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金贵 《中国农史》1993,12(1):107-110
禽畜的阉割技术,商代已出现。首先施于猪,阉猪(?)称“豮”。可供祭祀肥壮者是“豚”,“豚”常作阉猪通称。阉马,早期称“(?)”,后称“骟”。阉牛早期称“犗”,后多称“犍”。阉羊,(?)称“羠”,其黑色者称“羯”。阉鸡称“驐”,江南方言词。“豮”、“豚”、“骟”、“(?)”、“犍”、“犗”、“羠”、“羯”、“驐”都是表示阉畜的同义词,《说文·豕部》:“豮,羠豕也。”《马部》:(?),犗马也。”朱骏声谓“犍、(?)、犗、羯、豮”诸字,“皆去势之谓。”(见《说文通训定声·升部》‘(?)’按)《牛部》、“犗,(?)牛也。”《玉篇·羊部》:“羠,犍羊也。”《正字通·马部》:“骟,割去势也。”《说文新附》:“犍,犗牛也。”《广韵·平魂》:“驐,  相似文献   

2.
汉代五谷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谷”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周礼》中则是“九谷”、“六谷”,“五谷”杂称。①到了战国时代,“五谷”的称呼便普遍起来,如《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管子·立政》:“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荀子·王制》:“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这些表明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种类已初步有了定型。不过,那时的古籍记载都未具体说明是哪些谷物。到了汉代,人们才开始对“五谷”作出解释,意思是五种不同的粮食作物。至于是哪五种不同的粮…  相似文献   

3.
《诗经》章中关于“农人”和“众人”该作怎么解释?笔者对此有不同于一般的看法,现将拙见提请学术界指正。《诗经·小雅·甫田》中的“农人”和“农夫”,不是同一种身份。在《中国农学史》(初稿)上册中却将它们都释作为从事农业生产的直接劳动者。这似有其片面性。这篇诗中,共用了一个“农人”三个“农夫”,而且可以看出,“农人”是取报酬于领主的。即(“我取其陈,食我农人”。但“农夫”的劳动所得,没作明确交代。由此,笔者认为:“农人”同“农夫”的身份是有区别的。“农人”是领主使用的小官儿,也即是管理农事的小头目。所以取得领主给与的口粮,而“农夫”,则是如《豳风·七月》中说的“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的一般种田人。如果是同一种人,那为什么在一篇诗中,用两种不同的称谓呢?这里分明有贵称、贱称的区别。我们说“农人”和“农夫”的身份不同。但又认为他们的等级是相近的,按《甫田·毛傅》:“尊者食新,农夫食陈”。  相似文献   

4.
贝母的名字听上去就不同寻常,早在《诗经·国风·鄘风·载驰》中就有"陟彼阿丘,言采其蝱"的诗句,而在宋代朱熹的诗经研究著作《诗集传》中则有解释:"蝱,贝母,主疗郁结之疾."实际上,贝母的名字来源于它独特的鳞茎,贝母的鳞茎形状像几个大小不一的贝壳聚合在一起,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  相似文献   

5.
潘法连先生《读(中国农学书录)札记》先后在《中国农史》发表了三组共23则,对于《中国农学书录》,略者详之,误者正之,分者合之,含混者明确之,用功颇巨,有裨学林。唯其中有以不误为误,以误证正的,有欲详而未详的,也有增加了新的混乱的,兹不忖谫陋,愿陈鄙见,就教于潘先生。一、沈立《海棠记》部分内容还见于宋人引述,沈立还撰有《牡丹记》十卷。《中国农史》1984年第1期《读(中国农学书录)札记五则》(以下简称《札记》)中“《海棠记》的撰作时期及其内容”一节,据陈思《海棠谱》补沈立《海棠记·自序》,以明其大致内容及撰作时期,极是。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22引《复斋漫录》云:  相似文献   

6.
“草菅人命”是一则古老的成语,典出于《汉书·贾谊传》。原文为:“(胡亥)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现代汉语词典》对此的解释是:“把人命看得和野草一样”。如此,则草菅乃野草。但这是什么野草?今本《辞源》云;“草菅,草茅”;又在“菅”字条下曰:“草名。又称菅茅,苞子草。茎可作绳织履,茎叶之细者可以覆盖屋顶”。关于“菅”,旧本《辞源》说得较具体:“多年生草。一名菅茅。叶细长而尖,有平行脉如白茅。秋开青白花,壳有长芒,实尖而黑,长分许,常黏人衣,根短硬如细竹,可为刷帚”。这段叙述的  相似文献   

7.
古代茶史,年代湮远,或载籍阙略,或传抄窜易,或考之欠精,或妄事推测,给后人带来不少疑惑。今依个人之见,对文献中以下几点,略作考证,望指正。一、“齐荼”考宋·魏了翁《邛州先茶记》说:“茶之始,其字为荼。如春秋书齐荼……。”明·杨慎《丹铅录》也说:“茶即古荼字。周诗记荼苦,春秋书齐荼……。”言下之意,春秋的“齐荼”即“齐茶”。此说存疑。《左传·哀公五年》:“齐燕姬生子,不成而死。诸子鬻姒之子荼嬖……公疾,使国惠子、  相似文献   

8.
风水·坟头·土地易旭东“葬生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古谓之风水。”──摘自《辞海》历史悠久的“堪舆学”如今的风水同古人的风水不尽全然。风水在古代又称“堪舆”,是旧中国的一种迷信。民间又叫相宅、相墓之法。堪舆...  相似文献   

9.
魏《名臣传》载:“中书监刘放曰:‘官贩苦酒,与百姓争锥刀之末,请停苦酒。”《注》说:苦酒,“醋也”。“苦酒”一名,晋代犹存。《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七。张华条》载:“晋陆士衡赏飨张华,于是宾客盈座,华开器便曰:‘此龙肉也。’众虽素服华博闻,然意未知信。华曰:‘试以苦酒灌之,必有异。’试之,五色光起”(出《世说新语》)。  相似文献   

10.
对《诗·鲁颂·泮水》“薄采其茆”之“茆”的解释,有两种基本观点:一以其为莼菜(Brasenia schreberi J.F.Gmel),一以其为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Gmel.)O.Kuntze]。本文认为:《泮水》产生地不可能有莼菜分布,释“薄采其茆”之“茆”为莼菜是错误的,有资料表明“茆”与《关雎》“荇菜”为同物异地、异名,均指今荇菜(N.peltatum)。本文还重点对《本草纲目》有关荇菜的记载进行了介绍、分析。最后,据考查结果分析,对莼菜历史提出了几点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学书录》补正六则冯秋季(秦皇岛造纸总厂)一、《洛阳牡丹记》之初刻及其“花品叙”之误王毓瑚先生(中国农学书录)①第66页“洛阳牡丹记”条言是书“流传颇广”,但对其初刻只字未提。今按:是书初刻为治平三年(1066)或四年。《欧阳文忠公全集·外集》...  相似文献   

12.
清代玉米在陕西的传播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占军 《中国农史》1998,17(1):112-112,F003,106
玉米原产美洲,到十四世纪的元代,我国已有了玉米的种植。在清代陕西的方志中,玉米别名较多,计有玉蜀黍、包谷、金稻黍、玉黍、玉米、御麦、蕃麦、包粟、御谷、玉谷等十种。其品种则有象牙白、间子黄、火炕子、野鸡啄等至迟在清代初年,玉米即已传入陕西省。康熙七年《咸宁县志》卷1《星舆·物产》所载之“玉麦”,即是清代陕西种植玉米的最早记载。而同州府关于玉米的最早记载,见于乾隆五十二年《华阴县志》卷2《封域·方产》。凤翔府关于玉米种植的最早记载,见于嘉庆《扶风县志》卷4《赋役·土产》。据说,此时的扶风瘠地已是“皆…  相似文献   

13.
说“荍”     
说“荍”陈有清(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所)《诗·陈风·东门之》有“视尔如,贻我握椒”。“”是何物?因其涉及到我国种植荞麦的历史,实有弄清楚的必要。《尔雅·释草》曰:“,蚍。”《毛传》亦日:“,芘也。”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芘.一名荆葵。”据此...  相似文献   

14.
养牛、马、驴、骡第五十六《礼记·月今》:“仲夏之月……游牝别群,则絷腾驹。”(孕任欲止,为其牡气有余,恐相蹄啮也。) 1.牡气:《要术》各版本及《农政全书》引,均作“牝气”。缪本校记:“按此指怀妊母马恐被牡马所伤害,‘牝’字显系‘牡’字之误,兹据《月令》郑注改正”。石本校记:“‘牝气’,指牡马发情后的冲动;应当是‘牡’字。但为了《要术》的传抄真象,暂仍保存‘牝’字”。按:牝马的性周期为21—22日。发情持续3—7日。牡马的发情是受牝马发情的诱引,已孕母马不再发情,虽与牡马同群,牡马亦不发情。季春之月,游牝于牧,到季夏之月,游  相似文献   

15.
莼菜小史     
“西湖莼菜胜东吴,三月春波绿满湖。新样越罗裁窄袖,著来人设似罗敷。”这是明朝中叶浙江诗人沈明臣描写采摘莼菜的诗句。提起莼菜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是苏、杭一带,对它几乎是家喻户晓。莼菜,学名:Brasenia Schreberi Gmel,是一种水生多年生宿根草本,原产我国。李时珍说:“莼,从纯。纯乃丝名,其茎似之,故也。”古代在它不同的生长期赋予不同名称,如《本草纲目》:“春夏嫩茎未叶者名稚莼,稚者小也;叶稍舒长者名丝莼;至秋老者则名葵莼,或作猪莼,言可饲猪也。又讹为瑰莼、龟莼。”早在诗经时代,我国就已有采食莼菜的记载。如《诗经·鲁颂·沣水》歌曰:“思乐沣水,薄采其茆”。毛亨传: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古代关于植物地理学方面的论述几乎都蕴含于地理学古籍之中,与此相关的古籍主要有《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等,以及一些相关的都、赋等体裁的作品之中。成书于春秋末年战国初期的《禹贡》,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综合地理学著作,其中有植物地理方面的内容。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地员》,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土地分类的方法体系,并探索了山地植物的垂直带谱。班固(32—92)所著的《汉书·地理志》,是中国最早以“地理”为书名的著作。《山海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史》1989年3期发表了拙文《缸荷谱》研究。在编辑部的提示下,笔者最近继续对缸荷溯源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现补充如下。据东晋王羲之(321-379)《柬书堂帖》所记,荷“敝宇今岁植得千叶数盆,亦便发花相继不绝,今已开二十余枝矣”。这是现已查到的缸荷(盆荷)的最早记载,距今已1600多年。以后明代宋诩撰《树畜部》(1504)记有荷“种于缸器中玩者则壅以酒糟皮角等末屑”。其后才是明·高濂《遵生八笺》卷16:“种盆荷花:老莲子装入卵壳内,将纸糊好,开孔,与母鸡泥众子中,同伏,候雏出,取开,收起莲子。先以天门冬为末,和羊毛角屑,拌泥安盆底,种莲子在  相似文献   

18.
熊帝兵 《中国农史》2022,(4):142-145
《资治通鉴·晋纪二》记载杜预曾上疏晋武帝,请求灾后将官养种牛分给民众,帮助恢复生产,得到许可并实行,结果“民赖其利”。此处记载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且不符合农业生产实际。只有经过穿鼻、调驯的牛才能胜任耕田、驾车等劳动,而公牛则需要通过阉割使其变得更加温顺,以便于役使。将未经调驯,不供耕驾,甚至老未穿鼻的种牛发给百姓,其役使的难度可想而知。《晋书》记载杜氏实际分发的种牛是经过挑选的35000头。这些牛通过边使用边调驯的方法,以达到帮助灾后恢复生产的目的。至于是否达到了《资治通鉴》所说的“民赖其利”的效果,《晋书》则未曾提及。  相似文献   

19.
陆羽《茶经·七之事》"茗菜"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游修龄 《中国农史》2002,21(4):88-91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晏子春秋》一段话 :“婴相齐景公时 ,食脱粟之饭 ,炙三戈(弋 )五卯 (卵 )茗菜而已。”宋版《太平御览》亦引《晏子春秋》这段话 ,文字相同。《中国茶叶大辞典》据此将晏婴 (晏子 )列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茶人”。但现存《晏子春秋》的各种版本中 ,“茗菜”都作“苔菜”。本文认为茗菜应是苔菜之误 ,并对第一茶人的思考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0.
略谈《齐民要术》的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民要术·序》中说明作者研究的范围:“起自耕农,终于醯(酉)醢(海)。”即从耕田开始,到制醋、制酱为止。我们从《齐民要术》可看出我国古代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的光辉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