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客观评价城市周边乡村多功能特征,是分类制定精细化转型策略的关键之一.依据乡村振兴目标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和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案例,分别计算镇域尺度的生态保障(E)、农业生产(A)、经济发展(D)、休闲文化(C)、生活保障(L)5项乡村功能值,分析两个案例区不同乡村功能发展特征及其原因.从乡村功能优化的角度,结合乡村发展权保障、生态资源激活、城乡融合发展等政策与实践讨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为城市周边乡村制定差异化和精细化发展政策、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深入掌握全省农村客运“村村通客车”发展现状与问题、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及运行、城乡客运一体化奖补政策使用情况,聚焦问题,提出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加快推进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提升客运服务品质、规范经营主体、健全市场监管体系等发展思路;从政策视角提出完善省市县三级农村客运长效机制、强化省级专项资金使用、完善农村客运燃油税补助政策、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做强、加大综合服务站政策支持等五项建议,以期推进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1995年7月20日山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公共客运管理,维护经营者和乘客的合法权益,促进城市公共客运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公共客运是指在城市市区和郊区范围内以公共汽车(含中、小型汽车)、电车、三轮车、轮渡、索道等交通工具和场站设施为公众提供交通服务的活动。第三条 凡在本省城市市区和郊区内,从事城市公共客运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第四条 城市公共客运事业的发展,应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实行全面规划、统一管理、多家经营、协调…  相似文献   

4.
引言 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城乡一体化可以概括为城市与乡村的两个不同特征的社会经济单元和人类聚居空间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过程。它并不是指完全消除城乡的差异,而是在保持城市与乡村各自特色和职能的同时促进城乡主体地位平等、机会均等、生活方式趋同、公共物品的享受基本一致。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  相似文献   

5.
目前,广西桂林市周边农村客运市场结构性问题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民出行需求增加与农村客运发展相对滞后相矛盾,农村客运市场秩序混乱,农村公路状况普遍较差,基础设施薄弱,从业人员及农民交通安全意识薄弱等。为确保桂林市周边农村公路客运交通安全,运输管理部门要合理布局客运运力,优化车辆结构,强化行业管理,提高经营者素质,在禁止非客运车辆载客的同时,标本兼治,积极发展桂林市周边乡村公路客运业。  相似文献   

6.
目前,广西桂林市周边农村客运市场结构性问题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民出行需求增加与农村客运发展相对滞后相矛盾,农村客运市场秩序混乱,农村公路状况普遍较差,基础设施薄弱,从业人员及农民交通安全意识薄弱等。为确保桂林市周边农村公路客运交通安全,运输管理部门要合理布局客运运力,优化车辆结构,强化行业管理,提高经营者素质,在禁止非客运车辆载客的同时,标本兼治,积极发展桂林市周边乡村公路客运业。  相似文献   

7.
王志豪 《价值工程》2021,40(31):4-6
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在于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而人才、文化发展和教育紧密相连,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是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立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两个理论,着力政府对城乡教育资源配备的政策设定.以实际案例S省为立足点研究S省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出现的资源配备不均衡的诸多因素.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从明确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目标、改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城乡资源资源配置能力、缩小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四个角度科学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并为进一步完善S省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要求实行"五个统筹"重大决定中,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新时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决策。2008年国务院改革了交通行政管理体制,道路旅客运输与城市公交统归交通运输部门管理,突破了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上的障碍,在这个大背景下,农村客运与城市客运二元分割的客运市场如何发展、怎样管理,已成为道路运输业内关注的焦点,也是摆在各级行业管理部门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的策略及路径——基于乡村主体性视角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长期作为城市二产、三产转嫁发展成本的"受体",主体性缺失。从乡村主体性的视角,基于"三农"问题和城乡关系两个维度,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的"非农化"演化逻辑,指出乡村的蜕化发展走向了"村庄终结"与"村庄异化"两个极端。为了使乡村回归主体本位进而主动转型与复兴,依托乡村的本源价值和"新三农"关系的重新定位,从乡村主体的立场重构城乡关系,认为"乡村复兴"应包括内部结构重组与对外价值输出两方面内涵,并提出通过构建城乡要素互通系统,重振乡村产业活力、重塑乡村文化魅力、重组乡村治理结构、重构乡城平等互补格局、重建乡村政策保障机制,让乡村主动向价值回归、自身造血、繁荣复兴的方向转型。  相似文献   

10.
刘浩 《企业经济》2008,(2):163-165
城市与乡村金融体系存在差别,从整体上比较,城市金融业发展要比乡村金融业发展占绝对优势,按照马太效应,金融资源将流向效益高的城市,乡村无法获得绝对优势。然而,比较优势理论中的相对优势理论却提供了一种观察城乡各自优势的路径,按照这一视角可以发现城市与乡村在发展金融方面各有相对比较优势,城乡金融各自比较优势的发挥,将比目前二元格局下的金融发展具有更大效率。  相似文献   

11.
管泽江 《企业导报》2012,(10):19-20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下进行城乡道路客运的协调管理和发展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国家在交通运输方面保障民生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我们在进行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发展研究与设计时,最多考虑的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整体高度上的组织管理,做好这样两个方面的工作就能够较好的保证广大城乡居民出现的安全、舒适和快捷。  相似文献   

12.
张诚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0):58-64
当前,城市化已成为推动乡村公共空间发展与转型的重要力量.在结构层面,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呈现出城乡公共空间资源配置错位、类型失衡和社会性缺失的趋势;在功能层面,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呈现出主体功能弱化、功能单一化和功能异化的特征.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优先发展的制度安排、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的转型、压力型体制下的政绩驱动、市场机制的扩散和嵌入以及传统乡村文化的消解是引发乡村公共空间萎缩的内在根源.重构乡村公共空间,需要在模式上构建多元合作机制、在结构上实现空间均衡发展、在功能上坚持实用价值优先、在文化上彰显乡村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客运一体化是落实党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实现怀远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应强化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实行公司化运营,统筹路线规划和公交化改造,实行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切实做好维稳工作。  相似文献   

14.
扩权强县改革的提出在上世纪90年代,市管县体制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成为我国地方行政体制的主要形式.市管县体制是指由地级市管辖原属于地区管辖的若干县、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农村、实行城乡合治的一种行政管理体制.该体制的实行对于增强大中城市实力、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管县"体制的一些弊端也凸现出来:一是大部分的经济、社会决策权归地级市所有,县级政府的公共行政职能受到压抑,直接影响了县级行政的效能;二是"小马拉大车",一些经济实力较弱的城市无法起到辐射、带动周边的作用,反而在与下辖经济强县的博弈中耗费了公共行政资源;三是管理层次过多造成了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过高;四是市对县的"刮、卡、要"现象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5.
"核心城市+特色小镇"的新型城乡融合发展框架将是未来区域发展的方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城市—乡村"二元结构的界限,特色小镇正是结合城市功能与乡村功能的综合体。构建核心城市和特色小镇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要以产业为核心、以特色产业集聚为发展模式,依托都市圈的现有资源,结合自身产业特色,以其特有的属性,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特色小镇作为高端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重要空间载体,其所形成的产业链延伸将带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并与核心城市形成协作互补的产业链,促进基础设施一体化,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核心城市+特色小镇”的新型城乡融合发展框架将是未来区域发展的方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城市—乡村”二元结构的界限,特色小镇正是结合城市功能与乡村功能的综合体。构建核心城市和特色小镇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要以产业为核心、以特色产业集聚为发展模式,依托都市圈的现有资源,结合自身产业特色,以其特有的属性,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特色小镇作为高端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重要空间载体,其所形成的产业链延伸将带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并与核心城市形成协作互补的产业链,促进基础设施一体化,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价值工程》2017,(2):18-22
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综合体,在其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规范来引导其规划和建设。小城镇,是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一种特殊形态,作为城乡联系的纽带,小城镇用地兼备城乡两种用地的特征,是小城镇社会发展的基础。通俗的来说,小城镇就是具备乡村部分特色的城市。在新型镇化的大力推进以及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2007版的《镇规划标准》对指导现阶段的小城镇规划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如何完善镇用地分类标准,成为时代发展的需求之一。通过对建设用地分类的历程回顾,以及对GBJ137-90、GB50188-2007、GB50137-2011的综合比对,发现2007版的《镇规划标准》存在无法满足现今小城镇的需求、用地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等问题,提出在2007版的基础上调整用地中类和增加用地小类的思考,综合响应政策与实施双层面的需求,对《镇规划标准》的用地分类进行更新与改进。  相似文献   

18.
农村客运与城市公交一体化实质上是城乡生产和生活同质化和同步化的必要条件和体现。文中通过对珠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客运体系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找出目前珠三角地区城乡客运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管理、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规范政府绩效考核、政府长效机制设计、加大对客运企业扶持、加强安全监管、规范站点管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高明有 《价值工程》2011,30(12):263-264
城市和乡村作为两种不同的生活形态在制度设计、经济建设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差异是显著的。经调查分析榆林市城乡群众体育基础设施的配置存在差异进而影响着榆林市城乡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榆林市城乡群众体育协调意在实现城乡体育资源合理配置即体育基础设施的发展,从而使榆林市城市和乡村群众体育有秩序、有层次的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本文在分析城乡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榆林市城乡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内涵和基本理念.并对协调发展榆林市城乡群众体育进行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20.
大规模城市建模逐步介入到城市发展公共决策领域已成为政府机构、公共政策学界和城市建模学派共同关注的热点。本文回顾了近60多年来大规模城市建模在西方城市公共决策过程作为辅助政策工具的发展情况,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进展。以时间轴为基础并立足于"建模理论—政策工具—多元主体"三个视角,对大规模城市建模辅助城市发展公共决策过程的理论起源、应用领域和代表观点的阐述是本文研究重点,文章最后给出了相关的研究述评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