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通过政府协调与合作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中部地区在我国区域整体格局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发展中部地区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中部地区协调发展,必须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法律机制,为此,要确立协调原则,建立协调机构,完善运行机理。  相似文献   

2.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实现中部可持续发展及“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中部地区持续发展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应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衔接,在国家知识产权纲要指导下,分别由各省实施,进行区域协调与整合。应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地方法规、政策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机制,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构建适应企业需求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发展经费的投入,提升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一带一路”及“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等给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度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偏低、生态环境恶化、节能减排压力大等,又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西部开发依然位居国家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四大总体战略之首,“一带一路”新战略昭示了西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方向和新蓝图;西部开发需要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也需要东、中部地区给予更多实质性支持;西部地区要增强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现代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推动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是构建全省“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布局的核心抓手,是贯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实践,对引领全省现代化建设、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瞄准多维度发展目标和多跨度区域定位,切实加强协同合作,把地理位置临近的“一群”城市真正变成有机联系的“城市群”。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使山西中部城市群在同步推进“两个转型”上取得更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西移将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对中部省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中部省份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全国性的经济技术转移、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要求等,使得中部省份有条件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西移过程中迅速崛起。中部省份必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选择培育经济发展极,调整与完善各项政策,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等,以实现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陆地边境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的重要支点,提升口岸地区的经济地位,完善口岸的社会功能,将口岸打造成集聚要素的平台,不仅有利于培育西部地区新的增长点,也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目前,口岸地区是我国经济整体格局中的薄弱环节,其发展水平甚至落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启动陆地边境口岸县设市区划调整,是促进口岸区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的重要任务。国家应尽快修订设市标准,成立口岸县设市咨询委员会,积极推进口岸县设市试点,并赋予口岸地区政府更高的外事权限,提高口岸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口岸地区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随着东部大开放的深入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东西部地区“两环联动”的发展态势,而中部地区在“东西夹击”下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成为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实现中国新一轮长期可持续快速发展中,中部地区应有效发挥综合比较优势,变“东西夹击”为“左右逢源”,主动伸展两臂,紧紧抓住东西部地区“两环联动”的重要战略机遇,加快实现自身的“引体向上”。  相似文献   

8.
与沿海发达地区、西部大开发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对应,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等中部六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举足轻重的中部区域经济体系。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改进和应用财税政策,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途径,通过深化改革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一、正确认识税收优惠政策,解决平等与否的问题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必须充分发挥税收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提出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构思后,许多人认为“中部崛起需要有优惠政策”。但现在不是“优惠”与“不优惠…  相似文献   

9.
高职高专会计教学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职高专会计教育面临严峻挑战。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会计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应以能力为本位构建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国家经济结构面临转型。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了“两型社会”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中部崛起”离不开一个公平合理的经济保障制度的构建,正式保险制度安排的确立及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是题中应有之义。其中,关键的还是保险市场主体的培育与发展问题。我国中部地区保险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这种现实经济社会环境中,构建区域保险中心,使保险业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就不能亦步亦趋,必须非常规的跃过先发地区曾经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迅速提升区域保险业的发展水平。这种“赶超战略”的成功实施,除应具备自然、经济、技术、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基础之外,还受到一些宏观与微观层面因素的制约。为此,在构建中部区域金融保险中心的过程之中,应细分对象与矛盾,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共同物流通过“竞争-合作-协调”运行机制将物流机构组织在一起,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工作,以完成任何单一物流实体不能完成或虽能完成但不经济的任务,从而实现总体效果优于各个单独效果之和。中部地区共同物流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优先发展战略、生态化发展战略、共同物流发展战略及全球化发展战略,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发挥物流组织者的作用并构建共同物流交易平台。  相似文献   

13.
秦鑫 《地方财政研究》2008,(11):8-10,24
在2008年湖北省“两会”上,武汉市将促进“全民创业”作为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充分体现了武汉市政府通过促进创业,提升地区就业水平。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心。在大多数行业领域就业问题均十分严峻的今天,“全民创业”的成功实施将会给整个城市带来新的经济活力和发展契机。本文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出发,阐述“全民创业”给地区发展带来的有利因素,重点从财税政策角度分析如何构建促进“全民创业”的长效机制,并揭示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湖北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省份,要加大构建和谐湖北的力度,充分发挥和谐湖北的综合优势,引领中部崛起,成为中部崛起战略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15.
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经济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当前在我国东部、西部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中部塌陷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分析“中部崛起”在国民经济中的极端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制约“中部崛起”的诸多因素,提出走区域联动这条“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2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首次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即双循环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既因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对我全方位围剿打压且不断升级等国际形势的变化,也有原先模式已不适应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2020年初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及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全球经济深度衰退,这些都要求我国必须审时度势,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双循环战略的提出,适应了当前的国内外环境需求,对我应对挑战,实现经济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在中部六省中具有基础产业优势、科技创新及人力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实现湖北在中部崛起战略.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湖北的优越地理位置优势,承接国际资本和东部产业梯次转移;以“武汉·光谷”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重点,形成湖北的经济核心增长极;以构建三个城市群为重点,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湖北经济核心增长带;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切入点,以壮大县域经济为龙头,形成湖北经济核心增长力;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流通和交通为纽带,形成湖北经济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7年、2002年、2007年、2010年和2012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相应年度世界投入产出表构建IRIOT—WIOT投入产出表,测算中国八大区域的增加值供给偏好指数、增加值需求偏好指数和双重价值链地位指数,展现各区域的国内国际增加值供需双循环状态及国内全球双重价值链分工格局:8个区域增加值供给流向和需求来源的国内地区占比均高于其他地区占比,其中沿海地区的增加值供给偏好其他地区,内陆地区的增加值供给则偏好国内地区,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增加值需求偏好没有明显的异质性;各区域的增加值供给和需求流向均具有明显的“邻近性”特征;内陆各区域的增加值供给更多地(直接或间接)流向沿海地区,增加值需求也更多地来源于沿海地区;沿海各区域的增加值供给更多地流向相邻的沿海区域和中部区域,增加值需求则更多地来源于内陆地区(尤其是中部区域);内陆各区域处于国内价值链上游,沿海各区域处于国内价值链下游,但8个区域均以下游位置嵌入全球价值链;各区域的国内价值链地位指数与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正相关,且国内价值链地位指数均高于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1997—2012年,中国沿海地区的增量生产供给主要用于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而内陆地区的增量生产供给主要用于满足沿海地区的增量生产需求,国际市场需求成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进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表现为:国内价值链循环为沿海地区融入全球价值链循环提供资源和产业支撑,沿海地区融入全球价值链循环带动国内价值链循环升级。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从“利用国际市场的‘外循环’带动国内经济的‘内循环’”转变为“通过国内经济‘内循环’的提质升级促进国际市场‘外循环’的优化拓展”,以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大和需求层次的提升推动国内供给质量的提高,进而以国内供给质量的提高拓展和创造国际市场更高层次的需求,使国内需求层次和供给质量的提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转化为:以国内价值链循环的升级推动全球价值链循环的拓展,利用全球价值链循环为国内价值链循环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和更大更高层次的市场。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中部区域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区域间均衡发展格局被东部指向的非均衡区域发展的梯度发展战略所取代,将全国划分为优先发展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东部外向型经济区域、承东启西与互补合作发展的中部经济区域和以开发资源为主的西部资源型经济区域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这种发展战略格局的制定对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对综合国力的增强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也  相似文献   

20.
文章立足皖江城市带的基本状况,阐述了“马芜铜”东向发展的战略优势,“皖江发展战略”及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皖江城市带与产业集群建设,对于推动安徽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