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金融对传统金融造成的冲击巨大,无论是从四大行推出的网上银行来看,还是淘宝与天宏基金联合开发的余额宝来看,互联网衍生出的产品种类正在吞噬着越来越多的客户群体。"互联网+"环境为金融领域带来全新一面,网络金融得以迅猛发展,并伴随着区别于传统金融的风险和机遇。为此,本文通过对当前"互联网+"环境下网络金融发展现状与形成原因的分析,就其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金融是"共享经济"时代的一种"新经济""新商业"形态,其通过第三方平台暂时性转移供给方闲置资源来提高需求方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以支付宝、微信、P2P网贷等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金融经济正在迅速发展,这些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所产生的金融模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银行模式,引发与推动了一次次互联网金融高潮。文章在阐述共享经济特点和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互联网金融在支付、融资、存款等业务方面对传统银行带来的影响;最后结合目前市场上应用实例提炼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思想并总结出三类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3.
杨帆 《商场现代化》2016,(13):129-130
"互联网+金融"是"为大众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投融资需要"的一项行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不断推动着金融业的创新,因此对传统的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变革机会。本文主要以传统商业商业银行为例,分析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冲击,从而创新发展,成为普惠大众的金融企业。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服务于"长尾客户",增强了金融的普惠性,然而也存在互联网金融因科技发展和竞争加剧而放松金融消费者资格审查和通过拉低征信门槛获得用户流量的可能。互联网金融征信渠道广泛化,授信去实体化成为趋势。互联网金融依靠外部接入信息和人工智能风控代替传统审贷过程,无足值抵押和非充分预审带来的信用"泛化"和信用卡去实体化现象已经明显存在,"过度泛化"增加了金融运行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信用泛化现象,从监管学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金融"作为21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正逐步改变着传统金融体系中的运行模式和市场结构。而互联网金融对中国的商业银行到底会产生何种影响?传统金融行业该怎么应对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影响?这都是值得学者广泛研究与讨论的问题。文章基于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研究分析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的传统商业银行提供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赵微 《商场现代化》2016,(5):214-215
以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为研究对象,对互联网金融中"电商小贷"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电商小贷"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拓展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实现了融资双方资金和信息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7.
《品牌》2015,(11)
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式增长在在给社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导致互联网金融的众多监管问题,本文以"蚂蚁金服"为例,通过分析其法律规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监管主体应灵活应对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完善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兴起带来了倒逼传统金融改革的"鲶鱼效应",但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竞争并没有启动短兵相接、生死拼杀的模式,而是回归各自的比较优势,良性互动,共生共赢。本文选取互联网金融行业最具代表性的"蚂蚁金服"为例来阐释互联网金融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校园经济"是对惠普金融政策在大学生领域的延伸式发展。通过对"互联网+校园经济"为大学生的消费金融带来的影响的简单分析,从中挖掘出大学生在"互联网+校园经济"的背景下,所应采取的消费金融对策。希望大学生在面对"互联网+"所提供的便利条件时,能合理规划自身需求,秉持理性消费的态度,养成健康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作为创新2.0下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通过互联网平台、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相连接,成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金融行业应抓住"互联网+"的契机,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服务能力、营销能力等全方位的创新。传统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应立足于自身优势,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加快转型步伐。基于此,笔者对"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业的创新路径展开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我国传统银行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金融业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2013年"余额宝"的诞生掀起了互联网金融浪潮,由此第三方支付平台、网贷、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形态纷纷登上市场舞台。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有序开放,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经济体。而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式增长,给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带来了较大挑战。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解读,从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角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给其带来的影响,结合实际为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商业银行探索经营新模式,以更好地促进银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环境下,传统金融行业被注入了新的血液,网络金融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与传统金融不同,网络金融面临着新的风险与挑战。本文对"互联网+"的涵义进行了介绍,并针对"互联网+"环境下网络金融的风险来源,对其中的风险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随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互联网+"高效物流的发展模式,"互联网+物流"的深度融合,带来了物流行业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是有关互联网金融的四个基本命题:"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在传统金融模式中全面和关键性运用的创新金融模式;"金融互联网"是商业银行将传统银行业务从线下部分或者全部移动至线上的一种金融改良和创新;"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互联网金融实现其六大基本功能的方法和路径的总和;"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是互联网金融实现"资源配置",即货币资本调配这一单一基本功能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5.
当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金融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如何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金融特点的中国模式成为金融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建立中国模式的过程中也要求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有一定的金融创新,解决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推动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文章立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主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互联网金融概念进行相关阐释,包括其特点。以及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最后从监管程度、基础设施、产品创新等方面,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如何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更好发展而提出相应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羊群"行为,尤其是理性"羊群"行为的定义,并回顾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存在性与测度方法。就目前而言,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羊群"行为研究主要集中于P2P与众筹领域并着重讨论其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之前的研究采取多种测度方法证明了"羊群"行为在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存在性,但关于"羊群"行为的测度方式仍然存在争议。"羊群"行为的存在意味着我国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监管并完善互联网市场。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的对传统金融模式和业务的创新和变革,其从概念提出至今不过两三年的时间,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有关研究也在迅速积累,而从本质上理解互联网金融的特征有助于更好地对互联网金融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基础技术的变革对金融体系和金融组织的影响会使得对互联网金融特征这一基础命题的把握变得困难,而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分析和总结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则能化解这种困难,从互联网技术提升传统金融六大基本功能的角度来描述和归纳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将具备稳定和效率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互联网行业与金融产业的结合为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普惠金融以实现公平地获得金融服务为目标,而互联网金融基础性作用突出,因此研究发现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众多的契合点。文章指出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普惠金融需要处理好三组关系,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保障我国普惠金融的有序推进,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平安银行潇洒地将"1+N"供应链金融搬到了网上。据统计,消费互联网在2013年10万亿电子商务总额中只占到16%,产业互联网占到了80%左右。平安银行凭借其"1+N"的供应链金融固有优势,在2014年7月正式上线橙e平台,整合供应链生意与金融电商,在供应链在线融资、在线支付、理财、保险等综合金融领域发力,锁定中小企业,力图打造一条"熟人生意圈"的生态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