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政投融资的功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财政投融资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配置资源的重要实现途径,在促进有效经济增长、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强化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功效.在当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对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扩大内需和启动宏观经济,财政投融资更有着其他政策手段难以替代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一个地方政府的财政投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30多年来,财政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的关系,在财政支出中,财政投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财政消费则会对经济增长起到消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优化财政住处结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Ghosh et al(2013)财政空间理论,利用2010—2019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省级政府债务可持续、财政空间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个别省份出现了财政疲劳现象,要把控好债务风险雷区,但各地区债务限额存在异质性,在不损害可持续性的情况下,大部分地方政府有足够的“回旋余地”实施财政刺激政策。我国省级政府的财政空间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当政府负债率高于财政空间的临界点(或较低的财政空间)时开始阻碍经济增长,因此,需要通过降低政府负债率实现更高的增长。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债务影响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渠道是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全要素生产率、储蓄和长期真实利率也是政府债务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而长期名义利率未能成为政府债务影响经济增长的渠道。  相似文献   

4.
以往研究财政分权促进经济增长的若干实证分析文献大多忽略基础设施的作用.本文认为,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不但具有基于制度层面的直接促进作用,而且财政分权还通过影响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来间接促进经济增长,为此本文采用我国1998-200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并综合使用因素分析法和面板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财政分权显著影响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且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显著,但上述两类分析均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本文的分析方法一方面弥补了传统的估算方式因忽略基础设施而低估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不足,另一方面本文的研究结论也为政府优化地区基础设施的结构投入提供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云南106个县为例,对地方财政分权如何影响县域经济增长及其传导机制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地方财政分权与县域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倒"U"形关系,地方财政分权主要通过影响财政支出行为进而影响县域经济增长;以上级补助为主的财政支出分权对经济增长存在负向影响,以上解支出为主的财政收入分权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影响,这种影响作用主要取决于经济环境所决定的财政支出行为。进一步挖掘发现,地方财政分权影响县域经济增长传导过程中的财政支出行为存在明显的经济行为依赖和地区特征依赖,其中:前者表现为投资和消费增加以及城镇化推进,有助于激励地方政府改变财政支出行为,提升财政分权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财政努力;后者表现为越是重点发展或富裕地区,越有利于财政分权促进县域经济增长作用的改善,但针对民族、边境等特殊地区却不然。最后,文章提出了强化地方财政分权对县域经济增长引导和激励作用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业贷款、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运用经济转型以来的实际数据,对我国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投入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978-2002年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贷款的增加并没有成为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只有农业投资的增加才能够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这一结果说明,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贷款向农业投资转化的过程中存在低效率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简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2014年以来的东北经济下滑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基于2001~ 2016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回归分析方法,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财政资源和投资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近年来东北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的扩张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增加;投资扩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现递减趋势,财政转移表现出一定的短期效应.由此可判断,东北经济缺乏内生动力,存在较大的脆弱性.因此,要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稳步增长,应大力加强培育形成地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业,并以此为契机推进城镇化进程,扩大对外开放,培育多元投资主体,推进市场化进程,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从而形成地区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已有文献认为,晋升政治激励是解释中国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偏好的主要原因。但统计数据却表明,1995年以前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是重合的,1995年以后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GDP增长速度。由于改革以来晋升政治激励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已有文献无法解释1995年前后两个时期里为何出现基础设施增长模式的差异。本文提出的财政激励假说认为,分税制改革所带来的财政激励变化,是导致地方政府投资在1995年以后变得偏好于基础设施的主要原因。笔者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对上述假说进行了检验,发现财政激励假说可以很好地解释分税制改革前后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偏好的变化。这意味着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对改进地方政府的支出偏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财政投资的效率,避免或减少财政投资的负面效应,我们应依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从我国具体的国情出发,保持财政投资的适度规模,优化财政投资结构。财政投资应从一般竞争性部门退出,缩小财政对垄断性部门、基础设施部门、行政事业部门的投资范围,增加财政对人力资本、农业和农村、落后地区开发、环境保护等的投资,并着力推进财政投融资体制及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自从舒尔茨“人力资本”的理论开始,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把教育投资当成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通过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分析这种更加有效的方式综合数据信息的方法来考察西部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基于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西部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财政教育投入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增加滞后期,结论十分稳健。  相似文献   

11.
邓晓飞  冯海波 《产经评论》2013,4(4):132-141
论文基于中国31个省、区、市2004-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依赖的经济增长方式、财政增收计划机制与财政收入刚性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1)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小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从东部地区到中部地区再到西部地区,地区经济增长依赖地方政府投资拉动的程度递增;(2)经济增长、财政增收计划机制对财政收入增长均有显著的正影响,而且,从东部地区到中部地区再到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依赖性递减,而对财政增收计划机制的依赖性递增。为保证经济和财政收入长期可持续的快速增长,要转变依赖政府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更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和逐步实现财政增收计划机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行动主要是为了获得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资本积累。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高度倚重土地财政收入,并将其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资金;同时,中央和地方均高度重视通过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然而,政府的财政行动却导致中国经济陷入未来增长的不确定和发展环境不公的困境。作为应对,政府应在财政公共化的框架下逐步完成省以下分税分级财政体制的构建、规范土地出让金用途,以及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我国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政府为拉动投资,刺激有效需求,增发了几千亿专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债。这说明,国债已成为扩张性财政政策中一个重要的调控工具。内债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加重了财政的还本息负担,财政信用的高风险成为制约内债规模的主要因素。内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有其客观必要性,对降低财政信用风险,减轻政府偿债负担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本文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公共投资对私人资本积累的动态响应。针对公共资本的拥挤性特征 ,同时考虑财政投资可能引起的风险。在不考虑公共投资风险的分权经济中 ,由于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都处于短缺状态 ,企业争夺拥挤性公共资本而扩张私人资本的投资行为虽然使经济超常增长 ,但是存在过度投资和过度拥挤。在集中优化模型中 ,如果考虑到公共投资的风险 ,政府通过税收方式弥补公共投资风险 ,同时将企业投资产生的拥挤效应内部化 ,就能消除企业的过度投资和过度拥挤现象 ,使经济保持合理持续的增长。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需要重视财政的供给效应 ,在经济起飞初期保证一定数量的政府资本性支出是必要的 ,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资本性支出累积的风险增加 ,财政转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货币政策作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和调节器,要服从于整个经济发展的目标。社会主义国家应实行稳定币值、发展经济的货币政策。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将国民经济的投资规划制定的科学、合理,要与财政、银行的资金供应能力相适应,始终保持财政与银行信贷资金的综合平衡,才能保持币值稳定,保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模式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和财政收入超高速增长的背后,积累了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社会矛盾激化、粮食安全风险、投资和消费结构失衡等问题,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促使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模式,关键在于改革和完善现有财政体制,构建地方政府"税收财政"模式.  相似文献   

17.
农地产权管制是土地财政的根本成因,这将对土地财政影响的分析限制在经济增长方面.理论分析表明,产权管制使地方政府获得土地财政,而土地财政虽然在短期内会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和公共支出促进经济增长,但不利于长期增长,随着农地产权稀殃的增加,农地产权管制和土地财政的负面影响将会越来越大,本文的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一结论.因此,在肯定农地产权管制和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积极作用的同时,应该对其负面效应足够警惕.为了保持长期增长,应该逐步放松政府对农地产权的管制,减轻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相似文献   

18.
地方财政投资是指地方财政预算支出中属于基建支出的那部分投资。按照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地方财政投资包括省、市、县、乡级财政投资。加强地方财政投资管理,一是由地方财政投资在地方财政预算支出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地方财政预算支出中,基建支出所占比重较大。在地方预算支出中,基建支出所占比重大约占三分之一左右。基建支出管理好坏,对地方财政预算的整体管理水平有很大影响。二是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要求。在未来的十年里,地方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是必然趋势,在地方财政投资增加的情况下,加强地方财政投资管理,使其管理规范化…  相似文献   

19.
时春艳 《经济师》2022,(4):126-127
财政税收是我国政府的主要经济来源,而且我国政府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财政税收理念,将税收用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去,造福百姓,因此财政税收对市场经济具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文章主要分析了财政税收与市场经济的互为基础和正相关关系,并分析了财政税收对市场经济发展在消费、投资、进出口贸易和就业方面的影响,最后为促进财政税收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础设施既可以作为特殊的资本存量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通过促进投资和劳动力增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提高存量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提高生产要素效率)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本文构建了一个扩展的Barro经济增长模型,并利用中国1992—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和中介效应模型对两条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交通、能源、通信三类基础设施的影响以及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均表现出异质性。直接效应呈动态上升趋势,中介效应则逐渐下降。针对异质性的原因,本文进一步采用非线性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规模扩张型、数量型或外延型,而不是以质量型和内涵型为主的形式。能源和通信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具有规模效应,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不显著,但也对经济增长具有持续促进作用。这说明目前我国三类基础设施仍然具有较大投资潜力。其中的关键是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要素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