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云同志一直很重视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国策。他认为,要提高居民消费,必须加强经济建设,必须发展农业、工商业,发展科技和文化教育,要加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他还强调消费生活要节俭,反对铺张浪费。陈云同志这些消费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相对于投资,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小,如何提高消费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转型期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重要问题.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演变的基本特征,建立了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误差修正模型.经验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正向拉动作用,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大.由于居民消费率持续偏低,要提高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必须建立提振我国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对我国国民收入、居民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增加在短期能够带动经济的增长,但是从长期来看投资和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同时,投资能带动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但是消费增加在拉动投资方面并未收到显著效果。因此,要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既要要控制投资过快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投资效率;又要培育和巩固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人民币不断升值,CPI指数居高不下,及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投资和出口都受到一定的打击,因此刺激居民消费就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选项,而促进居民的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中国必须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居民消费的现状与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指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方面的弱化与不足,并提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并最终决定着居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全国31个省市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水平和结构有较大差异,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较高,消费结构也较合理。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改善消费结构,不但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也要引导居民正确消费、提高各地区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早在2002年10月16日,江泽民同志就提出:“中国要发展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之后,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发展循环经济。2007年7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浙江考察工作时再次强调,要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少奇同志在 50年代为探索新中国教育发展之路 ,提出了许多理论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其中一些观点和作法为教育部门解决当前的流生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深入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办学形式、教育内容要适应不同情况灵活多样 ;改革教育管理体制 ,调动各方面办学积极性 ;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相似文献   

8.
选用和计算1995~2010年相关经济变量和数据,利用计量统计软件E-views拟合索罗模型,得到安徽省经济产出基本函数,并测算出安徽省黄金律稳定状态下的储蓄率水平。安徽省要改变经济发展中储蓄率过高、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实现黄金律稳定状态,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致力于集约型经济建设;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9.
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应当着力解决如何培育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错综复杂,应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与研究。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应采取以下措施: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稳定收支预期,增强消费者信心;切实改善消费环境,保障居民消费的有效增长。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疲软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已经基本实现了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转变,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当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疲软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以下对策:把握好改革措施的出台时机、力度和强度;优化产品结构;改善流通领域服务;开拓农村市场;各行业、各部门协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