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滚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自1995年至2013年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价格水平的影响。通过设置虚拟变量、运用门限模型等计量方法从汇率变动方向和汇率变动幅度两个层面考察了人民币汇率传递的非对称性。实证结果表明,不论采用OLS回归模型还是门限回归模型均得到人民币汇率传递是不完全的结论,且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和国内物价水平的汇率传递效应都呈现下降趋势。并且由门限模型得到的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贬值对进口价格和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都较大,人民币变动波幅较大时对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较大,人民币变动波幅较小时对国内物价水平的传递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2.
2021年以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引发了国内对输入型通胀的担忧。在此背景下,研究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具有较强现实意义。本文选取7个代表性行业数据,通过构建ARDL模型和ECM模型,研究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对我国进口价格传递效应的非对称性和行业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人民币汇率与进口价格负相关且传递效应不完全,长期传递效应大于短期传递效应。第二,人民币升值对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要小于贬值的传递效应。第三,人民币汇率对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在不同行业间存在异质性,进口商品定价权和企业的议价能力差异是造成异质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从汇率传递视角分析了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机制并利用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两种不同的函数形式从汇率波动方向和波动幅度两个层面考察了人民币汇率传递的非对称性。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传递存在非对称性: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对一般价格水平存在较高的传递效应,而人民币贬值对一般价格水平的传递效应较小;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越大,对一般价格水平的传递效应越大;最后,本文分析了实证结果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升值的价格传递效果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已有学者利用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关国对我国进口价格指数等数据进行研究,得出了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价格传递极低的结论。本文选择美国与我国贸易品相关性较高的消费品价格指数,利用2005年7月至2008年10月之间的月度数据,采用Johsen&Juselius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期间中关双边名义汇率变动的价格传递效应。研究发现中关双边名义汇率波动对美国消费物价的影响是显著的,长短期传递系数分别为O.1871、0.1917,并在此研究中得到几点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汇率传递效应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构建了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中国汇率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索人民币汇率传递对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差异产生的影响。通过VAR模型对传递效应的分析,本文发现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价格受人民币汇率升值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大于资本密集型商品,本币升值客观上促进了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结论是: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存在不完全传递,传递程度的差异对我国出口商品和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分布滞后模型、协整、向量自回归等方法,研究了本国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出口价格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传递效果。结果显示,外资企业出口价格传递弹性明显大于本国企业,转嫁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能力相对较强。在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影响的非对称性,采取措施减轻人民币升值对本国出口企业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不完全汇率传递理论,结合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特点,运用结构突变的协整方法,对人民币汇率与我国通货膨胀水平之间的价格传递效应进行研究。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物价水平的传递效应在2008年10月和2010年5月出现了两次结构性变化;汇率传递系数的符号也在2008年10月份出现变化,由此前的负向传递突变为正向传递。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物价水平的传递存在着非对称性的短期动态调整过程,并且表现出典型的“缓升陡降”型周期波动。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汇率及其对日本美国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估计了人民币汇率变化对美国和日本从中国进口商品价格的传递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升值1%,将导致美国的进口价格短期上涨0.23%,长期上涨0.47%。日本从中国的进口价格对人民币和日元双边汇率的变化更为敏感。如果人民币兑日元名义汇率上升1%,日本的进口价格短期提高0.55%,长期则提高0.99%,具有完全的传递效应。这种高传递效应在食品、原材料、服装、制造和机械等不同类别的进口商品中也存在。但是,进一步分析表明:日本的高传递效应主要归因于中国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而美元是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的主要计价货币。在控制了计价货币因素后,自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的累计升值并未传递到日本的总体进口价格或分类商品进口价格上。人民币汇率的这种低传递效应表明,人民币适度升值对中国的贸易顺差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中国汇率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索人民币汇率传递对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差异产生的影响。选取1996年10月至2009年4月作为样本区间,通过VAR模型对传递效应的分析,发现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价格受人民币汇率升值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大于资本密集型商品,本币升值客观上促进了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存在不完全传递,传递程度的差异对我国出口商品和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汇率与出口商品价格关系研究:产业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汇率传递理论(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简称ERPT),研究人民币汇率对我国不同产业出口商品价格的传递效应问题,使用2005年7月21日汇率改革以来我国SITC两位数分类的出口商品月度数据,运用OLS方法估计人民币主动升值后汇率变动对我国十类主要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考察了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产业结构在日元升值过程中的调整经验,发现1990-1995年的日本与2005-2008年的中国有着类似的经济环境遭遇———面临汇率升值和外需减弱的双重约束,进一步比较了中日两国在此期间产业之间汇率传递效应、影响因素以及企业应对汇率升值策略三个方面的差异。最后从汇率政策和产业政策两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