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GIS空间技术将黄河流域2005年的经济差异状况展示在专题地图中。GIS空间专题地图显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之间梯度差异明显;人均GDP空间分布显示,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呈现“点-轴-圈”的空间结构模式;分段来看,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现状主要呈现出一种核心-边缘式的圈层结构,整体上沿黄河河道由下游往上,发展程度呈现梯度推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提高经济韧性在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进过程中愈发重要。以绿色GDP为衡量指标,测量黄河流域在面对短期冲击与长期扰动时两种能力整合的经济韧性,基于经济、资源与环境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设置3个政策情景,每个情景设置弱、中、强3小类情景,结果表明:2006-2019年,黄河流域经济韧性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4年经济新常态”两次较为明显冲击,以此可分为三个时期,在三个时期内总体呈现“全面领先”“、基本持平”“、总体落后”的演进格局,区域上呈现“中游>上游>下游>全国”“、上游>中游(全国)>下游”“、全国>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分布特征演变,省域上青海、陕西、河南经济韧性表现较好,宁夏、内蒙古表现次之,山东、山西、甘肃表现较差;2020-2030年,负面清单情景优于强化资源利用情景,3小类发展情景的韧性均值分别为后者的4倍、3.5倍、4.5倍,强化污染治理情景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结合超效率SBM模型、 ESDA空间分析法解析渔业经济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演变,并用Tobit面板回归实证检验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空间差异上,长江经济带渔业经济碳排放效率总体上不断上升,但呈现由下游向上游递减的梯度变化态势;空间自相关性上,长江经济带渔业经济碳排放效率的全局Moran's指数呈现分段变化的态势,空间依赖具有动态性,逐步过渡为L-H型和L-L型省份为主导地位的空间格局;影响因素方面,渔业经济碳排放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推广力度、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呈正相关关系,与对外开放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为研究单元,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Gini系数、nich指数等指标定量分析1997-2012年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市域差异的收敛和分散及入境、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从整体到局部的空间特征上揭示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区域差异的演变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差异有缩小趋势,同时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性是造成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呈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体系特征,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梯度差异较大;(3)长江三角洲的入境旅游经济差异明显大于国内旅游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人力资本存量在1990-2009年出现了双提高的局面。农村人力资本相对存量分布呈现较强的东西部空间梯度,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这种较强的东西部空间梯度能够解释农业生产率的区际差异和农村劳动力流动。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是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以2004年~2012年京津冀三地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京津冀地区行政区域界限基础地理底图为基础数据,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进行差异对比,并运用空间全局自相关方法,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大梯度差"现象明显;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呈现空间正相关关系,空间溢出效应弱;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协作发展。  相似文献   

7.
运用能源强度、离散系数、莫兰指数综合测度1999—2013年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效率空间差异及发展趋势,并建立面板托宾模型探索工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省际工业能源效率从下游至上游存在梯度差异,空间差异由趋异向趋同转变,省际工业能源效率呈现空间集聚特征;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比重、政府影响力(财政支出比重)、电力消费比例、研发投入力度呈正相关,与能源消费比例、煤炭消费比例呈负相关,与对外开放水平的关系不明确。提高工业能源效率,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应提高研发投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游地区要加快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中游地区工业能源效率受能源消费比例影响明显,提升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8.
以绿色转型推动"城市病"治理,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视角出发,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城市绿色转型的作用机理,以2011—2018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城市绿色转型及"三生"空间转型水平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在空间上表现一定程度的趋同性,而上、中、下游地区差异明显;数字经济能够驱动城市绿色转型,相较于生态空间转型的影响,对生产空间转型、生活空间转型的影响效应更加突出;在区域异质性上,长江下游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驱动城市绿色转型及"三生"空间转型,而中、上游地区数字经济不能够有效驱动生态空间转型。为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作为城市绿色转型的引擎作用,应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依托地区比较优势,实施数字经济驱动城市生产空间转型差异化发展路径;强化数字技术在城市生产、生态空间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提升经济韧性水平是谋划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本文基于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省域经济韧性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演进态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12-2021年我国省域经济韧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在东西方向上呈现“强-中-弱”阶梯式递减的空间格局。(2)省域经济韧性发展水平空间聚集效应显著,主要呈现双高(H-H)及双低(L-L)聚集的空间组织模式。(3)省域经济韧性的发展具有动态复杂性,全国整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韧性水平皆呈现上升趋势,但省份之间差异较大。同时东部地区经济韧性存在轻微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各省份应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抵抗力、恢复力和进化力三方面提升经济韧性水平,同时有效利用与相邻省份地理空间上的临近优势,实现强经济韧性省份与弱经济韧性省份间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0.
论文在系统收集1995年—2015年京津冀13个城市经济发展数据基础上,利用熵值法测算13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并在GIS技术支持下,从城市群经济空间集聚度演变、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三个层面系统探讨了京津冀城市群1995年—2015年经济空间聚散形态演变过程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年间,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空间格局形态有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的转化过程;20年间,城市群经济空间未形成空间连绵的稳定态势,北京和天津一直是区域的"两极",呈现"孤岛"形态;石家庄有望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但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为提升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本文从质量、效率、动力角度出发,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2011—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实证探究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流域内省际间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与中下游地区相比,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力在上游地区较低。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为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九省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推进各项规划落地,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因地制宜地制定数字经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学术纷争及其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长江经济带空间范围及空间结构,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关注。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即使对上中下游的划分、节点的布局、轴线的走向和结构层次的安排等,相关学者也都各执一词。就长江经济带规划而言,当前主要应深化以下六个问题的研究,一是研究视角的确立;二是划分标准的建立;三是空间范围及空间结构的安排;四是纵横向的产业链条和经济带的布局;五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整合;六是管理机构的设立和职责界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黄河治理现状提出黄河治理优化、转型的策略和路径,旨在充分发挥黄河自身的潜力,努力实现流域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最优化,并对水资源的使用进行精细化管控,以求保持黄河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实现黄河自身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以满足区域用水需求。借鉴岷江都江堰水利工程分流、引流的原理,根据黄河水势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变化,在黄河中上游汛期引流并筑坝储水、储能。创新储水、储能模式,借助先进的抽水蓄能电站原理,将西北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转换成水能储存,构建储水、储能的综合体,形成水资源和能源生产循环系统,实现对黄河水资源和能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并根据水资源和能源的需求来调节供水或供能,既可缓解汛期的洪水压力,又可在干旱年份或枯水季节供水、供能,缓解旱情。通过使用5G、智能技术、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对整个流域各河段的水情进行监测和调控,以实现流量的稳定管控,避免负面效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论文对近历史记载以来黄河下游河段河道变迁历史进行总结概括并重新绘制了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示意图。黄河下游河段按流向分为北、东、南三个方向。北流河道相对分散,形成了一系列三角洲沉积,有的已被沿岸河流带来的沉积物覆盖;东流河道在入海口处河道变迁频繁,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三角洲并持续至今。南流河道在摆动起始有多股漫流,经由淮河水系扩散,至苏北一带汇成一股由苏北汇入黄海并在苏北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三角洲。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分析黄河河口沉积环境发现:黄河入海泥沙堆积有极高的沉积速率,在沉积年份每年可沉积数十厘米至数米,可以快速向海淤进形成三角洲,而黄河行水期结束后,则无沉积甚至被侵蚀。研究结果表明,北至海河、南到淮河的大范围内沉积环境的塑造均与黄河有关,黄河与下游的滦河、小清河、弥河、潍河、淮河、射阳河等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华北平原的沉积格局。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0年—2011年泛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28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以新经济地理学和新贸易理论为分析框架,在经济一体化的视角下,对泛长三角的工业结构关系、产业专业化(多样性)度的演变趋势以及产业空间结构的演进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泛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呈"U"型发展态势,其中安徽省与上海市的工业互补关系最为密切;浙江省的产业多样性发展在泛长三角地区最为突出,上海市的产业专业化发展趋势最为强劲;产业空间结构的分工与协作的演变趋势明显,上海注重产业的优化升级,江苏与浙江不断扩大制造业大省的优势地位,安徽省加快承接上海、江苏与浙江的转移产业。  相似文献   

16.
旅游客源市场的空间特征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数量上度量旅游需求随客源地的空间分布变化,能指导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规划和经营决策。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运用GIS对其国内客源市场进行了空间分析,利用距离累计曲线分析影响其客源分布的因素;最后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旅游客流空间潜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客源市场分布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足鼎立的格局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市场优化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别从静态、动态视角对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物流产业效率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利用Tobit模型分析物流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静态分析结果看,长江经济带2010—2019年物流产业效率整体达到有效水平,但呈现波动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并在空间区域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阶梯状分布;从动态分析结果看,技术进步的下降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看,政府支持对物流产业效率提升具有制约作用,地区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信息化水平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效率提升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流域绿色发展中存在诸多利益冲突,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协调各方利益。根据泰晤士河流域、多瑙河流域、墨累—达令河流域和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治理实践,要实现流域绿色发展,需要在统一的管理机构统筹下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利益整合有效解决经济建设与绿色发展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通过有效的制度体系协调各方利益冲突。对标国际流域绿色发展经验,淮河流域应建立顶层管理机构,统筹流域绿色发展,科学配置水资源和排污权,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和完善成本分担机制、转移支付机制以及考核评价机制,通过综合治理和综合协调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发展水运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长江建桥热严重阻滞了流域经济发展.要理顺河桥关系,充分认识长江水运的特殊性,正确理解<内河通航标准>,牢固树立综合优势观,努力克服河桥矛盾,并加强对长江已建桥梁的控制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