智能调控系统通过下达采集、调控等指令,自动完成实时监测注水井的压力、远程智能调控阀门开度、调控注水量,保证了采集调控的迅捷、精准,并降低了油井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油田注水井等的管理水平、油田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分析我国当前开发油田的现状,分析我国不同油田的特点,综合现代国内外先进高效的原油采集方法,利用最合理的效率高效益的开采方法对不同的油田进行开采,提高原油采收率.对国内外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用化学驱和气体驱进行简述.结合国内主力油田开采阶段的现状说明了提高原油采收率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于稠油底水油藏中油水粘度相差大,如果采用直井开发,生产压差小导致低产,加大生产压差又会导致底水的快速锥进,油井很快水淹,使得多数稠油底水油藏的开发处于停滞状态;若利用水平井的生产压差小、泄油面积大的优点,可有效避免底水锥进,提高单井产能,并从根本上解决此类油藏的开发难题。本文以大港孔店油田孔102断块为例,利用三维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技术对该油藏的开发方案进行了优化研究,认为水平井开采此类油藏具有优势,并对水平井的各项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先导实验井孔H1井的成功实施为该断块下一步的调整、挖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对同类难采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强化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营541断块厚底水油藏的剩余油富集规律,实施差异开发,确定最佳开发方式,从而提高特高含水期厚层底水油藏采收率。首先深化动态分析,利用数值模拟,量化剩余油分布,考虑储量规模和经济开采价值,实施差异开发。其次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不同含水级别的液量优化,以抑制底水锥进,确定最佳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18.
石油是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重要能源之一,而油田开发是一项对环境有着较大影响的工程,因此油田开发及其各项相关活动的开展都必须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本文主要介绍了油田开发的污染源和污染物,分析了其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几条油田开发的环保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的油田开发工程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目前随着原油储量的逐步减少,各油田开发原油的难度逐步加大.为了确保原油产量,实现稳油控水的目标,各个油田都在积极探索新型的油田开发管理方式.基于此,笔者重点论述了油田开发的精细化管理方式的提升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油田企业一定需要了解关于油藏地质的一些基本特征,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油田开发工作,为油田的开发提供可行的对策,对于油田的开发对策,是采油方案的核心部分,是油藏整体开发指标的重要保障,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关的油田技术人员应该按照开发对策来合理的制定工程方案,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经验,以某油田为例,介绍了该油藏的地质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对策,希望通过本文能够给相关的工程人员带来帮助,提升我国石油开采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