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物化劳动和科学技术这两种生产要素不会自行创造价值,但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劳动不断起着自乘的作用,从而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继承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独特地提出和论证了“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指出凡是能够提供文化商品(精神商品)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凡是直接为生产性企业提供某种生产性服务的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凡是与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直接有关的非物质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华华 《生产力研究》2005,26(11):23-25
研究劳动的价值创造性时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和不创造价值的劳动,既不科学,也不符合实际。生产实物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性的,才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则不创造价值的看法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应该用劳动的“广义物质规定性”来替代“狭义物质规定性”,将劳动概念统一为常态劳动,这一概念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它们都具有自然物质属性,均能创造价值。服务价值和商品价值的生产过程和性质特征都类似。  相似文献   

3.
管理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劳动是复杂劳动,不仅直接参与创造价值的过程,而且能创造出更大的新价值;管理劳动是创新劳动,不仅能使商品价值高效、尽可能大的实现,而且在实现过程中使之不断增大。管理劳动是价值创造的主导、价值实现的保障、要素组合的“粘合剂”、系统效应的“放大器”。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生产性劳动”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日本学界70余年,其肇始于“国民收入与生产劳动”的关系论争,并先后经历了“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一切劳动都是服务劳动吗”等论战.造成这一论争的根本原因是资本的神秘化导致的国民收入论潜藏的分配论的错误,即对社会而言本来是非生产性的劳动却被个别资本家看作是生产劳动.而且,这一观念造成了国民收入论的两大不合理性,其将交换层面的范畴当作了生产范畴,从而将不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获得的收入当成了价值的来源,这助长了建立在“三位一体公式”基础上的庸俗经济学的神秘化理念.正是因为不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在分配层面上获得了收入,所以本来不创造价值的商业劳动和保险劳动等被当作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分配的逻辑导致了生产逻辑的神秘化.  相似文献   

5.
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问题一直在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争论不断,数字劳动是否具有生产性再次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在梳理从传统劳动到数字劳动关于生产性和非生产性问题相关争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不同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标准:生产一般下的生产劳动、资本运动总过程中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再生产下的生产劳动。数字平台所涉及的数字劳动大都属于非生产性劳动,平台资本通过“广告费”“中介费”以及利息分红等数字垄断租金的形式实现对全社会剩余价值的分割,其真正来源主要依赖于新价值的再分配过程而非生产领域的价值创造过程。这就决定了数字平台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应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基础设施平台。  相似文献   

6.
要求"拓宽"劳动价值论的呼声早就存在,"拓宽"的实质是力图把实现商品形态变化的劳动和生产商品的劳动混为一谈,把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劳动和生产商品的劳动混为一谈,把精神生产劳动和物质生产劳动混为一谈,把一切社会关系都看作是商品交换关系。"拓宽"的要求在理论上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上是没有意义的。问题的关键是:应科学认识价值的内涵和本质;把创造价值的职能和不能创造价值的职能区别开来;把物质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区别开来;把物质生产劳动和非物质生产劳动、产业和非产业、工人和非工人、工人阶级和服务阶级区别开来;把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那里,商业劳动和产业劳动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后者同生产的社会形式无关,属于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而前者则由生产的社会形式所决定,属于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在流通领域进行的商品储备和储备劳动,兼具产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因而是一种具有二重性的流通劳动。作为有待出售商品的储备和储备劳动,是一种商业劳动,不会把价值和剩余价值追加到商品上;而作为有待购买商品的储备和储备劳动,则是一种产业劳动,要追加价值和剩余价值。将一切商品储备和储备劳动都看成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同时又把它们全部归并到商业劳动中,这在理论上是一种悖论,且有悖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基本观点和立场。  相似文献   

8.
程恩富 《财经研究》2001,27(11):3-9
本文阐述了发展劳动价值论,提出要消除关于马克思原创的劳动价值论的若干认识误点,主张确立一种“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文章认为,不能把整个第三产业的服务劳动都为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强调开活劳动的科学技术本身无法创造价值,以及生产性企业私营业主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创造价值的,并分析了无效劳动、有害服务和非法活动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创立服务劳动价值论势在必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玉军 《经济学家》2004,26(1):17-23
创立服务劳动价值论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文章在分析服务经济思想史的基础上,提出要对古典理论框架进行修正,即要消除“两分法”(把人类劳动成果分为商品与服务),把服务纳入古典价值范畴。通过对服务价值的实质进行理论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服务劳动过程是创造价值的生产过程,服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规律的客观反映。  相似文献   

10.
流通领域的劳动包括“生产性劳动”与“纯粹流通性劳动”.后者不仅没有创造劳动价值,反而耗费生产领域所生产的劳动价值,此即“流通费用”,它与西方经济学的“交易成本”概念相呼应.那种认为唯有创造价值的劳动才有意义以及耗费价值的活动全然没有意义的观点是错误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目的是为了被使用与耗费,其中一部分必然耗费在经济系统内部的流通过程中,但其创造了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所需的“经济空间”.经济空间由科技文化创新等生产性劳动创造条件,但由流通领域的交往性劳动实际营造.而流通过程受到两种力量的推动,创造了两种经济空间——“建设性经济空间”和“破坏性经济空间”,其对立统一运动能够解释“诺思第二悖论”.  相似文献   

11.
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是当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需要研究的新课题。马克思分别从生产劳动一般、商品生产、剩余价值生产和创造等角度对生产劳动展开了分析和阐述。该文认为,那种以是否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是否为资本带来利润作为标准来判定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论断是片面的,只有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出发,用是否提供符合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作为标准,才能判断服务劳动是否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  相似文献   

12.
“总体工人”的具有外部影响的劳动创造和追加了土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土地价格不但上升和地租的级差性也都有其价值基础。土地价值的主体部分是由“总体工人”共同创造的,所以社会主义的土地价值分配原则要保证“总体工人”以国家、集体占有的形式乃至合理的住房价格形式等来实现对土地价值的占有。  相似文献   

13.
试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依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是为社会生产新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商品--物资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劳动,或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和提供服务的劳动。并提出服务劳动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问题,界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非生产劳动,阐明了现阶段智力劳动是生产劳动的重要形式及在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新价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席卷全球的科技创新和知识浪潮正在蓬勃展开 ,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 ,向马克思的传统的价值理论提出了挑战。笔者在坚持马克思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的一元论基础上 ,认为 ,把劳动“物化”命题的含义解释为劳动“物质形态化”和“实物形态化”是不确切的。劳动的物化 ,应是抽象人类劳动这一商品关系的“对象化” ,即体现或依托于某一媒介或对象中。这种“媒介” ,可以是有形的物品 ,也可以是某种行为、活动过程。基于此 ,笔者认为 ,服务劳动和科技创新活动是创造价值的 ,这是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对传统理论的扩展。  相似文献   

15.
吕学山 《经济师》2002,(5):37-38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创新发展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的范围应该扩展 ,应明确地将科技劳动、知识劳动和管理劳动纳入生产劳动范围的视野 ,将第三产业 (作必要的“社会扣除”)的发展纳入创造商品价值的范畴中来 ,实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与时俱进 ,这种认识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出口商品包装装潢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大力改进出口商品的包装装潢,已经成为我国外贸事业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商品包装装潢的一般知识商品的包装装潢,通俗地说就是给商品“穿衣打扮”。它是商品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品流通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增加和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一个手段。商品包装装潢的劳动,是社会主义必要的生产性劳动。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内外贸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生产劳动概念的三次扩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曾三次扩大生产性劳动的概念。依照马克思以劳动是由使用价值运动引起还是由单纯的价值运动引起为标准来区分“生产性劳动”和“交易性劳动”的方法,作者借用现代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思想,得出并非所有服务都是生产性劳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一元”和“多元”的分野,仍然是当前有关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论争的焦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颠覆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源泉的“一元论”,但必须充分重视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媒介”作用。与此同时,还应当结合新的实际,具体分析“科学劳动”、“创新劳动”、“管理劳动”、“精神劳动”和“服务业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与特点。  相似文献   

19.
劳动价值论视角下的信息商品及其劳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信息科学技术革命浪潮不仅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信息商品,劳动创造价值的形式也发生巨大变化。概述了信息商品及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主要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派生出来的新现象:创造信息商品价值的劳动具有不确定性;规范信息商品的实现过程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信息服务业的劳动创造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服务劳动也是生产劳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生产劳动实践引发理论演变的方法论重新定义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从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服务经济领域,是劳动价值论的深化;服务劳动是生产性劳动,是社会财富和价值的源泉,这是服务价值论的新概念;服务的价值创造过程有其特殊性;劳动价值论从物质领域拓展到服务领域是经济学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