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对1997年以来中国加入WTO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成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世界市场服务需求的扩大和中国服务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是导致中国服务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而长期以来,世界服务进口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中国服务出口的增长;另外,中国服务出口结构与世界服务进口结构的交互变化对于中国服务出口增长的贡献不大,但中国加入WTO后表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我国在改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同时,还应打破服务行业垄断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引入竞争,提高其行业效率,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服务出口更具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证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总量迅速扩张,出口结构和竞争力不断优化和提高,在世界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逐步上升。一方面,工业制成品出口高速增长是中国工业化和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国内制造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结果;另一方面,工业制成品出口也带动了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和竞争力的提高,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加入WTO后,中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为全面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制成品出口带来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就2001~2005年和2006~2010年两个时间段,对两国双边贸易的增长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进口需求效应和出口竞争力效应的贡献是推动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俄罗斯对中国出口增长则主要由进口需求效应贡献。在进一步分析中俄两国主要出口商品构成的基础上,提出应拓宽双方贸易和经济合作领域,改善目前两国经贸合作的结构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使用修正的CMS模型对中国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增长成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结构效应是大多数样本国向中国出口两类农产品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农产品进口规模扩大是促进样本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竞争力效应对样本国的出口作用有限;竞争与结构交叉效应是影响样本国出口增长的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选取2000—2013年美国与19个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贸易与直接投资面板数据研究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对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直接投资均有显著的进口扩张效应与出口扩张效应,且直接投资对初级品的进口影响程度显然大于对工业制成品的影响程度;美国对新兴经济体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具有明显的国别差异,美国对不同新兴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具有国别差异的贸易结构效应;美国直接投资对19个新兴经济体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都产生了恶化效应,其中对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恶化程度要远大于对初级产品的恶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中国对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采用2001—2015年中国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33个国家出口前十类商品的出口数据,运用CMS模型进行分航段(东南亚航段、南亚及波斯湾航段、红海湾及印度洋西岸航段)和分阶段(国际金融危机前后)的出口增长来源分解,分析表明:在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过程中,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产品竞争力效应占主导地位但贡献度出现下降,市场需求效应的促进作用较弱但有增强趋势,而商品结构效应阻碍出口但作用微弱。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与进口国需求结构存在供需错位,一定程度抑制了出口增长。应在培育主要出口产品综合竞争优势的同时,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安徽、江苏业已形成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导的出口商品结构。但从内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相异性。2000-2009年.安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以6类为主导,江苏以7类为主导,且安徽相对江苏结构相对“匀质化”。在产品竞争力上,安徽、江苏均有部分产品表现出口竞争力,但具备稳定竞争力的产品类别较少。可能归结于国际市场动态需求变化、产品结构调整政策以及出口规模粘性,安徽绝大多数产品出口变化速度均高于江苏。如果结构调整是以提升产品技术附加值为目标,那么历经十年的出口结构调整使得原本具备相似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的两省已经表现出较大的不同,安徽相对江苏而言,有较高技术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较少。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运用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协整分析,考察了生产者服务进口与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生产者服务进口与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接着本文以生产者服务业FDI为替代商业存在式服务进口的变量,运用2004~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一步检验了中国生产者服务进口对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者服务业FDI对我国制成品出口的技术结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结论是,加大生产者服务业的引资力度,扩大先进生产者服务进口,是提升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运用CMS模型分析加入WTO前后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进出口增长源泉及其变动,结果表明:1998--2001年和2002-2006年两个阶段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品的进出口增长源泉主要在于竞争力因素和需求因素,但竞争力因素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在下降,需求因素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下降,相比之下,其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却在上升。结构因素对于进出口增长的贡献都很微弱甚至是起遏制作用。进出口效应表明中国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扩张是一种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粗放式扩张,其发展内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采取2007~2011年和2012~2016年(期初与期末)日本HS9位码进口数据,利用改进的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s,CMS),在剔除消亡产品后,从竞争力、需求结构、相对适应能力三维视角就近期中国对日本出口市场份额增长逆转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自身出口竞争力的下降以及不利的日本进口需求产品结构是导致逆转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技术制成品技术复杂度越高,生产过程中需要的高级生产性服务投入就越多,生产性服务进口可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中间服务投入来促进一国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高复杂度的高技术产品,从而提升一国商品尤其是高技术制成品的出口复杂度。本文根据52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与所有商品出口复杂度相比,生产性服务进口对高技术制成品出口复杂度的促进效应更大;与发展中国家相比,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发达国家出口复杂度的影响更突出;不同部门生产性服务进口对高技术制成品出口复杂度的促进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技术制成品出口复杂度的影响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2.
已有文献在研究出口质量的经济效应时,主要关注"中国贸易增长之谜",对危机冲击时的贸易波动重视不足。利用2006-2011年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金融危机期间出口质量对出口波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危机期间企业出口质量对出口波动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出口质量越高出口波动越小。需求侧收入效应和供给侧多样化效应作为较高的出口质量能够抑制出口波动的重要渠道,大约能够解释1/2的抑制作用。出口质量较高的企业通过高收入国家较高的消费比重、较低的需求波动和较低的市场集中度抑制了出口波动。但是,高技术行业的企业出口质量越高出口波动越大,金融危机期间该类产品较高的需求波动加剧了出口波动。此结论可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和"调结构、稳增长"的外贸战略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中、日、韩中间品出口的就业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伴随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深入发展,中间品贸易大幅增长,这对各国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提供的多国投入产出数据,建立多地区投入产出模型(MRIO)测算并比较中日韩三国中间品出口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中间品出口的就业需求效应显示,中国创造就业需求最多,韩国需求增速最快;就业技能结构效应显示,日本就业技能结构效应在考察时段内保持平稳,韩国出现就业技能结构升级效应,中国的就业技能结构升级趋势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出现逆转;就业产业结构效应显示,日、韩均呈第一产业占比最低、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的特征,中国产业结构效应的特征与日韩显著差异化;就业效应的行业间比较显示,日本多个行业中就业需求出现了绝对数量下降,韩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在多数行业尤其是服务业大幅提升,中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占比在多数行业低于日韩水平,交通运输业是一个例外。  相似文献   

14.
韩国是中、美两国农产品重要出口市场。本文基于2000-2011年中美两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的有关数据,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解两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增长因素。结果显示:规模效应始终是中美两国农产品对韩国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规模效应较美国更加突出;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导致竞争效应贡献度不断降低,严重制约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的扩大,而美国农产品竞争优势的提高促进了对韩国出口增长。美韩FTA协定中韩国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必然会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韩国构成威胁。最后,提出了扩大两国农产品贸易规模、促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安徽、江苏业已形成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导的出口商品结构。但从内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相异性。在产品竞争力上,安徽、江苏均有部分产品表现出口竞争力,但具备稳定竞争力的产品类别较少。安徽相对江苏而言,有较高技术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较少。  相似文献   

16.
利用VAR模型从需求角度分析投资、消费、进口、出口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是共同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投资具有长期平均负弹性效应;出口在前4年有正的产出弹性,后5年表现负弹性,而进口一直表现负弹性.因此,要保证我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应走高水平投资加消费带动型发展道路,并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改善进出口产品结构.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特别是美国出现金融市场流动性、金融市场金融资产定价、资本市场震荡、信贷违约等一连串金融问题,这些问题迅速蔓延至美国实体经济,然后中国的其他出口市场也受到波及,转瞬间恶化成国际金融危机,环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主要经济体的产出及就业都受到重创,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都处于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不足的局面。面对这波突如其来的冲击,中国的出口企业有的减产割价、有的出口订单被取消,有的发货后收不到货款,有的不能支撑而倒闭,出口国企业及工人均受影响。环球进口市场情况严峻,中国的失业率开始攀升,中国的就业增长面对严峻局面。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显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出口,以及 FDI的增长率对各省的就业增长率产生显著影响,并且,它们对不同产业的就业增长率的影响又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特别是美国出现金融市场流动性、金融市场金融资产定价、资本市场震荡、信贷违约等一连串金融问题,这些问题迅速蔓延至美国实体经济,然后中国的其他出口市场也受到波及,转瞬间恶化成国际金融危机,环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主要经济体的产出及就业都受到重创,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都处于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不足的局面。面对这波突如其来的冲击,中国的出口企业有的减产割价、有的出口订单被取消,有的发货后收不到货款,有的不能支撑而倒闭,出口国企业及工人均受影响。环球进口市场情况严峻,中国的失业率开始攀升,中国的就业增长面对严峻局面。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显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出口,以及FDI的增长率对各省的就业增长率产生显著影响,并且它们对不同产业的就业增长率的影响又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基于最终需求的视角,构建扩展的(进口)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采用改进的两极分解方法,从经济整体及行业部门层面对最终需求以及消费、投资、出口等各类需求的碳排放驱动效应进行分解。结果表明: (1) 1992-2012年间,最终需求驱动碳排放净增加66.19 亿吨,其中规模效应及中间结构效应驱动碳排放增加73.68和44.76亿吨,技术效应减少碳排放51.87亿吨。(2) 从"三驾马车"碳排放"贡献"及变动来看,消费排放份额持续下降,投资、出口排放占比不断上升;(3)从各类需求自身驱动效应及部门分布特征来看,"三驾马车"驱动碳排放存在巨大差异:消费驱动碳排放主要集中于农业及服务业,且以规模效应为主;投资、出口驱动碳排放主要集中于工业,且以规模效应及中间结构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20.
企业出口不仅取决于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而且受到国内市场环境的影响。要素价格扭曲导致的资源错配会对出口企业产生不利影响,进而有损其出口竞争力。然而,现有文献较少研究要素价格扭曲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尤其缺乏相关经验分析。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扭曲税”的理论框架分析要素价格扭曲与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关系,认为:要素价格扭曲会阻碍企业间的资源再配置,削弱更替竞争的效率提升效应,使得大量低效率企业不能进行市场出清,同时还会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进而不利于企业通过效率提升和技术进步来提升出口竞争力。同时,国内需求增长产生的本地市场效应、需求引致创新效应、经济集聚效应等不仅能促进企业出口竞争力提升,还会弱化要素价格扭曲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负面影响。采用中国1999—2007年工业企业以及2007—2020年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发现:企业的要素价格扭曲(包括资本价格扭曲和劳动价格扭曲)程度与其出口竞争力显著负相关,同时,要素价格扭曲程度与企业的市场退出和技术创新概率也显著负相关,表明要素价格扭曲会显著抑制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其中存在阻碍低效率企业市场退出和抑制企业技术创新的传导路径;内需增长对企业出口竞争力具有正向影响,且能显著弱化要素价格扭曲对企业出口竞争力提升的抑制作用;要素价格扭曲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负向影响存在企业异质性和地区异质性,表现为资本价格扭曲对融资约束较低的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影响更为显著(相比私营企业),而劳动价格扭曲对劳动报酬占比较低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影响更为显著(相比国有企业),要素价格扭曲对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影响更为显著;此外,劳动价格扭曲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负向影响比资本价格扭曲更大。相比于以往文献,本文拓展和深化了要素价格扭曲的经济效应以及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并从内需增长的角度为深入认识要素价格扭曲与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要素价格扭曲的企业出口竞争力抑制效应及其微观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各地应持续深化各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切实缓解各类微观经济主体(尤其是私营企业)的融资约束,并持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