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中资银行与中国金融安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期,关于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否会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讨论颇多,但研究者在讨论时所使用的金融安全概念较为模糊,不利于正确理解两者之间关系。本文从界定金融安全的概念入手,澄清了金融安全的学术含义及当前人们所关心的金融安全问题,之后对目前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情况进行介绍,通过对我国的引资政策和相关数据的深度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不应该对中国金融安全过分担忧,而阻碍通过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促进银行业改革的战略。  相似文献   

2.
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中资银行与中国金融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关于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否会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讨论颇多,但研究者在讨论时所使用的金融安全概念较为模糊,不利于正确理解两者之间关系。本文从界定金融安全的概念入手,澄清了金融安全的学术含义及当前人们所关心的金融安全问题,之后对目前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情况进行介绍,通过对我国的引资政策和相关数据的深度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不应该对中国金融安全过分担忧,而阻碍通过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促进银行业改革的战略。  相似文献   

3.
唐斌  赵洁 《上海金融》2005,(8):56-57
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中资银行引进外资参股已成为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引资谈判和引资后的发展策略是引资过程中的两大环节,本文主要环绕这两部分展开.  相似文献   

4.
国有商业银行引进非国有股产生了金融安全问题和战略投资者蜕变为财务投资者问题,导致这两大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资本的逐利本性,主要原因在于引资对象的偏失,因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引进合格的非国有股东,并施以有效管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对中国银行的战略引资行为进行案例分析和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非国有股东的引进类型、选择标准以及引进方式,提出了引进非国有股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5.
银行股权转让“贱卖论”与“威胁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济南金融》2006,(6):10-14
股权定价与金融安全构成了国内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焦点问题。无论是“贱卖论”和反“贱卖论”,还是“威胁论”和反“威胁论”,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依据。本文在对这些观点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给出了自身的分析判断,并从引资对象、投资方式、股权定价、上市地点、风险防范和发展战略六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5年,围绕国有商业银行引资上市引发了一场颇有影响的论争:国有商业银行引资上市是变相贱卖还是市场合理定价?“贱卖”论经各路媒体广为传播,而反驳之说多出自严谨的官员和学,颇具权威。鉴于银行业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而股权引资上市又是目前我国银行业改革的—项重要举措。这一问题理所当然地受到业内外人士的高度关注。因此,本刊选择这一问题作为金融观察的年终话题,集多路专家的分析观点,探讨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战略策略。  相似文献   

7.
股权定价与金融安全构成了国内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焦点问题.无论是"贱卖论"和反"贱卖论",还是"威胁论"和反"威胁论",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依据.本文在对这些观点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给出了自身的分析判断,并从引资对象、投资方式、股权定价、上市地点、风险防范和发展战略六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金融创新是中资银行提高盈利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中国银行业2002年至2008年的面板数据,选取中间业务收入作为银行创新能力的度量指标,实证检验了战略引资这种以开放促改革的模式对中资银行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在短期内显著提高了中资银行的创新能力。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战略引资影响中资银行创新能力的渠道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大约在七八年前,就有专家分析预言:随着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与金融体制的新旧交替,中国将成为金融欺诈实施的领地,成为金融欺诈侵害的主要目标。这些年来,我国境内发生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金融欺诈案件——从信用证欺诈到伪造、假冒票据;从引资诈骗到恶意透支等——及其产生的恶劣影响与严重后果无不明证着:目前我国的情形不幸为专家的预言而言中。  相似文献   

10.
观点     
《中国城市金融》2005,(12):34-35
当前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存在重大倾向性问题;医患和谐呼唤医德重建;在竞争中合作是驱动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战略引资不会危及金融安全;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公正+市场经济”吗?;劳资关系已成为“十一五”发展的最大瓶颈;战略沟通是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国内银行引进外资是当前中国金融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深入分析了政府与银行在引进外资方面的真实目标函数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面临的约束条件。本文认为,要顺利实现引资目标,政府货币金融管理当局和银行业自身都必须以务实开放的态度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金融资源学说的框架下,通过石油与金融两大战略资源的比较,提出从战略资源新视角审视与界定金融安全,这就将研究金融安全的金融视角与国际关系学视角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金融安全与其核心影响因素——金融效率之间的关系,提出提高金融效率进而保持金融安全,应成为金融开放背景下中国金融发展战略的主线。文章最后对金融安全监测与预警中的指标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利用外资是各国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德国、日本、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的外国直接投资与外国证券投资的特点,对比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路径和存在问题,提出提高外资进入标准,引导外国直接投资方向,重视外国证券投资,实现引资重心安全转移,完善监管制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的利用外资战略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金融资源学说的框架下,通过石油与金融两大战略资源的比较,提出从战略资源新视角审视与界定金融安全,这就将研究金融安全的金融视角与国际关系学视角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金融安全与其核心影响因素--金融效率之间的关系,提出提高金融效率进而保持金融安全,应成为金融开放背景下中国金融发展战略的主线.文章最后对金融安全监测与预警中的指标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金融科技安全已经成为金融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本文全面分析了金融科技所带来的挑战,在充分认识金融科技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个人金融安全防护、加强金融行业与机构管理、金融科技赋能社会治理、提升金融监管水平、推动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提高金融科技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六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3月18日在“2006年金融专家论坛”上称,在建行、工行、中行等3家国有银行基本完成战略引资后,市场上开始生出一种“国有银行引资排斥民营资本”的看法。针对这种“排斥论”,他认为国有银行的引资要区分资本准入和机构准入,不能笼而统之。在基本完成战略引资的3家国有银行中,建行所引进的投资者均来自境外机构;中行和工行除引入境外投资者外,还将引入社保基金这一境内投资者。对此,唐双宁说,国有银行的资本准入对民营资本从未限制,民营资本可参股,目前已有一批民营资本参股甚至控股的商业银行。不过,在此过程中对银行…  相似文献   

17.
肖翰 《中国外资》2014,(6):24-24
我国对金融安全的研究,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与之息息相关,文章主要从理论上对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以及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进而探讨了中国金融企业提高金融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一些金融上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审计机关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方面发挥作用的机制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从研究金融安全的含义开始,分析了金融安全与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增速下降、经济金融结构性矛盾、房地产行业金融隐患以及金融信息安全等;其次用免疫系统理论对审计机关在维护金融安全方面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条件进行了探讨,指出审计机关发挥作用的基础在于具备尽早识别各种风险和隐患的制度优势;最后围绕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金融审计在维护我国金融安全方面发挥作用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稳定宏观经济运行、优化经济金融结构、防范外生性金融风险、推动金融监管改革以及关注金融信息系统安全等方面,对未来金融审计的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贺瑀  王力宾  单薇 《时代金融》2012,(30):153-154
金融安全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文章通过梳理国外及国内对金融安全预警机制与风险控制的相关研究,探讨了金融安全理论及金融危机预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中国金融安全预警体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哈斯  张本明 《金融与市场》2009,(4):50-51,38
融资体系对促进区域资本要素流入和集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欠发达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扩张性资金需求与约束的矛盾,从政府主导、金融合作、产业投资、市场融资、政策引资、项目带动、口岸开放等七个方面提出适合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外源性融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