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探索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势在必行,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切入点,在分析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央1号文件曾经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充分发挥了科技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如今,科技增粮增收,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本文就发展现代农业经济依靠科技支撑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关发展思路,从而为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农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可以为全国人民提供稳定的粮食供应,而且作为国家的基础性行业,对于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这对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将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文中对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9,(3)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但农业农村经济却呈现迟滞现象,农村经济发展不确定问题不断增多,资源回流供给问题严重,市场约束呈现不均衡状态,因此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众多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和探索,为了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均衡发展而奋斗。文章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农业农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张长浩  衣文 《经济师》2022,(6):153-155+158
随着近年我国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成为了有关部门关注的重点,虽然我国正在向工业化发展,但是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保证经济稳定运行,有关部门还是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制定相应改革计划。因此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就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合理的方式推动我国乡村经济与农业经济共同发展,以保证在工作中可以为农业产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帮助。不仅如此,在工作中还可以有效提高农户素质与专业能力,以保证可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新方向。文章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分析了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六大因素:自然地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发展因素、科技发展因素、市场因素、决策行为因素。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周丽 《新经济》2014,(20):81-82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低碳经济、低碳农业的发展是应付这种状态的必然选择,低碳农业经济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农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文章阐述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我国农业低碳农业经济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科技障碍,指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确定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从而提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新的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下的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在管理、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农业人才培养方面着手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实现将我国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型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化,提高农业经济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相似文献   

10.
如何运用碳金融手段来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加以妥善解决,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命题,我国发展农业碳金融意义重大.本文对碳金融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潜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转型与创新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同时,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能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与其他行业的协调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摘要;本文分析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及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科技障碍,提出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和科技创新平台,确定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推广和成果转化体系等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从古至今以来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保持高度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农业经济也从以家庭为单位的纯体力劳动向以集体为单位的科技型经济发展.如何正确面对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解决,是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信息科技发展与加入WTO之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与趋势。就中国农业目前的现实状况看,农民没有经济、技术与文化等方面的条件对农业进行全面的信息化改造,只有政府才能担当起提供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农村市场信息体系与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如果各级政府能够在农业信息化的丰富内容中找到最为急需而又马上可以利用的部分作为中国农业信息化的突破口,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将会大大地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力低,科技贡献率低,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使中国粮食安全隐患不断蓄积,既不能保证中国粮食安全,也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所以发展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成为了实现中国粮食自给的必由之路,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现代农业必将对中国农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科技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科技目标而设定的基本行动准则。文章首先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科技发展的相关规划为主线,结合相关的国家文件,把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分成"奠定基础"、"消弱"、"恢复建设"、"改革创新"四个阶段,通过对这四个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政策演化的梳理,接着研究指出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农业科技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占据显著地位;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政府就始终强调农业科技工作要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上世纪50年代中叶开始,我国就开始探索农业科技工作和农业生产结合的工作机制与体制,即持续的农业科技机制体制探索。论文最后分析指出我国农业科技政策三大特征是相互相承的,未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继续保持这三大特征外,将更加突出政府在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飞速发展,市场农业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并且对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形势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培育农业市场经济体系,并且利用相应的措施使得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便成为了下一步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新核心。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培养市场农业经济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跨越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以期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本文从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民收入几个方面分析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结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都依赖着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应用。因此,文章最后提出了如何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正确认识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制度供给、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朝贵 《经济师》2006,(3):186-187
制度变迁抑或技术创新一直是经济理论界关于经济增长理论争论的热点。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则坚持内生的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事实上,制度和技术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都发挥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制度供给不足和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滞后的双重制约局面,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和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成为当前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应对WTO:中国农业与科技创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金丽馥 《经济问题》2002,(10):33-35
入世后我国农业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农业科技创新将成为中国农业能否抓住机遇、壮大自我的关键所在。回顾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及其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对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