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以不完全契约为其理论基础,以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为研究视角,将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联系起来,在简要分析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不足的症结的基础上,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相联系,探讨了加强国防科技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培育国防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几点途径。  相似文献   

2.
尤琳 《经济论坛》2011,(9):170-172
文章阐述了近50余年来学术界关于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现状,集中论述了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竞争优势、员工流动性之间关系以及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敲竹杠”问题,在归纳总结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3.
经典的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契约不完全会导致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无效率。但是这难以解释现实中大量存在的雇员进行有效率投资的现象。通过在一个经典的敲竹杠模型中引入重复博弈和关于投资者能力的不对称信息,本文证明:契约不完全一定会导致敲竹杠,但是敲竹杠未必妨碍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效率。本文刻画了三类完美贝叶斯均衡(PBE):好的声誉使高能者在第一期做出社会最优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并且使低能者退出市场;中性的声誉使高能者和低能者都在第一期做出社会最优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而坏的声誉使高能者和低能者都退出市场。本文还表明,在动态环境下产权仍然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敲竹杠问题是不完全合约理论的中心话题,经典文献认为,如果合约是不完全的,当事人的专用性投资会引发敲竹杠风险从而导致无效率的专用性投资。但是,关于敲竹杠问题的文献通常假定事后谈判结果对事前投资成本不敏感。通过在雇佣双方的投资博弈中引入投资成本相关性这种合作的谈判方式,将传统敲竹杠模型中影响谈判力的因素与当事人对公平偏好的行为因素二者融合,本文证明:与传统的投资博弈相比,在投资成本影响企业(雇员)谈判力的情况下,双方有更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激励。雇佣双方所面临的敲竹杠风险取决于双方的初始谈判力,且双方有可能在事前做出社会最优甚至过度的投资。这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有效投资现象。  相似文献   

5.
尤琳 《经济论坛》2009,(2):40-41
近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出现了科技人才特别是国防科技重要人才的大量流失现象,从而使国防科技人才的激励问题在理论研究层面和企业经营管理层面的重要意义开始凸现出来。本文以不完全契约和博弈论为其理论基础,以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为研究视角,对国防科技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并对有关具体激励策略提出了初步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本专用性对企业培训投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元阳  亓来华 《经济师》2004,(10):25-25,27
人力资本按其专用程度可以划分为通用性人力资本、准专用性人力资本和专用性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专用程度影响着企业和雇员投资于人力资本培训的意愿及其投资量的大小。文章在分析企业和雇员各自培训投资的成本、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促进双方投资于人力资本培训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不完全契约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激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完全契约理论是分析和解决专用性投资不足的有力工具。在阐述不完全契约分析框架之后,分别从个人和企业层面探讨了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最后,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探讨了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8.
企业技能型劳动者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与激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邱力生 《经济管理》2007,(12):21-24
近年来,我国一些行业和地区出现技能型劳动力供给短缺,从而使劳动者激励问题在理论研究层面和企业经营管理层面的重要意义开始凸现出来。本文运用现代企业理论的制度分析方法对企业技能型劳动者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激励机制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并对有关具体激励策略提出了初步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吴玉宇  张珺 《技术经济》2006,25(1):25-27
专用性人力资本对科技型企业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优势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内建构了一个两时期的股票期权模型,在此框架下,推导出了诱导代理人科技型企业家对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基于产出的报酬契约的公式,从中发现了激励科技型企业家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股票期权最优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市场对劳动力作用的评价是工资。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提高劳动素质来决定劳动市场的供给方面,从而间接决定工资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人力资本的估算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针对中国城市人力资本估算中的困难,在Casey B.Mulligan和Xavier Sala-I-Martin(1995)关于人力资本估算思想的启发下,本文明确提出单位人力资本的概念;在对技术进行适当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关于人力资本估算的、可实现的框架。运用中国行政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资料,本文对中国各城市的人力资本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各城市的人力资本都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对人力资本估算的相关性检验表明,本文所估算的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通过对中国各城市人均人力资本标准差的计算,本文还发现中国各城市之间的人力资本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扩大。初始的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增长率具有正向的关系也为此结论提供了一个支持。  相似文献   

12.
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工资差异及人力资本贡献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张车伟  薛欣欣 《经济研究》2008,43(4):15-25,65
本文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对我国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的工资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对工资差异进行分解后,本文发现,我国国有部门的工资优势中有80%以上来自于人力资本的优势,这说明人力资本在国有部门的工资决定中已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人力资本对工资差异的贡献在工资分布区间并不均匀,它随着工资从高分位点到低分位点逐渐降低,与此对应的是工资溢价随工资从高分位点到低分位点逐渐升高。从工资差异看,在工资分布的高端——高知识高技能人才的密集区,工资差异完全体现为人力资本的差异,而在工资分布的低端——低技能劳动力的密集区,工资差异有很大一部分是人力资本无法解释的,也即溢价。本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国有部门"共享式"的工资决定模式。这种模式倾向于在压低高技能劳动力的报酬率的同时,抬高低技能劳动力的报酬率。所以国有部门的工资决定应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本的报酬机制,以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工资决定机制考察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邢春冰 《经济研究》2005,40(6):16-26
本文通过1989—1997年教育回报率在不同所有制间的差异及其变化来考察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利用CHNS数据分别估计国有企业、大型集体企业、小型集体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的工资方程,结果表明教育回报率在民营部门增加得较为明显,在其他部门则没有增加的迹象。1997年,民营部门教育回报率明显高于其他部门,样本选择只能解释其中一部分差异,这表明民营经济工资决定机制与其他部门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由于当事人的有限理性和事后机会主义行为导致敲竹杠发生;完全契约理论则认为,不完全契约理论存在契约不完全性外生化和有限理性假设矛盾等缺点,且不可验证性也不会阻碍有效的投资行为。不完全契约理论引入复杂性与参考点等概念说明,即使在完全理性条件下也可能产生敲竹杠问题,从而内生化了契约的不完全性。交易成本经济学从纵向一体化、产权理论从产权分配、关系契约理论从声誉博弈、完全契约理论从履约理论等角度提出了解决敲竹杠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前频繁出现的用工荒及工资上涨等问题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文将工资上涨助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机理总结为技术进步引致效应及人力资本投入引致效应,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技术进步及人力资本的衡量指标,并借助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工资上涨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资上涨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逐渐增强,其中工资上涨借助技术进步引致效应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但通过人力资本引致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尚不显著。基于不同地区的回归结果比较得出,工资上涨助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效果差异显著,其在劳动力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作用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6.
企业中的职位晋升有两个基本功能,它们是职位分配和提供激励,但企业中的职位晋升往往无法实现职位配置的效率,职位晋升不足和职位晋升过度是职位配置无效率的两种形式。企业中的职位晋升的激励功能包括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和激励员工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企业中的职位晋升可能无法同时实现这两个基本功能,这时就会产生职位晋升决策的动态不一致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决途径的研究相对缺乏而且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强制退休计划能否成为职位晋升决策动态不一致问题的解决途径是未来值得深入探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1999~2008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在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运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对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人力资本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流入东部和中部地区的FDI有利于人力资本结构提升;二是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力资本结构之所以提升,主要是由于FDI增加使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部分增长,同时抑制了只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力资本部分;三是流入西部地区的FDI对人力资本结构提升的正相关关系不显著,主要是由于流入西部地区的FDI量小,对各层次人力资本部分的影响均不显著的缘故.  相似文献   

18.
Economic historians have debated the relative labor productiv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agricultural and nonagricultural sectors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David (Discussion paper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University of Oxford, 1996) offers a reconciliation of the opposing views by suggesting that while productivity per hour worked in agriculture was comparable to productivity in other sectors, the number of hours worked per year was relatively low, creating a large gap in annual output per worker across sectors. We model and extend a version of Davis’s reconciliation within a unified growth theory that makes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decline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several other features of United States development. The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having minor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n aggregate labor productivity per hour, but substantial effects on aggregate labor productivity per worker. The model also provides a close match to the trends in schooling, fertility, rates of return to physical capital, and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