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长三角城市土地稀缺与土地利用效率的交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揭示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土地稀缺的交互影响。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和经济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研究时段内,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对土地稀缺具有负向冲击累积作用,但土地利用效率对土地稀缺的预测方差贡献度较小,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尚未明显缓解土地稀缺;(2)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稀缺对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土地利用效率带来长期显著负向冲击,土地稀缺对土地利用效率的预测方差贡献度超过50%,表明城市土地稀缺增加对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土地利用效率具有负向作用,但土地稀缺对传统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研究结论: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稀缺的缓解,既要强化建设用地面积管控,提高土地利用强度,盘活闲置用地,也要重视土地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副产品"的管制。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土地财政滞后一期和土地管理政策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政府追求土地财政最大化的目标必然导致对土地市场的干预,从而影响土地利用效率;(2)土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倒"U"型,超出6.38拐点的土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由正转负;(3)作为土地财政的重要运作方式,商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出让的相对价差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倒"U"型;(4)土地财政对不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在二线城市和五线城市最为显著;政府重大经济政策的实施会改变土地财政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应正视土地财政的积极作用,并通过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其存在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3.
土地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土地危机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土地利用的过程中融入伦理道德元素,自觉地爱护和尊重土地,从根本上协调人地之间的矛盾;在意识形态上对土地利用行为形成制约和监督,促使土地利用的良性循环。土地利用伦理追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整合优化,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伦理道德衡量人类对土地利用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基于信息熵的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信息熵原理,采用1996-2008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对黑龙江省及各地市(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近几年来黑龙江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也不断降低;由于黑龙江省各地市(地区)土地类型比重差异较大,其利用土地的方式与程度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涉及因素繁多,过程错综复杂,以元胞自动机这一简单模型来理解和预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从利用元胞自动机模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基本思想入手,对构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模型时所必须的元胞自动机的扩展作了详细的探讨,并着重对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模型及其模拟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了利用元胞自动机构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模型时可能出现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监测是掌握土地资源数量、进行土地利用评价的重要依据。基于遥感和GIS技术提取金堂县2001、2007、2010和2013年4期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应用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林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为正,面积显著增加;耕地、草地、水体和其他的土地利用动态度为负,面积减少;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由6.12%增加到13.81%,土地利用变化强烈。(2)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空间变化主要发生在金堂县城、赵镇、三星镇和淮口镇等地;土地利用转化明显,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最强烈,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尤其显著。(3)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较大影响,土地利用变化随高程、坡度的增加而减少,且表现较强的相关性,符合二次变化曲线的特征;阳坡较阴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大。这一研究结果为区域土地利用评价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和调控管理,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简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模型设计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如何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键所在。作者首先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的关系,论述了通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可以提高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效益和功能,接着阐述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内涵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综合效益目标,然后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一般模型进行了设计,最后就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了辨证剖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安全的理论,结合2000-2015年深圳市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与土地生态安全指数的序列数据,采用协整分析对深圳市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安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安全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波动关系和单向因果关系。从长期来看,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提高能够促进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提高;从短期来看,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受自身波动的影响较大,受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的影响较小;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提高是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提高的直接原因,土地利用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论土地利用的空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对前人土地利用研究文献的分析和比较,对土地利用的空间性进行较为系统性地论述。土地利用的空间性特征有空间尺度性、空间关联性、空间结构性和空间的动态变化等。土地利用的空间性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性、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间性和土地利用功能的空间性。影响土地利用空间性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交通因素等。目前研究土地利用空间性的方法有景观生态学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动态模拟。  相似文献   

10.
规划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龙头,决定着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管理的空间。 所以,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伊始,就十分重视土地利用规划。最具说明力的是,国家土地管理局一成立,就开始了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工作,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我们过去和现在的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管理提供了一个基础。 我们认为,土地利用规划是对未来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与其变化规律,以及相应的土地利用管理的理性思考和由此而做出的科学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今天…  相似文献   

11.
典型岩溶地区生态用地研究——以清镇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为典型岩溶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参考意见。研究方法:土地利用布局方案制定采用灰色多目标规划模型,土地利用转换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GIS技术。研究结果:清镇市在各生态用地类型面积配置下,土地生态服务价值2010年为58.96、2020年为64.16,较2004年的生态服务价值有较大的提高。研究结论:生态用地概念是管理岩溶山区生态环境的新理念,为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域一般只能用作生态用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省区土地利用差异驱动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目的:从区域层次上和时空尺度上研究中国省区土地利用差异的成因及其驱动因素,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应用SPSS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省区土地利用差异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规律.研究结论:土地利用差异的实质是土地利用结构差异,在生态环境质量的刚性约束下,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实行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实现低占地经济增长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反思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保证资源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在指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分析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相关生态问题,指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加强生态理念的指导,并将生态理念贯穿于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始终,以制定出更为科学可行的"绿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作用,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21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2年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总结 2021 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 2022 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1年国内研究重点关注百年土地制度变迁、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耕地资源保护、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与低碳转型等科学问题;国外研究重点关注土地产权市场与农业生产效率、土地权利平等、农田保护与粮食安全、土地信息提取方法优化、土地利用的跨学科拓展等问题。研究结论:围绕土地资源服务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安全、落实“双碳”目标等战略需求,2022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土地市场体系建设与制度变革、耕地资源用途管制与保护转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修复治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低碳利用等相关研究问题及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马鞍山市的概况、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布局、城市用地、土地开发整理、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促进该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政策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阐述国内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果: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总结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分区的研究历程:(1)分区依据从自然因素到社会经济因素再到生态环境因素,由单一走向综合;(2)主要从行政区划和自然地理单元两种尺度空间开展土地利用分区研究;(3)分区方法经历了由定性为主,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再过渡到"3S"技术大量应用为主三个阶段;(4)存在土地利用分区理论研究有待深化,面对土地管理的土地利用分区方法有待统一规范,土地利用分区技术手段需要更新等问题。研究结论:建议结合试点,在中国开展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分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完善土地利用分区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14年国内外农用地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统计法。研究结果:2014年国内农用地保护研究主要侧重于耕地保护、耕地资源变化、农用地多功能价值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国外侧重于荒地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研究结论:国内外农用地保护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异,未来国内学者还将在推动农村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科技需求下,更加关注耕地数量质量及空间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农用地产能提升与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仍将是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
论退耕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内外退耕实践,首先给出了退耕的广义概念———退耕即出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原因,将耕地停止耕种并将其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进而从我国当前的实际出发,重点提出了狭义退耕,即生态退耕的概念,并从退耕的目的和出发点、耕地的概念、退耕对象的生态状况以及退耕中“退”字的含义等四个方面对生态退耕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通过比较,认为Converting Cultivated Land back to Forest or Grassland,etc.是中文退耕较为准确的英文翻译。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基于黄土高原近30余年来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LUCC),分析该地区LUCC及其环境效应,为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地统计和趋势分析等。研究结果:(1)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整体上未发生变化,仍以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但植被覆盖度提升显著;(2)黄土高原LUCC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影响程度存在区域性差异,其中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主要由人类活动导致;(3)黄土高原LUCC对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土壤水分及碳循环等生态环境过程将产生长期的影响,植被恢复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消极的作用。研究结论:黄土高原植被生产力已接近水资源承载力阈值,提升人工植被稳定性、促进水资源平衡仍为现阶段促进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为服务土地管理实践,从耕地人口承载力、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的角度研究了安徽省及各市县的土地承载力,还从生态环境承载量的角度研究了建设用地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建设用地还有很大挖潜空间。按人均100m2计算,安徽省及各市建设用地人口承载水平在20%~40%之间。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区域常住人口、土地总面积对建设用地人口承载水平的影响显著。但GDP、人均GDP和二三产业占比对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的影响不显著。利用GIS的研究表明,在扣除生态必需用地后,安徽省建设用地生态适宜量为36 847km2,超过目前的建设用地总面积。耕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目前的耕地面积能满足全省常住人口粮食需求,但各市县差别很大。若不提高单产,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安徽省到2020年可能会面临粮食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