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进入21世纪,我国的居民消费倾向较20世纪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未来居民消费将如何,本文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居民消费函数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学者对居民消费函数的研究为我国制定不同时期的消费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应看到我国居民消费函数研究中存在着重方法应用、轻调查研究等问题.对居民消费函数的研究不应忽视西方理论假定的前提,而照搬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模型,要深入分析我国居民消费的特点,在资料收集、处理和建模方面应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差异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消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居民合理的消费模式和适度的消费规模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发生了很大变化,影响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差异的因素很多,为了分析影响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差异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影响因素与消费水平的数量关系,现利用计量经济分析选择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函数模型,以期揭示影响现阶段各地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差异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刺激消费是中国现行消费制度的基本点,也是转型过程中的重大变革。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逐步形成了刺激消费的政策。刺激消费政策的核心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升居民消费倾向,确保经济持续增长,走出通货紧缩困境。围绕这些目标,主要采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界对于消费问题的真正广泛关注是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后的事情.我国对于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在1998年后成为经济学热点问题之一.凯恩斯认为消费取决于绝对收入.杜森贝利认为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莫迪里安尼认为居民消费是根据生命周期与其相应收入来决定的.而弗里德曼则认为消费取决于永久收入.他们的理论各有千秋,各有不足.将其进行整理分析,进行再深入的分析,在当前的研究中仍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些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相应的结论,利于深入分析我国消费率偏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的过程表现在居民消费上就是消费需求的升级演变.居民消费行为演变是消费升级、消费倾向变动和收入增长三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转型时期,居民消费的升级变化深刻影响着消费倾向的变动.实证分析表明,在各大消费项目中,医疗保健消费对消费倾向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这对于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效的社会保障政策对于促进消费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扩大消费需求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而居民消费又是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青海省为例研究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依据1990~2009间的数据对青海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支出和投资额以及净出口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青海居民消费与生产总值的关联度为0.89057,投资与生产总值的关联度为0.739156.因此,居民消费比投资更能影响整个青海的经济增长.我们对青海居民消费现状分析发现,最终消费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消费需求是份额最大,最稳定的需求,最终消费内部呈现多样变化等特点.并在对青海省居民消费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出青海省促进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用两个相关的模型探讨流动性约束和政府消费替代对于我国居民消费过度波动现象的解释力,发现流动性约束和政府消费分别通过弱化居民消费跨期优化能力和增强其对居民消费替代作用的渠道来增加居民消费波动,且前者的作用强于后者.本文同时发现流动性约束的增加减损居民福利,而政府消费替代比例的增加则能提高居民福利.  相似文献   

9.
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拉动作用,因此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刺激消费,特别是占最终消费比重较大的居民消赍.本文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廊坊市消费需求是拉动当地经济的主导因素.通过建立廊坊市居民消费与当地GDP的回归模型,得出居民消费的增加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因素.并提出扩大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十五”时期我国消费率变动趋势与消费政策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剑平 《经济纵横》2000,(12):16-20
我国居民消费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可能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隐忧,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消费率自1981年以来呈明显下降趋势,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无论是最终消费率还是居民消费率都明显偏低。居民消费率过低而储蓄率过高将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在“十五”时期受到严重的国内市场需求约束。实行鼓励消费政策,经过经济运行中的政策效果磨损,达到适度消费的目标,应是我国21世纪初居民消费政策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1.
刺激消费是发展经济的永恒旋律。只有了解未来居民消费的特征,21世纪的中国经济才能奏出动人的乐句。  相似文献   

12.
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   总被引:144,自引:8,他引:136  
本文运用中国 1 96 1— 1 998年间数据 ,通过测试罗伯特·霍尔 (RobertHall)的消费函数及其扩展模型 ,分析了流动性约束与不确定性在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演变中所起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在 2 0世纪80年代早期发生了结构性转变。流动性约束型消费者所占比重的上升以及不确定性的增大 ,造成了中国目前的低消费增长和内需不足。此外 ,我们还发现 ,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强化了两者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导致了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增长率的同时下降。  相似文献   

13.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居民消费存在着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消费需求城乡差距不断扩大、非理性消费日趋严重和消费外流日渐加剧等突出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低、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居民消费预期偏高和社会保障不健全等.为此,我们需通过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有效控制通货膨胀、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来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居民消费一直是宏观经济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考虑到居民消费的空间相关性,基于2002~2014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省域城镇居民消费的空间效应.实证研究发现:城镇居民消费具有空间集聚的特征,对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相邻省份间的城镇居民消费存在空间相关性.最后,在分析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拉动城镇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政府利用居民消费拉动内需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需求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和归宿,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而消费不足恰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保增长"的关键在于全方位的启动内需,如何利用居民消费拉动内需是政府的当务之急.我国政府需要通过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消费的政策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居民消费客体质量及刺激居民消费心理等途径来提高居民消费的水平,进而拉动内需,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6.
观察国内消费需求现状发现,消费需求受到投资需求的严重挤压,居民消费在总消费需求中占比持续下降,高房价抑制了居民其它消费需求,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巨大以及奢侈品消费畸形增长,这些现象均反映了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我国居民消费及刺激需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要继续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也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消费是需求的重要方面,在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又占有主体地位,同时这也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研究扩大内需,不能不对居民消费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拟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作一实证分析,并就扩大消费需求的可行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1978-2015年人均居民收入、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等宏观数据,对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引入滞后期居民消费变量度量棘轮效应.研究发现:人均居民消费不仅受到收入的影响,同时受到人口年龄结构和上期居民消费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人均居民消费受到收入、人口年龄结构和棘轮效应的影响比较大;少儿对消费的影响较弱,而老年人对消费的影响相比之下较强.  相似文献   

19.
扩大居民消费的难点、重点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扩大居民消费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收入总量、财富结构、居民预期和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扩大居民消费的难点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尽快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扩大居民消费的重点在于扩大农民消费、住房消费、汽车消费、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等,据此文章提出了扩大居民消费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本文在简单论述前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从有效降低消费交易成本,减少中间环节增大消费价格优势以及新型支付方式提高消费便捷性三个方面,探讨网络经济对我国居民消费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