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章从地勘系统的单位性质、社会保障状况、下岗职工队伍情况等实际出发,针对地勘系统在实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再就业工程时出现的劳动关系矛盾, 提出了发展产业经济, 增加内部就业岗位; 注意政策衔接, 维护职工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权益; 以及区分不同就业形式、调整劳动关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1年中国金融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执行的主要金融政策、金融市场运行及政策效果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2012年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对应执行的金融政策提出了建议。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有扶有控"的主要信贷政策等金融政策的推动下,2011年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但仍存在物价上涨较快等问题。2012年中国货币政策应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搭配积极的财政政策,利用合理的信贷政策,继续稳定物价总水平,同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青年就业问题不容乐观,而欧盟劳动力市场的灵活保障模式卓有成效。为此,论文选取欧盟13个国家2001年~2008年的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欧盟灵活保障模式的青年劳动力市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就业保护政策严厉程度对青年的失业率、就业率和劳动力参与率影响很大,失业保险替代率、工会密度、劳动税收对青年的失业率、就业率和劳动力参与率影响一般的结论,为制定青年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单位劳动成本各影响因子间显著的因果反馈特征,根据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构建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的多重反馈模型,使用Venism软件检验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得出单位劳动成本的预测趋势图。结果表明,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的上涨受城镇就业率、企业利润率、技术水平、资本劳动比等因素的影响,定量研究单位劳动成本系统的传导效果,未来单位劳动成本仍将存在上升趋势。为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在制定劳动政策促使工资增加的同时,应同步提高劳动力素质来增加劳动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已经进入社会转型期,社会动荡风险增大,社会稳定要求提高。在劳动和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经济作用日益突出的形势下,从保障资源和保障需求、保障水平和保障范围、能力建设与保障内容、行政管理模式与服务等视角,提出云南省劳动保障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困难,进一步从经济发展战略、宏观政策、社会转型等方面分析造成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地掌握广西边贸物流的发展态势,从而为制定边贸发展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在分析广西边贸物流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建立广西边贸物流的灰色GM(1,1)和Verhulst模型,在MATLAB环境下对该模型精度以及误差进行分析,并利用模型对广西边贸物流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GM(1,1)和Verhulst模型都适合预测广西边贸物流的精度,但是GM(1,1)模型更能明显地提高广西边贸物流预测的精度,增加预测的可靠性。最后提出了采用统一的"国际边贸物流统一标准"、构建更便捷的"黄金通道"、打造广西边贸与边贸物流升级版、培养与引进边贸物流专业型人才、制定边贸物流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该文简述了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历程,并详细阐述了基于J2EE和工作流技术的广东省劳动保障厅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广东省劳动保障厅通过在全厅推广使用这套办公自动化系统,不仅到达预期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该系统的应用,为广东省劳动保障厅电子政务的全面实施奠定了有效的平台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广西物流需求预测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对物流中心货运需求量进行了动态预测.预测结果显示,该方法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可用来预测广西未来几年的货运需求情况.通过模型的计算和检验对物流需求进行定量预测,可为制定区域物流发展政策、确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及分析物流市场态势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参保情况的实地调查,认为以"粮食换保障"的参保模式可以成为粮食主产区社保扩面的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径。另外,考虑到市场风险与政策因素的影响,文章对实施"粮食换保障"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并提出相应的预警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失业问题日益凸显,城镇失业的结构特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对我国城镇失业人口产生的基本根源、存在的表现形式、呈现的结构特征和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全面剖析,并据此从发展经济、教育培训、人力资本投资、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保障等方面提出缓解城镇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发展的首要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而传统型社会政策忽视了社会福利的政治前提,忽视了社会政策的民主化,只把提供福利当作社会政策的目标,这显然违背了发展的宗旨。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理论的影响,减少贫困、社会保护、增强生存能力以及对抗社会排斥都已经成为社会政策的合理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型社会政策以其增加人的可行能力为目的,使社会政策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工具,促进了"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这三样东西的有机结合,成为社会政策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区域贸易协定问题一直被学者们所关注.它不仅影响到多边贸易体系的进展,也影响到世界各国的福利水平.文章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区域化福利问题的主要理论文献分类综述,重点梳理了模型的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结论,为我国今后参与区域化合作的政策抉择提供了有益参考.作者将相关理论模型总体划分为三类:以福利经济学为基点的模型...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描述了流动人口子女当前的就学状况,并分析了现行义务教育体制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效率——公平”框架下,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同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的地位日益重要。国家对于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瓶颈问题,通常会采用一系列手段进行干预,主要包括:税收、法令、补贴。征收能源税是现在发达国家逐渐采用的保护环境、应对能源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征收能源税的目的在于:(1)它能够有效地将能源使用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引导企业积极主动的进行技术创新,更有效率的使用能源;家庭也会注重采取节约能源的生活方式。(2)能源税的收入可以投入到公共领域,改善公共能源系统和社会福利。(3)征税相对于其他规制手段来说,社会的监督成本会比较低。因而本文希望通过对现有国际能源税制的比较与模型分析,为中国能源税的制定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国际贸易、劳动力市场与国民福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G.阿洛格斯科夫(George Alogoskoufis)关于开放经济下生产性实际工资和消费性实际工资存在差异的思想,构建了开放经济下劳动力市场均衡模型,讨论了劳动力市场名义均衡工资的确定,比较了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下国民福利的差异,分析了存在国际贸易情况下国民福利的影响因素,得出了扩大低价商品进口规模、提高出口商品价格水平是扩大就业规模、增加国民福利重要途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公益性社会组织公信力是公益性社会组织获得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信任的能力,体现组织与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的互动关系,是公益性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我国公益性社会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在于法律和政策管理错位,公益性社会组织欠缺合法性和自主性,内部治理和发展能力不足,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外部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完善,活动偏离公益使命。为此,急需改善公益性社会组织管理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强化其信息披露和内部治理,健全社会监督和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在的反垄断政策以新制度经济学派为主导思想,以提高经济效率为主要目标。通过提高经济效率推动社会福利和维护公共利益。中国的竞争政策应当支持垄断竞争和寡头结构,实现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相平衡。中国反垄断法实施的基本原则是以提高经济效率为导向和反垄断法实施与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相协调。把银行业作为适用例外领域有助于加强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金融危机期间,产业政策应当优先适用,根据反垄断法做出的裁决还应当进行产业政策审查,反垄断法的实施应当为产业政策服务。金融危机过后,反垄断法应当与产业政策法平行适用。反垄断法的两个基本原则(社会整体效率原则和机会均等原则)可以为中国反垄断法的实施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缺乏积极的城市化推进模式是中国城市化整体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旨在扩大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思路模式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理性选择。基于扩大非农就业的路径选择,城市化促进模式体现为一个政策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收入,降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成本,扩大非农产业市场的劳动需求,完善城市就业制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产品差异化和规制条件下的斯坦克尔伯格模型,认为跟随企业的定价受主导企业定价的影响,但其定价受主导企业定价的影响的敏感程度随行业内跟随企业数量增加而下降.此外,本文还研究了在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政府对主导企业进行不对称规制时,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对其征税的最优税率的确定.  相似文献   

20.
The German firm of Siemens and Halske introduced many enterprising features of what later came to be known as welfare capitalism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Profit sharing, annual bonuses, a pension fund, a reduction in work hours, and an annual party were all means to ensure a productive, trouble-free workforce. We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why Siemens and Halske introduced this internal welfare system. We focus on the by-far most expensive part of the welfare system: the pension fund introduced in 1872, more than a decade before the nationwid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as implemented in Germany. We find that the adoption of the internal welfare system increased labor productivity, and in addition discouraged workers from striking. We estimate that the company’s gains due to strike prevention and higher productivity were at least as high as the cost of the pension fund. This suggests that (1) the introduction of a pension fund is not inconsistent with simple profit maximizing behavior on the firm’s side and (2) increased labor unionization induced firms to introduce subjective components of workers’ remuneration packa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