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 ,很多审计论述指出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然而 ,重要性原则作为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涉及多种重要性水平。对重要性、重要性原则及多种重要性水平不加区分 ,笼统认为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存在反向关系 ,似乎有些欠妥 ,且易在学习和工作中产生误解。本文试对有关重要性概念进行界定 ,进而分析其与审计风险的关系。一、有关重要性概念的界定1 重要性。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 1 0号———审计重要性》第二条将重要性定义为 :“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 ,这一程度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  相似文献   

2.
审计重要性     
宋慧 《审计月刊》2004,(6):49-49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3.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指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中指出: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合理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应用《独立审计准则》的基础。而要适当地运用重要性原则,首先要正确认识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审计重要性和审计证据之间为反向关系,审…  相似文献   

4.
对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潇 《审计月刊》2006,(2):10-11
一、对审计准则中提出的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的分析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 审计重要性》第8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注  相似文献   

5.
试论审计风险和审计重要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昆  龙芳 《山东审计》2002,(12):13-14
在审计理论和实务中,审计风险和审计重要性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两个概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以上三个定义,虽然界定范围有所不同,如国际审计准则界定的误报为实质上,而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界定为重大,另外美国审计准则界定所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为无意行为,而非有意为之,但是对审计风险基本涵义的表述是一致的,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  相似文献   

6.
艾雪  戴蓬军 《会计之友》2009,(15):75-77
审计证据的数量体现的是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特征。在抽样审计中,样本规模决定了审计证据数量的多少。在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因素中,审计证据的数量与重要性水平成反向变动关系;与审计风险成反向变动关系;与抽样风险成反向变动关系,但不受非抽样风险的影响。预计总体误差与审计证据数量成同向变动关系。总体变异性不影响控制测试的样本规模,即不影响审计证据的数量,但在细节测试中,总体变异性与审计证据数量成同向变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刘光斌 《浙江审计》2004,(10):40-41
重要性是现代审计学的一个概念,在审计实务中掌握和运用这一概念,对于降低审计风险、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对于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对同一会计报表的重要性的判断可能存在差异,正确运用重要性概念.对于审计实务工作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或审计结果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因此,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是审计实施方案内容的必备要素。在编制审计方案时,我们应根据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报表的需要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并据此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内容,初步估计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进而确定审计方法和审计策略,预计审计时间,为现场审计做好准备。一、以社会公众对会计报表的需要来确定重要性水平社会公众对有关社会公益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社会公益资金的财务状况、是否存在侵占挪用,以及社会公益资金投…  相似文献   

9.
在审计理论及审计实务中,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审计证据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本文拟就如何认识并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谈些看法。 一、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审计证据的区别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相关会计信息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弊如果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审计重要性实质上强调的是错报与漏报的程度,这个程度是指金额的大小,而且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  相似文献   

10.
《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第十三条规定:审计组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认为会计报表中可以出现而又不致影响报表使用者作出决策的最大错报数额,从而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但是,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理解存在偏差,对重要性水平的评估认识不足现象时常发生,使得审计的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的确定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目标的实现。以下笔者就如何合理评估审计重要性水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审计风险的产生,从机理上来说,在于已审的会计报表的实际错报或漏报超出了报表使用人的“可容忍误差”,也即超出了报表使用人心目中的“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与报表的实际错报、报表使用人所认定的“重要性水平”和审计人员所认定的重要性水平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审计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中最杰出的成果,设定重要性水平是现代审计的一个创新,在开展审计工作中,审计重要性对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一、审计重要性之内涵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审计重要性做了如下定义:"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  相似文献   

13.
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计证据的数量体现的是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特征。在抽样审计中,样本规模决定了审计证据数量的多少。在审计证据数量的影响因素中,审计证据的数量与重要性水平成反向变动关系;与审计风险成反向变动关系;与抽样风险成反向变动关系,但不受非抽样风险的影响。预计总体误差与审计证据数量成同向变动关系。总体变异性不影响控制测试的样本规模,即不影响审计证据的数量,但在细节测试中,总体变异性与审计证据数量成同向变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重要性标准的重要意义 重要性是会计报表审计中的一项重要概念和原则,其涵义是指被审单位会计报表中会计信息被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如果会计报表中某一会计信息被错报或漏报后,会计报表使用者会因此改变其决策或判断,则该错报或漏报就是重要的,审计人员就应当予以查明,并要求被审单位更正;反之,如果会计报表中某一会计信息被错报或漏报后,不会对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产生明显的影响,则该错报或漏报就是不重要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就可以忽略不计。 重要性标准是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审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运用手…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中指出,“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诸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可见,重要性可视为会计报表中包含的错报、漏报能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报表全面反映的整体理解的“16界点”。合理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应用《独立审计准则》的基础。而要适当地运用重要性原则,首先要正确认识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的审计理论中,一般都这样论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审计重要性和审计证据…  相似文献   

16.
审计风险(Audil Risk)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只要我们真正树立风险意识,充分认识防范风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遵循独立、客现、公正原则.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规避.审计风险是可以防范和降低的。  相似文献   

17.
重要性水平在会计报表审计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注册会计师在对会计报表审计时,从审计计划的制定到审计报告的出具均需要使用重要性水平这一概念。但如何正确理解重要性的概念,如何确定合理的重要性水平,却是在会计报表审计实务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拟从实用的角度介绍重要性的概念、报表层次、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及重要性水平在审计报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审计署令第2号)第13条的有关规定,国家审计工作人员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当运用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重要性原则,在此笔者谈点浅见。一、重要性原则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重要性概念对审计工作有重要影响,它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审计的准备阶段,审计人员要对重要性进行界定,作出初步判断,并将重要性价值分配于各个项目,以此作为各个项目允许出现差错的最高额度;在审计的实施阶段,审计人员根据在准备阶段…  相似文献   

19.
曾灵 《新疆审计》2006,(5):46-47
一、重要性原则的意义和内容 由于现代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得会计必须运用合理的假设、判断和估计才能进行有效的核算。因此,现代会计报表不可能是绝对真实,而只能是公允反映。重要性原则就是会计师确定的一个会计报表中会计报表使用人对会计信息错报或漏报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是通过审计人员确定和运用重要性标准来实现的。重要性标准有性质标准和金额标准两种。性质标准是确认各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在性质上是否重要的标准。它通常是由审计人员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自己以往的审计经验,从每项审计项目的实际出发,自主判断确定的。通常认为,“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现金和资本账户中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等等。  相似文献   

20.
审计的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在审计实务中,掌握和运用好重要性,对于制定审计计划、选择审计方法、降低审计风险,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中将重要性定义为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硶禍审计重要性的特征1、重要性概念是针对特定的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而言。这里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等。这是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