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时江 《经济师》2005,(5):294-294
农信社改革已从2004年8个省市试点开始,到最近又有21个省市被列入试点行列,国家为此发行专项中央票据置换农信社过高的不良贷款,被称为“花钱买机制”,这也是中央政府对农信社改革的支持,改善了农信社的抗风险能力。如何真正达到“花钱买机制”。不走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剥离——再发生——再剥离”的路子。这就要深层次分析农信社目前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寻找信贷管理良方。  相似文献   

2.
针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产生的因素,除积极营造有利于化解与防范不良贷款风险的外部环境外,农信社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建立健全清收约束激励机制、完善农信社内部管理、建立健全不良贷款的监控机制、提高员工素质等,改善与提升资产质量,实现农信社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荣  王健 《时代经贸》2007,(6Z):110-111
近年来,随着农信社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和处置力度,农信社的抵债资产规模越来越大。但是由于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农信社抵债资产的处置率远远低于同期的新增率,如何加快农信社抵债资产的货币过程,提高农信社抵债资产处置的效率和效益,破除抵债资产处置难问题,成为农信社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作为信贷支农的主体,农村信用社(简称农信社,下同)经过40多年特别是近10年来的发展,机构网点遍布农村,资金实力不断壮大.农村信用社在增加农业投入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信贷支农方面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不足.一是农村资金空洞巨大,农民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问题;二是农信社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不良贷款比例增长.如何走出信贷支农困境,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银行不良贷款通常指不能给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已经或未来难以收回本金的银行贷款。作为我国银行业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其不良贷款额占我国银行总不良贷款额的约 80 % ,而且其不良贷款率也最高 ,面临的不良贷款问题最严峻 ,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主要隐患。我国的银行体系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大一统”银行体制 ,从 195 3到 1979年 ,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 ,既是中央银行 ,又是商业银行。从 1979年到 1984年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先后恢复或成立 ,但只是作为国家专业银行而存在 ,仍然是行政机构 ,不具有商业性…  相似文献   

6.
郭木林  马永华 《经济师》2000,(8):110-112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支持农民、农村、农业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农行脱钩以来 ,经过各方努力 ,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 ,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 ,各种阻碍农信社进一步发展的因素特别是政策和体制制约因素的更加突出和明显 ,这些矛盾和困难正成为制约农信社发展的桎梏。农信社的改革与发展已到了一个关键时刻 ,冷静地、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农信社目前遇到的困难 ,并据此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这就是笔者写作此文的初衷。一、农信社改革和发…  相似文献   

7.
张仕东 《经济师》2000,(7):96-96
一、认清新形势,找准市场定位,明确支农重任五十年的风雨历程,农信社与农村经济同步发展,逐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如今,已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性金融力量。特别是行社“脱钩”三年来,人行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信社的监管工作,对近80%的农信社和90%的县联社进行了初步规范,及时防范和化解其风险,改善经营环境,农信社在农村金融中的基础地位得到了巩固和提高,顺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信社发挥了支持“三农”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一是农信社占据了支持“三农”的金融主力军地位。一方面,机构网点遍布城乡各地,即使是最边穷落后或最…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农村信贷总量持续增长,但处于农村金融垄断地位的农村信用社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尤其在信贷业务发展方面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对农信社的信贷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不良贷款率过高、信贷品种单一以及信贷内控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徐建国  燕小青 《经济师》2000,(11):81-82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沉重的不良资产负担 ,这不仅成为我国的最大金融风险隐患 ,而且已严重影响到我国改革进程及市场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 ,有关这一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 ,已在金融界进行广泛讨论和分析。作者认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应从完善金融立法 ,加强金融执法角度上分析和探讨。一、不良贷款和不法贷款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中有一部分贷款 ,不能笼统地归为不良贷款 ,虽然最终表现形式是一样的 ,但应该严格区别 ,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也不同。不良贷款是单个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自身的风险范畴 ,是商业银…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农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农民理财意识开始显现。近年来农村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主体的出现使农村信用社的个人优质客户流失速度加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信社的个人理财业务不能充分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本文从基层农信社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优势、困难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基层农信社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林国妙  项青健 《经济师》2004,(2):285-285
浙江省温岭市高龙农信社注重信贷风险的防范 ,不断强化信贷管理 ,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 ,贷款“三无”这一称号延续了十年。长期以来 ,该社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向质量要效益的经营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以制度为纲 ,以管理为手段 ,以“三无”为目标的经营策略 ,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了信贷资产的风险。至 2 0 0 3年 9月末 ,该社各项存款余额达 1 0 0 51万元 ,是十年前的 2 5倍 ;各项贷款余额达 670 0万元 ,是十年前的 2 4倍 ;至今没有出现一笔不良贷款 ,连续十年实现无不良贷款、无应收利息、无经济案件的好成绩。该社主任连续 5年被省信用合…  相似文献   

12.
银行不良贷款对一个国家而言相当是一种"金融环境污染",它产生了负效用,它是与低碳经济格格不入的,因为它是高能耗、低效率。文章在设计的银行不良贷款社会效用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的银行不良贷款数据对中国效用的相对大小做了模拟,并发现:(1)当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增长率从7%下降到1%时,中国的社会效用将从-208.626单位增加到55.524单位。(2)从2003—2050年当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增长率保持7%时,中国的社会效用下降。从2040—2050年中国的社会效用将从-100下降到-200单位。文章研究了银行不良贷款对中国的福利产生负效用的相对程度,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银行不良贷款对北京的负效用的相对程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李丹 《经济师》2004,(8):203-204
不良贷款比例过高是困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改革、发展的痼疾 ,对不良贷款的处理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章剖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现状 ,并从现存制度、市场两大根本因素深入分析其产生的理论根源和现实根源。在此基础上 ,对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减少不良贷款是降低银行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以生产理论为指导,将不良贷款视为银行经营活动中伴随利润等期望产出而来的一种不良的非期望产出,进而利用非参数的DEA方法构建了测度不良贷款降低潜力的定量化模型.以此为基础,对我国14家商业银行2007-2010年的实际情况展开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有所进步,并呈现出改善的优势,但53.5%-61.7%比例的降低仍是可能的;各银行可减少的不良贷款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波动性,兴业银行是潜力相对最小的银行,年均5.4%,农业银行、广发银行和华夏银行的潜力较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可降低比例和绝对额度都显著大于股份制银行.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范震  牛争光 《经济师》2000,(1):43-43
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长期以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又有经营环境和政策不稳定的因素,但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市经济发展,国家法律、金融法规逐步健全,经济政策相对稳定,行政干预基本控制,不良贷款的成因已逐步暴露于自身管理薄弱、经营粗放、监督不力、人员素质低劣等方面。1、思想认识模糊,重放轻管,粗放经营。由于受多年来计划经济和旧传统经营模式影响,一些信用社在经营方式上已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认识模糊、观念陈旧,只注重放款,而轻视规范操作和内部严格管…  相似文献   

16.
当前银行信贷风险已构成我国商业银行最大的金融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不仅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更影响到防范金融风险、保护金融业稳定、确保金融安全运行的效果.因此,目前亟需研究制定规避、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具体措施,防止不良贷款的反弹,从而有效地抑制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业安全、稳健地运行.  相似文献   

17.
当前银行信贷风险已构成我国商业银行最大的金融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不仅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更影响到防范金融风险、保护金融业稳定、确保金融安全运行的效果.因此,目前亟需研究制定规避、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具体措施,防止不良贷款的反弹,从而有效地抑制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业安全、稳健地运行.  相似文献   

18.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不良贷款的防范。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已久。化解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特别是预防增量不良贷款的产生,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以云南省工商银行曲靖市分行为例,对其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贷款人和借款人两方面提出了应对不良贷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夏馨 《财经科学》2007,(8):15-20
虽然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保持了"双降"的良好势头,但并不能因此而得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已明显改善的乐观结论.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最新数据的因素分析和趋势分析,评价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效能,指出导致2006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的主要贡献因素并非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质量的有效提高,因为分析结果表明有85.35%源于贷款规模的扩张.  相似文献   

20.
赵素春  刘明秀 《经济师》2000,(10):166-166
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是指其投放贷款后不能按时收回本金和利息 ,处于逾期、呆滞、呆帐状态 ,从而面临风险的那部分贷款。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债权的具体程度 ,各界众说纷纭 ,有着不同的判断。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1994年初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为 80 0 0亿元 ,占全部贷款的 2 0 .4% ;1995年底 ,全国银行的不良贷款为 90 0 0多亿元 ;1996年 ,随着国有企业亏损面的扩大和破产倒闭企业的增加 ,银行不良债权总额已超过 1万多亿 ,占其贷款总额的 30 %左右。商业银行大量不良债权的存在 ,已严重威胁到商业银行的自身经营及体制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