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显著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并且对各个收入水平点的农村家庭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呈现边际效应递减,即对低收入群体影响更大。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机制分析表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在数字普惠金融使用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过程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金融素养存在调节效应。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要继续加大投入,缩小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同时要加强数字基础知识在农村地区的教育普及工作,化解他们由于不了解而不敢使用或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现实尴尬困境,从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数字金融为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带来新机遇。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1—2019年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用水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金融显著降低了用水强度,数字金融能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水平间接降低用水强度,数字金融对用水强度的抑制作用具有产业结构升级的单一门槛效应和技术创新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因此,提出如下针对性建议:大力发展数字金融,促进节水社会建设;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掘节水潜力;持续提高技术创新,加快提升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2011—2021年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有着显著正向作用,并且产业结构、财政支农水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农民增收。(2)从数字普惠金融不同维度来看,均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但作用效果存在差异,覆盖广度最强、使用深度次之、数字化程度最弱。(3)从作用渠道来看,地区经济增长能够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民收入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3)从异质性检验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河西地区作用效果最强,陇南地区最弱。基于此,提出应加快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宣传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提高金融供给质量、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2—2020年度数据,运用OLS回归模型,分析金融错配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金融错配影响企业债务融资市场治理属性的发挥,金融关联能有效缓解金融错配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效应.在我国资本市场中,金融...  相似文献   

5.
消费公平作为社会最基本公平,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构建更富弹性的消费市场是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基础。本文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消费公平的门槛效应、空间溢出效应以及作用机制。最后,提出加快数字金融发展、加速区域间协调发展政策建议,助力消费公平。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于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及机制,为数字普惠金融助力耕地利用效率提升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2011—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波动性提升且高值分布由点状演变为片状;(2)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各维度指标对耕地利用效率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数字普惠金融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省份异质性、阶段异质性和规模异质性;(4)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增加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提升耕地利用效率。研究结论:应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进一步激发信贷、投资和保险对耕地利用效率的正向作用,精准匹配金融服务需求,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改进耕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农业技术经济》2021,(9):68-82
近年来,数字金融发展势头强劲,随着数字金融普惠性的增强,其将对农村产业融合产生何种影响?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201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产业融合水平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推动了农村产业融合进程;从具体业务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信贷业务对农村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最大,支付业务次之,保险业务的推动作用最小。与此同时,传统金融竞争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起到调节作用,传统金融市场的竞争越激烈,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越强。基于此,本文围绕如何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推动农村产业融合进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将数字普惠金融、农业资本深化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放入一个统一框架中,通过选取我国2011—2020年30个省份(不含港澳台、西藏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三者之间的影响效果和作用路径。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及其三个子维度均可有效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且数字金融覆盖广度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农业资本深化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异质性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增长率的提升效果更显著。因此,为全面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应大力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建设,满足数字农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9.
从个体创业角度,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数据研究农村金融多样性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多样性能够有效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促进农户创业是金融多样性改善农户贫困脆弱性的重要机制。基于创业特征的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雇主型创业、涉农创业和生存型创业,自雇型创业、非农创业和发展型创业在这一机制中发挥了更强的中介效应。进一步分析异质性产生原因,发现农户大规模创业主要通过风险管理效应降低风险脆弱性,小规模创业能够同时通过风险管理和收入增长效应缓减贫困脆弱性;发展型创业则在收入增长、风险管理和资本积累效应上都优于生存型创业。本文结论表明推动农户创业是金融助力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张跃娟 《山西农经》2024,(3):197-19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基于2011—2021年河南省17个市的面板数据,运用stata 14软件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快数字普惠金融的生态建设、创新数字金融产品、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以中国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地资源错配及其空间策略互动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时变引力空间权重矩阵、空间自滞后模型。研究结果:土地资源错配及其空间策略互动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扭曲地方政府支出结构、破坏城市制度环境、抑制城市创业活力以及挤出企业R&D投入是4条重要的传导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土地资源错配及其空间策略互动对不同区域城市、不同行政等级城市以及不同类型城市群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应完善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从根源上遏制地方政府“以地谋发展”模式;应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土地治理应遵循因地施策与城市联动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省级层面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文章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与东北与西部地区相比,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在东部与中部地区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在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效率关系之间存在正向的调节效应与单一门槛效应。基于上述结论,建议全面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数字经济人才培育、加速缩小“数字鸿沟”、健全数字经济治理与监管体系,以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宽带中国”政策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代理变量,利用全球并购交易数据库统计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跨国并购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并且在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机制检验后发现,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是数字经济促进企业跨国并购的重要渠道。研究结果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和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测度土地资源错配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效应,分析土地资源错配的形成机制。研究方法:扩展的HK模型、面板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全国层面上,资源错配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效应平均值为19.03%且呈上升趋势。区域层面上,损失效应大小排序为西部、东部、东北、中部。(2)全国层面上,资源错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主要症结在于土地资源错配。区域层面上,东部、中部地区的主要症结在于土地资源错配,西部、东北地区的主要症结在于资本错配。(3)全国层面上,机制障碍、数量结构均为土地资源错配的重要成因。区域层面上,土地资源错配的成因具有一定差异。研究结论:着力推动财税与政绩考核制度改革,调整基于地区、城市双重偏向的土地供给政策,有利于从机制障碍、数量结构两个维度化解土地资源错配,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分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与效果已得到学术共识,而关于两者城乡收入差距收敛效应的联合作用机理与效果仍有待深入探究。本文运用201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数字普惠金融城乡收入差距收敛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表明,(1)整体来看,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农户人力资本投资能强化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的城乡收入差距收敛效应,且对使用深度的强化效果最明显;(3)在各项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中,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数字信贷城乡收入差距收敛效应的强化效果最为突出。因此,在借助数字技术赋予农户享有金融服务权利的同时,要格外重视农户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他们对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获取能力与利用能力,更好地发挥出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深入研究金融素养助推农户数字金融使用行为的影响机理,从农户金融素养水平较低、金融机构的数字金融产品难以理解、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较薄弱等方面,提出金融素养助推农户数字金融使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针对农户金融素养亟需提升的现实,采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匹配数据集,从人力资本的视角出发,通过克服内生性的工具变量估计,探讨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户金融素养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户金融素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缓解信息约束和促进社会互动是数字金融发展提升农户金融素养的两条重要渠道;当农户进一步跨越“财富门槛”和消弭“知识鸿沟”与“数字鸿沟”后,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户金融素养具有更强的促进效果。上述结论在倾向得分匹配法、替换核心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因此,推进数字金融发展,提升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建设水平,是提升农户金融素养水平,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18.
“双碳”目标和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探索通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蕴藏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远的政策意蕴。本文从绿色创新视角切入,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如何作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及作用效果如何,实证检验人力资本和金融发展如何强化作用效果。研究发现:(1)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部署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绿色创新中介效应是数字普惠金融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在机制;(3)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和金融发展的稳步推进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4)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而绿色创新是中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发挥作用的关键机制,东部地区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数字农业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传统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由于触达范围有限、效率低、普惠性不足等缺点的存在,已无法满足数字农业发展的融资需求。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崭新的金融业态,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可以降低服务成本、触达更多农村客户,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无抵押品问题,有效解决数字农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此外,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模式、基于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模式和基于大型金融科技平台的综合模式等一系列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模式的出现,在助力纾解数字农业融资困境同时也助推了数字农业的高效发展。为了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助力数字农业发展,文章提出应对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文章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理论和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财政支出偏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U”型关系,即在数字经济发展初期,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引发数字鸿沟问题,从而扩大城乡收入差距。(2)财政支出偏向将有限的资源要素集中分配给城镇地区,不利于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抑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从而扩大城乡收入差距。(3)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对财政支出偏向的调节效应削弱了财政支出偏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因此,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改善财政支出的城镇偏向,加快缩小“数字鸿沟”,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