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不断被解构,农业面源污染已然成为当下生态治理与农业发展的内生性结构障碍。命令型、市场型及公众参与型是发达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主要实践模式。基于白洋淀水域农业面源生态治理的实证考察发现,基层法律体系的不健全、部门合作协调机制的缺失、公众参与作用的弱化、治理模式的单一化、主体行为利益博弈等治理限度,进一步制约了白洋淀水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质量的提升。为此,需要通过健全污染治理的法律体系、建立高效的整体性协调机制、建构广泛的公众参与治理机制、创设主体合作的适应性治理平台、协调多方利益关系并兼顾生态利益等多维度适应性治理路径,以期提高白洋淀水域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治理质量,最终促进雄安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经济与管理体制等因素造成了运河的"水质型"缺水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运河杭州段的生态功能和综合开发的模糊定位,导致对水质治理缺乏具体环境政策的指导;运河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综合开发应以水质为前提,而水质治理需要遵循生态系统原则、利益与责任相当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等基本原则;还应从法律上固化运河的功能定位,形成生态系统性治理思路,从运河利益分配制度、水质治理公众参与机制、运河生态补偿制度三方面来形成完善的保护运河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已经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形成全民族的生态自觉非常重要。然而生态意识与生态自觉之间存在非同步性,必须依靠制度来清除从生态意识转化为生态自觉道路上的利益障碍,通过制度来规范和保障企业、政府、公众和环保管理部门等主体的行为。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全民族生态自觉,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性生态危机和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背景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思想。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不高,制度体系的内容不丰富,落实不到位,后续监管缺失,责任追究力度不强等。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不断扩充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内容,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要融入到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5.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治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法治是基础和保证。我国构建生态环境治理法治机制,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能力,必须坚持健全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组织协调机构,强化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措施,提升贯彻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执行力:依法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评价体系,强化科学发展的保障措施;依法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解决好影响环境保护的关键性问题;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公益诉讼制度,提升环保的司法救济能力,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司法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国家城市的“大政府”管理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公众广泛参与城市治理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须全面增强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主人意识和治理能力;完善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制度保障;拓宽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多元渠道.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任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生态文明建设要突破瓶颈、迈上新台阶,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要彰显生态文明公平与责任相结合、惩罚与奖励相结合的原则,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进行制度体系建设。为此,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融入制度体系的改革和建构中;注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建立能协调各方利益的环保"大部委"机构。  相似文献   

8.
公共财政的社会职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公共财政具有社会利益协调功能、社会提高功能、社会保护功能等三个社会职能。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与更深层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必须强化国家对社会矛盾的处理与调控能力。通过构建财税社会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社会职能,协调社会利益,雏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提高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被正式载入党的史册,至此,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构成文明体系."四大文明"的协调建设与和谐共进,将极大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生态文明意识、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等的转变与优化,都能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以需要多措并举。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治理,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管理机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教育是国家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馆校结合的教育模式对林科大学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有着重要意义。目前馆校结合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影响了其实效性。本文力求从打造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为基础的理论支撑,增强以理想信念为内核的主体意识,以互动式教学强化林科大学生反馈意识,从三个方面改进馆校结合应用现状,提升其在林科大学创新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实际上是"五位一体"建设体系的一个概括性表述。国家治理能力主要是指政府治理能力。政府治理能力低下很容易产生腐败,腐败会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深化改革是中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13.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强调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的作用。城市治理是个综合性的问题,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治理还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阻碍。本文研究发现,武汉城市治理存在着诸如多元主体协同水平低、官员治理能力有限、社会组织发展不完善等问题。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背景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武汉城市治理中的作用、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和社会组织法制建设、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对于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治理、承担更多的治理责任,从而达到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体三者相互协调的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变化,强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在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及群团组织改革的背景下,群团组织作为联系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通过制度性安排,将开发志愿服务项目、培育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参与基层治理的发力点。基于一个县级市F市的调研发现,“治理”转向中基层群团组织志愿服务功能发生了拓展,成为不同建设力量的意见协商阵地、治理服务实施的项目协作平台、社会流动成员的利益协调网络,但实践过程中又存在行动过程离散、资源投放失衡、参与意图偏差等碎片化问题。由此,需要从共建、共治、共享三个理念维度探索发展路径,基层群团组织要调动体制优势打造志愿服务共同体,完善外部服务机制和内部治理能力,健全成长扶持体系和后勤保障制度,推动志愿服务赋能基层治理。  相似文献   

15.
只要系统内部诸要素协调有序,系统就会运行平稳,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各子系统均处于有序状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作了阐述.即注重激发社会活力,协调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会计学角度出发,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是充分运用和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个阶层的社会利益,保证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使社会得到全面发展。目前.权益会计还远远不能满足和谐社会的要求,缺陷如下:一是企业亏损的承担仅是物质资本投资(债权人和所有),人力资本所有不承担任何责任;二是只有物质资本所有才能享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收益分配权,人力资本所有在企业的利益除了报酬以外一无所有。因此,需要变更权益会计体系,以满足和谐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专业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分析洛阳市D社区中存在的问题: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淡薄,社区治理行动主体缺乏配合,社区管理与服务不到位,社区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不足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社区治理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社会工作者引导+社区为本"模式,通过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促进各个治理主体参与,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发挥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领域的专业优势,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70年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政治站位不断提升,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管理机构逐渐健全,成效逐步显现。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诸多挑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立法相对滞后,法律法规体系仍需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管不畅不到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民生态意识较为淡薄,参与程度不高。展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需加强农村生态法治建设,依法保护农村环境;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机构,加强农村环境管理;加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众与基层政府间的有效沟通及对政治主体的认同,是和谐视阈下公众利益诉求理性表达的应有语境。在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只有通过基层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有效实现公众利益诉求的理性表达。在由单纯的政府管理转向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发展态势下,民间组织的有效介入可以有效形成利益整合机制、信息传递机制及职能分担机制,通过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公众利益诉求的理性表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国以来各种社会冲突频发、群体性事件最多的时期,制度和社会能不能容纳冲突,容纳冲突的能力有多强已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调整利益格局入手,尽快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本质上是一个协调官民利益的机制,同时又是一个协调贫富利益的机制,只有通过这些机制的建立,才能真正实现协调利益、整合矛盾,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公共政策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政府形象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利益协调以及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透明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公共政策执行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扩大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众参与,提高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畅通公共政策的执行渠道,实现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透明化;实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利益整合,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