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创新管理中的全要素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艳  彭灿 《商业时代》2006,(26):48-49
全要素创新是TIM的核心,主要包括技术要素(产品和工艺)的创新及其协同机制、非技术要素(战略、组织、市场、文化和制度等)的创新及其协同机制以及技术与非技术的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企业实施全面协同创新,即全员创新、全时空创新和全要素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创新的整体效益最优.本文根据协同的性质和时空关系,建立我国大中型制造企业全面协同创新的模型,并通过五个阶段可实现企业全面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本文在介绍全面创新管理(TIM)内涵之后,选取海尔、惠普、三星为研究对象,侧重对其全面创新管理中的“三全”进行分析与比较,认为这三大企业在品牌战略创新、全员创新、组织创新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制度管理、全时创新的侧重点、产品附加值与战略的不同取向等方面存在着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4.
日本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艳  彭灿 《商业时代》2007,(17):39-40
日本优秀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从本质上讲就是全面创新管理(TIM),本文分析和比较了丰田、佳能和索尼公司TIM模式的异同,对其成功经验做了归纳和总结,并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实施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成为企业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选择。研究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是否能够促进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厘清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对企业提升运营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基于2013—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将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能显著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该结论在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检验、安慰剂检验、替换核心变量测度、排除疫情影响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显著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供应链数字化管理通过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降低企业成本的路径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对东部地区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案例分析表明,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采用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进一步验证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为此,企业应深化数字技术与供应链体系的融合,积极倡导应用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模式,推动企业间协同创新,共同挖掘和利用数据资源的价值,提...  相似文献   

6.
郭华月  陈星叶 《电子商务》2020,(1):18-19,22
阐述一带一路倡议下福建省产业电商发展的形式。基于全产业链视角,分析产业协同管理、新零售品牌化运营、互联网金融创新、多样化物流服务等创新模式给产业电商发展带来的意义和价值。并以德化陶瓷电商产业为例,提出全产业链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业绩评价是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本文针对创新生态观视角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业绩评价的特点,建立创新生态观视角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将定量指标分为创新生态观视角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经济效益评价、协同创新技术效益和协同创新区域生态效益评价三个一级指标,而将定性指标分为组织竞争力评价、协同创新市场评价、组织制度评价、企业发展战略评价和协同企业的满意度评价五个一级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中的知识创新进行了全新的分析,主要认为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中的知识创新。知识创新不仅催生了知识型跨企业协同管理,而且推进跨企业协同信息化的进程,从而确立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游德福 《现代商业》2011,(11):181-182
本文将企业的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集成研究,借助协同学的系统研究思路,从动态角度研究企业技术要素、市场要素与管理要素协同类型,并详细分析和论述了各个协同类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组织间知识协同分为效率性知识协同和增长性知识协同,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知识协同—双元创新能力—创新绩效的机制模型,采用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调研数据,实证研究开放式创新组织间知识协同绩效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组织间知识协同对双元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双元创新能力在组织间知识协同与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发现效率性知识协同对开发性创新能力作用更显著,增长性知识协同对探索性创新能力作用更显著;相对探索性创新,开发性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更显著.本文理论上揭示了组织间知识协同的绩效作用机制,实践上为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1.
陈美林 《中国市场》2022,(12):139-141
文章通过探究主导产业与不同合作伙伴间的合作渠道创新,挖掘基于销售企业为主导的粮食供应链信息整合和渠道协同的过程,创新性地提出粮食企业在疫情背景下的全渠道供应链机制,对粮食供应链的全渠道演变路径进行初步探究和分析,建立相关模型,对粮食企业线上线下的信息融合、行业间的资源共享、上下游企业间的渠道协同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指导,为全渠道策略下粮食供应链的新发展提供战略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小微企业发展的动力和灵魂。由于自身的不足,协同创新成为了小微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对开放创新与协同创新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然后分析了我国小微企业在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上,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策略,希望给我国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多变性,现代物流企业需要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文章从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流程三方面探讨了现代物流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供应链协同创新旨在驱动供应链赋能与管理重构,对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有着重要影响。运用文献计量方法,系统梳理供应链协同创新现有研究发现:研究主题多集中于供应链创新绩效、知识共享机制、协同创新收益分配和创新效率评价等,对新兴经济业态或新兴产业关注较少;供应链协同创新基础理论重在解释协同创新动因、协同创新模式及协同创新风险;供应链协同创新机制是以供应链技术、供应链关系、供应链协作和创新网络为输入因素,以信任机制、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为过程因素,协同创新的产出是创新绩效、供应链能力和企业绩效;供应链协同创新更注重定量分析,数据收集方法以调查法和访谈为主,数据分析方法过于单一,多为结构方程模型和仿真模型。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情景,指明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保险+期货”模式对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在实践中还有待不断发展完善。本文在对该模式创新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要加强金融协同创新,注重集群成链、全链统筹,突出集约化金融服务,提出完善政策补贴机制、延伸农业保险链条、搭建智慧农业平台、推进全产业链融合、健全风险分担机制、提升行业监管水平等对策建议,加快构建农业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徐洁 《商》2014,(15):89-89
本文对西部小微企业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取环境、单元和界面为小微企业和小额贷款公司协同创新的要素,构建了协同创新机制。其次,探讨了非对称式协同创新模式和对称式协同创新模式。通过协同创新机制和协同创新模式,实现小微企业和小额贷款公司之间功能互补,互惠双赢。  相似文献   

1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对于当前形成国内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成渝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指标,利用成渝地区16个城市2005-2018年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GMM的方法实证检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成渝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基于DEA-Malmquist的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通过对产业协同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测算构建模型,并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生产率影响的效果,提出通过平台共建、政策共通、市场共融以及人才共用等方面建立一体化协同发展体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理论上研究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协同作用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分别研究了技术创新与产权创新的协同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协同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创新的协同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蒋定福  岳焱 《商业时代》2012,(17):50-51
为了使电子商务企业降低各种交易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本文在对上海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及电子商务企业进行了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电子商务集群创新的发展动力。用协同创新的思想探索了上海市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创新模式,并构建了上海市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及其体系结构,使得电子商务企业能够分享协同集群经济,促使电子商务企业创新以获得更好效益。  相似文献   

20.
供应链企业协同创新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丽伟 《中国市场》2011,(15):55-56
供应链企业协同创新内部影响因素可细分为协同主体间关系因素、协同创新策略因素和协同创新技术保障因素,三种因素共同影响和制约供应链企业协同创新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