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保护优先原则所承载的功能,只能是遇到环境(生态)风险科学性不确定的情形,应以保护环境(生态)为优先的原则,学理表述应为风险防范原则。新环保法第五条规定,"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在我国环境立法史上,这是环境基本法对环境法基本原则的首次直接规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就立法技术而言,环境基本法中立法目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原则三个条款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所以,新环保法的基本原则条款不能孤立解读,必须与第一条有关立法目的条款、第四条有关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条款的新修改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刍议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清 《经济问题》2008,(6):49-5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立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项具体任务.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因此,在环境立法上确认公众参与权,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环境参与权是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核心内容,它是集于环境立法,环境行政和环境公益诉讼于一身的集合性权利。具体是指。公众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中,或者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公民享有的通过一定的途径或程序参与环境立法,参与环境决策的听证与制定,并对环境管理部门的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公众参与权是公民所享有基本环境权之一,是环境民主的重要体现。环境参与权主要包括参与环境立法权,参与环境决策权,环境行政听证权和环境监督权。  相似文献   

4.
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明确把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作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而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公众参与。通过长沙市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进一步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提高长沙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水平及其他省市乃至国家"两型社会"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原则,它的理论基础是公民享有环境权。本文从我国环境保护现状出发,对公众参与进行全面的阐述,并借鉴国外环境立法中的有效制度,时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设提出合理建议,并主张以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为中心,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6.
竺效 《环境经济》2011,(12):22-31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公众参与的方式主要包括: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参与环境行政许可听证、参与行政立法听证、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等。通过对公众参与方式及其法律保障机制和典型案例的分析,笔者以为,环境保护领域已经成为中国当前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程度最高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梁文莉 《经济师》2005,(10):78-79
公众参与原则是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文章分析了该原则的内涵与法律基础,总结各国及国际法律文件对其的规定情况,指出公众参与原则的确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提出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作为非专业人士的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十分必要.借鉴国外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经验,发现我国公众参与制度存在许多不足,建议改进相关法律制度,希望完善我国在此领域的立法,推进政府的管理,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和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9.
毛涛 《环境经济》2014,(5):27-29
正本文提到的十大亮点依次为:明确了立法定位,重构了立法目的,更新了立法理念,丰富了管制措施,加强了农村环保,加强了经济激励,扩大了公众参与,强化了执法权力,打破了地方保护,增加了违法成本。我国在1989年正式颁布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旧法"),在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实践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为环保执法和司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该法实施至今已有25年,而这一阶段正处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由于旧法难以调  相似文献   

10.
王玉华 《经济师》2014,(6):39-41
近年来我国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环境事故频发,环境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环境群体性事件不仅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造成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更有可能加剧社会的暴力化倾向,化解生态环境引发的群体性环境事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世界环境保护的经验表明,积极推进公众参与是解决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方法。我国多发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凸显了公众参与中存在诸多不足,文章从公众参与的视角深入分析造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公众参与、化解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困局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权力名片信息公开关键词:诚信档案有关法条:第五十三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第五十四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国家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探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及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农村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并提出了促进我国现阶段农村公众参与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4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这是该法颁布实施25年以来的首次大修。此次《环境保护法》呈现诸多亮点,其中关于加强环境执法、严格法律责任和鼓励公众参与的内容,因为其加强了环境法规则的实在性,发挥了环境法作用的实效性,尤其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14.
别涛 《环境经济》2012,(11):10-11
《环境保护法》在环保领域的法律框架体系中事实上居于基础性、综合性地位,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应当按照基本法的定位,改好环保法。一、中国环境立法在起步之初,就有制定环境保护基本法律的设想。1979年9月11日,时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李超伯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草案)>的说明》指出:制定该法的初步设想,就是"将《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基  相似文献   

15.
不论是从国内环境法的层面还是国际环境法的层面进行考察,我们都可以认为民主参与是环境保护领域必须高举的大旗,公众参与原则作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处处渗透着民主参与的精神。但是,环境公众参与原则在实现的途径上还存在一些弊病,如公众参与的范围较窄、方式和内容在立法中原则而抽象、参与程序的可操作性不够强,公民环境法律权利的缺位以及环境与发展决策中法律机制的缺失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从厦门PX事件中所折射出的法律问题,提出了完善中国环境公众参与原则实现途径的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16.
正污染控制的障碍到底是什么?这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或者资金问题,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缺乏动力。这个动力原本应该源自严格的执法,源自司法介入的环境诉讼,但是我国现在还不具备这些。从国际经验看,环境保护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除了政府监管,包括立法、司法、环保行政部门的作为,还有市场手段和公众参与。在西方国家,司  相似文献   

17.
付艳 《环境经济》2013,(10):22-25
新公布的《环境保护法修正案(二审稿)》对于环境侵权的规定存在责任类型不全面、责任范围不明确、缺乏社会化承担方式等问题,而这些都折射出此次修改环境法功能定位的不明确统一。2013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下称"二审稿")正式公布对公众征求意见,相比于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地位的确立、基本制度的修改、信息公开的专章规定以及按日处罚的明确等热点问题,二审稿中对于环境侵权内容的修改和规定仅体现在第五十四条和第五十五条上,内容涉及污染损害的无过错责任、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15,(9)
当前环境污染和环境公平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不公平会加剧社会不公平,进而影响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现代生态治理的理论和实践表明,要解决环境不公平问题需要公众积极、有效的参与。文章结合实际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的现状,并指出提高公众参与的建议,主要包括提高公众环境参与意识,加强电子信息化建设,拓宽参与渠道,完善法律法规等。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环境立法程序的正当性与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听证活动紧密相连,公众参与是我国环境立法程序正当性的基础,信息公开是我国环境立法程序正当性的前提,听证是我国环境立法程序正当性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环境经济》2015,(1):27
什么是法律意义上的公众参与?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增加了公众参与一章,却未给公众和公众参与下定义。这就使得部门和地方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立法过程中面临一个难题,如何界定公众参与的概念、范围和形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指出,这个难题,可以采取总与分相结合的规定方式处理。在总则的规定中,尽管没有给公众和公众参与下定义,但也没有对公众范围和公众参与的情形做出限制,从而维持公众范围的宽泛性,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在此前提下,对公众参与的鼓励和支持政策做出宣誓性规定。在分则中,针对参与的目的或任务不同,对于参与的群体范围分类给出一个明确的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