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从要素禀赋结构的视角,分析物质资本、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对我国出口产品价格提升的作用机理,采用1992-2013年利用永续盘存法估算的人均资本存量,以及研发强度和人力资本等变量,对其与出口产品价格变量进行了协整分析。结果表明:人均资本、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等对出口产品价值提升有正向的影响,劳均资本与出口产品单位价值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据此,提出了遵循要素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加强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等长期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传统经济学认为,地区间的资源要素空间分布差异是产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新经济地理学将区域差异的产生归结于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认为随着贸易成本的降低,将形成中心—外围空间经济结构。以多地区自由资本模型为理论基础,实证分析表明,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在于要素禀赋质量以及新经济地理学所强调的市场规模因素,虽然要素禀赋数量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毕竟不起主要作用。由此,要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在于扩大落后地区的市场规模与提高要素禀赋质量。  相似文献   

4.
随着浙江省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原有的依靠初级要素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已不再适合传统产业的发展,甚至产生了制约作用。因此,浙江省传统产业应加强对高级要素的有效利用和培养,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依靠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式实现功能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5.
6.
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能够使得我国整体分工更加合理,要素在各个主体功能区都得到合理配置,对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基于要素禀赋的视角分析主体功能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寻求区域之间更好的分工与合作,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上,通过分析要素禀赋和产业发展的传导机制,建立解释区域经济发展的固定效应模型,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1)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单独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有限,但与产业发展融合以后,对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产业融合不仅强调三产内部之间的融合,更要强调产业发展与要素禀赋之间的融合发展;(2)西部地区需要根据要素禀赋来选择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发展与要素禀赋融合发展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之一,西部地区在产业发展与要素融合时,选择发展要素禀赋优势明显的产业,更能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相关文献研究,通过对京津冀三地劳动力要素差异、自然条件差异、交通运输水平差异和技术创新水平差异进行研究,从而确定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产业选择方向。北京相比于天津和河北而言,在教育资源和尖端科技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天津在工业制造和港口航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河北省在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三地应该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通过合理的产业分工来实现真正的协同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科学选择主导产业,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合理配置资源是加快产业转移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要素禀赋结构的动态化必然会对产业升级路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从产业升级的方向、产业升级的幅度以及产业升级中断风险的规避来分析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升级路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在地方企业优化转型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从传统文化、人才资源、产业体系、空间布局、消费市场等方面分析要素比较优势对四川省传统电子工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依托要素禀赋、促进企业跨越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不仅能够使我国整体分工更加合理,而且可以使要素在各个主体功能区间都得到合理配置,对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基于要素禀赋的视角分析主体功能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寻求区域间更有效的分工与合作机制,通过加强区域间合作,完善信息的传递与分享渠道,优化物流体系,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合理布局,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要素禀赋理论,通过对过往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分析,揭示出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是各主体功能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域性要素禀赋差异是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逻辑前提,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协调应该基于要素禀赋在区域间的差异,因地适宜进行经济布局。如果忽视区域要素的承载能力,只加大要素的投入或依靠技术的革新,区域经济的发展可能会遇到巨大的障碍,区域承载能力也会濒临崩溃。黑龙江省要充分利用各区域的要素禀赋,充分考虑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各功能区功能相对独立发展,同时各功能区之间还要注重协调各功能区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各功能区之间的良性互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国际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要素禀赋和厂商优势,对该理论的H—M—B模型进行了扩展,理论分析表明,一国要素禀赋将决定该国厂商优势的特征,进而影响该国FDI的流出水平。当一国熟练劳动力要素相对于非熟练劳动力要素越丰裕,厂商差异化优势相对于低制造成本优势越强,厂商越倾向采取FDI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该国FDI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该国FDI发展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14.
文章梳理旅游产业组织演化规律,分析旅游业中要素禀赋、产业集聚与本地市场效应的相互关系,基于新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利用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验证中国旅游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研究发现:中国旅游全行业和旅行社行业不存在明显的本地市场效应;旅游景区在不同模型中均存在本地市场效应;旅游饭店及其他行业只有在考虑要素禀赋的模型中显示存在本地市场效应。研究表明,在旅游市场化的背景下,中国部分旅游行业已受到规模报酬递增影响,出现旅游产业集群化趋势,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和本地市场效应的规模经济同时存在于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及其他行业,本地市场效益将逐渐代替要素禀赋成为中国旅游业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5.
区域间贸易,不管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还是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贸易,都会受到政治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政策、历史文化因素、交通运输状况、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然而区域间贸易最为根本的因素乃是要素禀赋的不同,各个区域要素禀赋不同是区域间贸易的根本驱动力。本文在分析清楚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区域贸易的实际提出了基于要素禀赋理论视角的区域间贸易策略。  相似文献   

16.
生延超 《财贸研究》2008,19(3):8-15
扩展的要素禀赋理论包括要素数量和要素质量两个维度,它们对后发经济收敛的机理是不一样的。借鉴中间品扩张模型,将要素数量和质量转化为中间投入品的数量和质量,通过中间投入品的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对技术赶超的作用机理推导发现,后发国家实现技术赶超的速度取决于技术基础、要素的数量(包括人力资本的规模)、要素的质量指数及创新成本等,特别注意的是赶超速度与要素质量参数的关系是不确定的,要看要素质量与其他要素的匹配程度。最后提出了一些措施,以有效地促进技术赶超。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学术界普遍认为外商直接投资能促进产业集聚,本文尝试探究检验中部地区FDI对产业集聚的影响。首先利用区位熵指数分析了中部地区产业集聚状况,然后以河南省为例,利用2001-2010年27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FDI对河南省产业集聚的作用不显著。继而将地区的要素禀赋变量加入模型后,分析发现要素禀赋对中部地区产业集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现中部崛起的过程中,中部地区着重加强对本地区要素的利用效率,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合理的利用FDI,不能盲目追求FDI的规模。  相似文献   

18.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是用新古典主义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动态发展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发展要符合要素禀赋结构,这样的产业才是有比较优势的。现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从产业发展角度,在甘肃提高对外可开放程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根据要素禀赋结构发展产业、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三个层面进行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9.
曹尚禹 《财贸研究》1994,(1):14-17,76
现代市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光应建立起各个具体的分类市场,更要从整体上建构市场体系,搞好宏观调控;市场要素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现代市场既需要充分发育的产品市场,也需要充分发育的要素市场,抓好微观市场的建设;市场结构决定市场功能,优化市场结构是强化市场作用的关键;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搞好市场经济各系统、结构、要素之间的调节,加快市场经济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在农地流转过程中,愈是具有从事非农要素禀赋的农户,转出农地的可能性愈大,转出的面积愈大。农地交易费用虽然对农户农地转出的可能性和流转面积有负向影响,但是它并没有构成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