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际金融中心则是全球经济的焦点.建立一个国际化的金融中心,需要一个城市从经济、政策、国民生产总值等各方面达到特定的条件及指标,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已有了相应变化.本文通过研究老牌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和新型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的发展情况,分析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需要的条件和指标以及新旧两种国际金融中心的差异,探讨在我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需的条件,以促进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是二个不同范畴。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有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国际货币市场,而有的则否。例如:伦敦既是国际金融中心,拥有最大的国际货币市场。纽约是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长期没有国际货  相似文献   

3.
邓睿  高进 《商》2012,(19):110
纵观多个国际金融中心,总结出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并以此来分析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机制新说:轮式模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冯德连  葛文静 《财贸研究》2004,15(1):80-85,120
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机制就是回答哪些力量推动中心成长的问题 ,也是制定促进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政策必须要研究的问题。从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的演变看 ,1 9世纪以来 ,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催生了一批国际金融中心 ,也使得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出现了此起彼伏的变化。本文把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机制概括为“轮式模型”。模型认为 ,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动力主要有两种拉力(科学技术、经济发展 ) ,三种推力 (供给因素、历史因素和城市因素 ) ,以及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东京及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香港,在区位优势、形成发展、政府监管及业务类型上进行总体的比较分析,论证了拥有好的区位优势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及发展的基础,揭示了在发展形成上,各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都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剧烈变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各国政府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政策调整,以促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发展.在比较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在业务类型上都有自己的强势方面.同时,对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分析可以总结出这些城市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中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我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发展呈现新趋势;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更加激烈,格局正在博弈中变迁。经济发展及其所产生的自然需求,依然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发展的内在原因和持久动力;强大而稳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由此形成的国际金融实力,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最终得以崛起的基本支撑。尽管面对新兴经济体政府推动型国际金融中心越来越大的挑战,伦敦、纽约自然形成型传统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优势依然相对明显。  相似文献   

7.
上海正处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十字路口,应该选择哪种路径继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金融中心的相关评估模型可以较为客观地度量和评估现有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运作方向和发展模式。对现有国际金融中心的各方面进行定量的分析和总结,有益于上海建设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8.
以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环境为研究对象,本文构建了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环境钻石模型,分析各环境因素对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影响。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为促进其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任志祥 《商业研究》2003,(20):94-96
国际金融中心是现代世界金融的主干 ,它的存在和发展为所在国或地区带来了极大的收益。从制度竞争的角度 ,对现今国际金融中心间日益激烈的竞争特性进行了分析 ,认为国际金融中心间的竞争也是制度的竞争 ,制度成本的高低决定着竞争力的强弱。最后对我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倩 《现代商业》2012,(30):44-45
国际金融中心有两种类型:一是自然发展型,二是政府引导型。新加坡属于政府引导型。新加坡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政府起了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进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积极实施金融监管等方面。新加坡政府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积极作为对我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尔东 《国际市场》2001,(9):20-21
第三届国际金融中心研讨会的铃声未响,记者欣喜地在宾馆走廊上与大会主持者、多年失去联系的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邂逅,相互寒喧一番之后,便切入"上海如何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这个会议主题.陆院长告诉记者: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她与国际金融中心有着特殊的渊源,并将成为跨越两个世纪的国际金融中心.然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得分三步走:首先要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这点已经做到.其次要建成亚太地区(即APEC)的金融中心.最后才能向全球金融中心冲刺.APEC金融中心是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眼下,上海在向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目标迈进时,势必顺应APEC金融中心的新格局,为APEC21个经济体的共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将完成作为全球新兴的最优秀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2.
目前,纽约和伦敦是公认的全球性金融中心,而香港凭借其各种比较优势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正面临区内外其他金融中心特别是东京、新加坡和上海等日趋激烈的挑战。但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仍有不少空间可以探索,其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因此,香港必须寻找更多新理念以提升其领先优势,以继续保持或提升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新兴国际金融中心各具特色,且相互之间的竞争从未间断;并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与伦敦、纽约传统国际金融中心极为不同的鲜明特征。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金砖国家金融中心的发展潜力及其崛起的可能性受到关注,亚洲尤其东亚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逐步提升,日渐成为改变世界金融格局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刘一楠 《中国市场》2011,(39):70-70,81
本文对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发展进行案例分析,通过翔实的事实与数据,在产生原因、经济基础、经济腹地、辐射作用等方面比较分析伦敦进行金融中心建设的特点和经验,进而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态势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上海金融人才开发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如火如荼。本文分析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人才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6.
国际金融中心是世界经济中心的象征.中国政府提出要把上海建成太平洋西岸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设想.眼下离这个宏伟目标还有多远?日前在申城举行的以"新世纪、新格局、新思路、新能力"为主题的第三届国际金融中心研讨会上,数百名中外专家和政府领导人围绕上述题材坦陈已见,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7.
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作为目前国内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发展最具潜力的城市,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之地.然而上海要从国内金融中心走向国际金融中心,面临来自国内外的诸多挑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兑换,这制约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制约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可见加快资本项目开放,是促进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8.
聂峰 《商业时代》2007,(15):107-108
本文在考察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分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推动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金融联动、金融创新等方面入手,探索适合我国金融中心建设的独特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由于政治上的敏感性、经济上的复杂性及国际金融环境的不稳定性,使得香港“九七”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发展问题变得扑朔迷离,倍受世人关注。本文认为,无论是从法律、比较及成本的角度,还是从道义上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方均无意改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强大的城市整体功能与高度发达的金融业将成为构筑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坚固基石;令人瞩目的“中国因素”将一如既往地促使和推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国际经济的复苏及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东移也将对香港金融未来的发展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不过虽然内地、香港及国际环境总体上十分利好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与不利。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积极采取对策,从而促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一个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发展佳境。  相似文献   

20.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问题 1、经济总量的支持力度不足 这一点应该从下面这两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是金融中心所在国的经济总量支持不足的问题.在主要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演变过程中,一国经济实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战后,美国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迫使"伦敦让出了第一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随后,日本经济二、三十年的持续增长使东京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赶超其它国际金融中心.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逐渐衰退,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开始衰落;而纽约则以美国新经济为基础,牢牢占据全球国际金融中心"龙头老大"的地位.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制约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很多经济指标上,中国(2003年)的水平与一些先发国家(2002年)的指标存在很大的差距.即使与香港、新加坡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依然显著.可喜的是,由于我国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给予世人的信心与日俱增,因此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应当具有比较强大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