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百姓谋幸福,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的新时期,更要扎实做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各项工作。要"思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改善民生,增进社会和谐,使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得到普遍提升,努力建设幸福惠东。  相似文献   

2.
庄拥 《江南论坛》2008,(4):52-53
无锡广播电视台近两年相继成功推出了《第一看点》、《今晚60分》、《生活纪录》等民生节目,这说明了百姓当中蕴藏着新闻无限的生命力和取之不竭的资讯来源。但如何避免遍地开花的民生节目不会遭至无情的大浪淘沙的结局,如何延长这种个性化的生命力?笔者认为,全力亲近民众才是根本。下面我们将从精神品质、包涵内容以及传播形式三个方面入手论述民生节目的核心竞争力:亲近民众。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6,(7)
我国财政支出逐渐加大了对民生领域的倾斜。然而,在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也应看到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改善民生这一环节的薄弱之处,现实民生需求仍无法得到满足。在此背景下,以改善民生为基调,提出了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路径,进而促进我国民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明 《经济》2011,(4):38-47
2011年的3月,中国人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如期而至。延续了上几届两会的关键词:"民生",本届两会继续将焦点对准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事实上,"民生"这个关键词,以比往常更强势的姿态代替了GDP,涌现在各级代表委员的发言中。  相似文献   

5.
王敏  贡敏华 《经济》2007,(12):104
"通过我的努力,看到就业困难的人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心里真是特别高兴."27岁的杨雪萍是江阴市夏港镇葫桥村的劳动保障专职管理员,她的任务就是帮助村民实现充分就业,尽管有时要花一个月时间才能帮特别困难的人找到合适的岗位,但她不会忘记因车祸失业3年的范建平报到上班时热泪盈眶的情景,这坚定了她为村民继续努力寻找工作的决心.如今,人们都亲切地称杨雪萍为村里的"就业保姆".  相似文献   

6.
余军 《发展研究》2008,(2):11-13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民生问题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作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部署,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也是呼唤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
《广东经济》2012,(2):21-21
2月7日,广州中心城区越秀区为“广府文化”传承地,其去年民生福祉得以改善,加大对民生、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全年总投入达42.78亿元。  相似文献   

9.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0.
文化市场是一柄双刃剑。健康的文化市场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呜锣开道;不健康的文化市场阻碍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给社会进步和青少年的成长带来荆棘。在文化市场迅猛发展的今天,尤其需要健康的文化市场。  相似文献   

11.
张玉海 《江南论坛》2010,(10):52-53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近年来,张家港市提出并实施了打造“文化张家港”这个品牌战略后,集思广益挖掘地域特色,加大投入完善文化设施,创新机制扩大文化影响,多措并举提升文化形象,并广泛开展送戏下乡、进村、入社公益巡回演出活动,受到广大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2.
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惠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得到实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目前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和东西部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农村基层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很多时候还显“单调”。可见,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经济前沿》2008,(1):70-71
十七大报告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三个“越来越”,不仅提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紧迫性,而且反映出了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相似文献   

14.
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途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沈小林 《经济论坛》2007,(16):69-7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薛莲蒂 《经济论坛》2007,(14):18-20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