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弘 《南方经济》2014,(6):93-98
对弱者表示同情、对不公正的事情表示愤慨,是人类显著的行为特征,行为经济学把这种行为称作“亲社会行为”。但从进化论角度看,这些带有利他主义性质的行为为什么能够存在,却是一个有待解释的难题。通过计算机仿真,我们模拟了狩猎-采集社会原始人类合作劳动的随机演化过程。仿真结果显示,以同情心和正义感为主要表征的人类亲社会行为与合作行为可以实现共生演化。我们的研究表明,只有依靠“惩恶扬善”的双重机制,人类才能建立起稳定的合作秩序。在现代社会,这种机制就表现为道德规范与法律制度在维系社会秩序过程中不可缺一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业进  杨美荣 《南方经济》2022,41(11):36-57
基因-文化共同进化塑造了人类物种。专业化和分工是人类独特的生存策略和行为模式,一系列先天心理倾向和文化本能等基础性适应器发展出来,通过组织和市场交换支持这种生存策略和行为模式。群体选择是驱动人类合作的主导力量。普莱斯方程揭示了群体间选择与群体内个体选择的净效应如何导致合作的进化。本文基于普莱斯方程的数值模拟和演化仿真发现,尽管非合作策略在"群体内个体选择"中占优,而在考虑"群体间选择"的净效应是合作策略占优。把合作行为收益b作为测度合作剩余的平均项,演化仿真发现,群体中合作者频率越高、平均适应度越大,都会导致所需b值降低,而当迭代次数越多,所需b值增加;合作者成本成倍增加时,所需最小b值是成倍增加;当加入促进合作的"执行机制"(迭代后的合作者频率乘1.001),所需b值降低。利己和利他作为主观行为动机在很多场合不具备第三方不可证实性,而合作和非合作则在人类实际生活和实验室实验中具有第三方可证实性,因此本文纠正传统上利己、利他这一对具有误导性的概念,提出将"合作行为"替换"利他主义行为","非合作行为"替换"利已主义行为",使群体选择理论在解释人类合作秩序的涌现时更具一般性。  相似文献   

3.
哈耶克在“自发秩序”观基础提出了“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观。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哈耶克对人类行为规则的形成及作用的深入探讨,他认为人类行为规则不是审慎思考设计的产物、是介于本能和理性之间的,其对人类合作秩序的扩展具有重大意义。自由、分立的财产和社会公正是维持“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的主要积极因素,人的自然本能和政府强制权力是维持“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的主要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4.
收入不平等、惩罚和公共品自愿供给的实验经济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实验经济学方法在一个收入不平等环境中考察了两种类型的惩罚机制对于公共品供给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社会偏好的普遍存在,引入惩罚机制可以显著且稳定地提高公共品供给水平,不过基于个体的惩罚机制效果更好;惩罚主要针对违背公平准则的行为,被试也会主动调整以避免被惩罚;处境较好的被试的惩罚倾向较低,并且被惩罚的可能性较高。这些结论对制定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公共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莉  王沛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9):144-149
文章从惩罚促进合作、惩罚破坏合作两个方面,系统回顾了近年来心理学领域和经济学领域在惩罚影响合作问题上所做的研究,并对影响机制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合。尽管当前研究在情境试验与演化博弈两种研究方法都有新的进展,但对于惩罚影响合作的深层认知机制仍然缺乏有效的整合性理论,且惩罚对合作的影响更多的研究是考察实验室虚拟的公共物品两难情景,结论是否可以外推于其它两难情景或是现实情境还有待研究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连洪泉 《南方经济》2014,(9):128-134
如何有效解决社会合作困境的搭便车难题?现实提供了两种治理思路:政府治理视角的正式惩罚制度和自愿合作视角的非正式惩罚制度.本文通过讨论实验经济学研究正式惩罚或非正式惩罚制度在不同情形下的社会合作效果,发现正式惩罚制度最具治理优势,而各种不同的非正式惩罚制度往往具有自我维系功能,可以有效促进合作.本文也探讨了可进一步扩展研究的实验议题.  相似文献   

7.
张元鹏  林大卫 《南方经济》2015,33(12):26-39
文章利用实验经济学研究方法,对加入了不同奖惩机制的公共品实验中被试的自愿捐献额变化情况及其效果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并结合被试的个体社会偏好异质性的特征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引入外部强加的奖励机制对于提高整体合作水平有积极作用,而对于由被试自主选择第三方监督的惩罚机制则没有这种效果;其次,搭便车者和条件合作者的合作程度在引入外部强加的奖励机制后有了显著提高,而自主的监督惩罚机制则没有发现效果;第三,引入外部强加的奖励机制可以提高被试的整体收益。这些结论对于我们改进现实中公共品的供给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燕 《南方经济》2014,(11):100-117
面对一般意义的社会合作困境,基于合作的演化理论成为经济学、生物学和社会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在二维方格上的囚徒困境博弈中引入一个基于策略与成本的移动机制,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了行为群体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基于策略与成本的移动机制在较广的参数空间内提高了合作水平;同时,模型逻辑也揭示其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基于策略的移动机制有效地促进了网络中合作者团块的涌现,为合作者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基于成本的移动有效地调节了主体移动的速率。合作者团块的出现增加了合作者的收益进而减少了背叛者寻找合作者的速率,为稳定的合作秩序的演化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张弘  陈姝 《南方经济》2017,36(9):37-57
社会身份和偏见在合作的演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标签机制的空间囚徒困境博弈,以探讨身份、偏见和合作的关系问题。通过引入基于身份相似性的选择性交互,我们发现,假如个体拥有适度的偏见,高水平的合作就能够得到支持。无论是过低还是过高的偏见程度都不利于合作的演化,这意味着适度的偏见能为社会中的个体带来利益。由我们的分析可知,高水平的合作来源于群体异质性和群体之间的明确边界。借由群体异质性和群体边界,种群可以在背叛者侵入某个群体时将之淘汰,防止其进一步腐蚀整个种群。通过引入异质的偏见属性,我们还发现,适度水平的偏见可以在演化过程中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因此,文章既可以回答偏见的社会功能问题,又可以解释偏见从何而来的问题,为我们理解合作演化和人类的身份现象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朱富强 《南方经济》2016,34(3):86-102
目前演化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物演化思维,它使用生物学隐喻和还原论方法,将自然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引入到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中。但实际上,人类世界与自然界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表现在行动主体、演化特性、演化动力、演化进程以及演化结果等诸方面。一般地,新奇性和反还原论更适用于社会演化的分析。因此,就有必要区分生物演化和社会演化两种分析思维,运用和发展社会演化思维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企业采取绿色变革型领导,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文章在有限理性条件下构建了政府、企业和公众这3个存在相互影响的利益关系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对博弈模型的演化路径进行了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变革型领导成本的增加会抑制企业的采取行为;相较于单一地进行惩罚或奖励,政府实施奖惩结合的规制措施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采取绿色变革型领导和公众监督行为。最后,文章从政府、公众和企业的角度给出了促进企业采取绿色变革型领导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Bates模型的改进,运用博弈论方法研究产权和政府的起源,认为产权制度是博弈的结果,表现为合作的纳什均衡,达成合作的关键在于第三方实施的惩罚承诺的可置信性。国家是最大的第三方惩罚机制,国家的出现保证了产权制度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对核能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地缓解能源紧缺和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压力,但同时也会出现潜在的核泄漏与核安全事故风险问题。随着各国进一步开启或加强对核能的开发利用,核能开发利用所带来的全球核安全风险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新的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对国际社会构成了新的威胁与挑战。作者认为,在现有核安全机制的基础上,国际社会需要变革和调整相关的国际秩序结构,以"负责任的主权国家"的国际新观念和原则构建新的国际核安全秩序,强化各国的风险治理责任和国际合作与协调。为此,国际社会应当逐步调整在核能开发利用上的主权权利与治理责任之间的结构关系,确立并普遍实施统一的且有约束力的核能安全国际规范,依托国际原子能机构等相关组织确立强制检查监督的国际机制,在区域和全球层面推进更具效率的合作和更高级别的合作机制建设,强化多元主体在核事故风险全球治理中的参与和作用,从而确立和推进一个更为有效和安全的全球核事故风险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出于讨论上合组织金融合作发展之目的,该文讨论如何在有限博弈的环境下认识上合组织成员国选择金融合作的策略,以及如何通过改善规范要素机制促进上合组织成员国合作策略更加积极地支持金融合作发展。作者借助美国学者阿克塞尔罗德的规范博弈理论,从元规范博弈演绎出灰色元规范博弈,在结合上合组织协商一致原则和讨论灰色元规范博弈机制的基础上,认为上合组织金融合作发展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倡导金融合作发展的优势成员国,其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且有能力对其他不履行合作义务的成员国进行惩罚;二是成员国都支持对不履行合作义务的成员国进行惩罚。但是,受上合组织现行的议事决策原则影响,上述两个基本条件在灰色元规范博弈下都需要改善。为此,在进一步演绎合作博弈机制基础上发展出支持灰色元规范博弈的五种要素机制:能力、价值、试错、身份认同、监管。为了更深入地分析上合组织金融合作发展,作者把这五种要素机制引入上合组织成员国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支持灰色元规范博弈的要素机制在上合组织金融合作发展中表现各异,需要优化。在支持灰色元规范博弈的要素机制中,优势成员国作用相对显著,但对上合组织多边框架内的合作产生间接影响;成员国有不同程度参与国际金融合作的意愿;成员国选择金融合作策略是有限理性的;成员国对集体身份的认同还存在较大差异;成员国的金融监管水平对国际合作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改善上述要素机制有助于推动上合组织金融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灾害包括自然灾害、技术灾害和环境灾害,在其孕育、发生、演化和消除的整个过程中,都表现了鲜明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无论何种灾害,包括人类熟悉的水、旱、风、雹、地震、海啸、崩塌、滑坡、泥石流、火山活动等,以及人类还不很熟悉的电子垃圾、网络病毒、核扩散、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匮乏、臭氧空洞等,都有共性的特征和相似的致灾后果:一是对人类自身而言,会造成人员的死伤;二是造成财富的损失、环境的破坏及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16.
何娟  蒋祥林  王建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2):105-109
文章引入机制设计理论,建立供应链金融管理中考虑防范物流企业与借款企业合谋银行契约设计的三阶段博弈模型:第一阶段为完全信息下单阶段行为博弈——Stackelberg博弈;第二阶段为不完全信息奖惩机制约束下的行为博弈;第三阶段为重复博弈。结果显示,不完全信息下奖励比惩罚更有效;银行应与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避免单次交易,使物流企业有追随声誉效应的积极性。研究发现,物流企业最难作出决策的风险偏好区间(0.65,0.75),此时银行适当上调奖励因子可避免物流企业包庇借款企业。所得结论为银行与物流企业生产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国家间的安全合作是地区安全秩序的基础。东亚安全秩序处于不断建构的过程之中,国外学界存在各种不同的安全合作构想,这些构想可以类型化为三种模式之间的竞争:霸权秩序下的合作、均势秩序下的合作以及地区安全共同体。作者介绍了这些合作主张之间的差别,并对其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出分析和评价。作者认为,大部分学者的政策建议与其理论依据之间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也比较可疑;东亚安全的研究者们需要更为谨慎的理论和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国家间的安全合作是地区安全秩序的基础。东亚安全秩序处于不断建构的过程之中,国外学界存在各种不同的安全合作构想,这些构想可以类型化为三种模式之间的竞争:霸权秩序下的合作、均势秩序下的合作以及地区安全共同体。作者介绍了这些合作主张之间的差别,并对其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出分析和评价。作者认为,大部分学者的政策建议与其理论依据之间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也比较可疑;东亚安全的研究者们需要更为谨慎的理论和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汪伟楠 《新西部(上)》2013,(19):168-170,172
本文以格莱珉银行与友成普融公司为例,通过对其运营模式创新分析,解读了扶贫领域的社会创新及创新机制。指出扶贫领域的社会创新表现在:小额信贷模式带来扶贫领域的创新;信托机制带来小额信贷行业的创新。其创新机制在于:社会企业的创立者必定是关注社会问题的;他们不仅能够看到问题,还能看到机会;他们是勇于创新的;其创新需要形成可以复制的模式才能够大量推广,进而带来社会创新。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以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崛起和东亚地区合作的开展推动着亚太地区秩序的转型。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着力打造跨太平洋体系,以塑造新的亚太地区秩序。该秩序的特点是以美国主导的共同体秩序为核心,并带有大国协调秩序和两极秩序的元素。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以制衡中国力量和影响力的上升、巩固美国在本地区的利益和地位为目标,加大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竞争的力度,重塑地区政治经济格局。该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凸显了地区秩序中的安全因素,提升了美国对地区事务的影响力,巩固了美国对亚太秩序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些战略举措增加了中国在亚太所承受的外交与安全压力,掣肘着东亚合作的发展,并加剧了地区秩序两极化的张力。与此同时,奥巴马的亚太战略也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新形势下美国在地区事务中角色的恰当定位、安全牌的限度、如何处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如何调节东亚秩序与亚太秩序的关系等问题上。展望未来的亚太新秩序,其塑造力量将更加多元,支撑机制会更加多样,秩序运行的规则将更多地带有亚洲的印记,太平洋两岸在该秩序中的地位亦将更加对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