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三化”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问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 ,也是新世纪之初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课题。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看 ,农村劳动力可区分为农业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三个密切相联又有所区别的概念 ,与此相对应 ,本文具体界定了“消化”、“分化”、“转化”三条渠道 ,以期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清末,相较有限的土地等生产资料而言农村劳动力过剩。由于近代工业和近代城市发展不充分,不能很好吸纳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传统中国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可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耕种农业转移到农、林、牧、副、渔等广义农业中谋食,这是对传统农业经济的补充,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就地转移是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良策 农业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城市膨胀、工业扩张、发展二、三产业,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二是利用劳动密集取向技术发展农业,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业部门内就业得以深化,同时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我国国情而论,采用后者,即就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办法,不失为良策。  相似文献   

4.
近代苏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在其转移的过程中,虽然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无疑起了重要作用,但本文的研究证明,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仍是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植棉业、蚕桑业、园艺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内部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70%,农业收入亦占农家总收入的80%左右。  相似文献   

5.
采用结构偏离度作为工具,从产业结构角度看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一个基本结构,作为:第一产业,农业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且剩余劳动力是在向第二和第三产业流动,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四川第二产业工业已经在容纳劳动力方面逐渐趋向饱和.但从目前情况看,第三产业服务业还有较大的容纳劳动力的空间.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了非均衡性发展。而历史遗留的二元结构框架下,充分疏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生和阻碍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必须遵守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正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在承包责任制以前就存在。这几年乡镇企业的发展曾使劳动力剩余问题有所缓和,但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一部分劳动力多余出来和未成年人陆续进入劳动力年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据陕西省对480家农户的典型调查,1984年有劳动力1,288个,其中剩余劳动力416.7个,占总劳动力数的32.4%。以此推算,全省约有320万剩余劳动力,年少收入31.5亿元;这些劳动力生活消费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经济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投入要素。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很大,但利用并不充分,存在相当数量的剩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要求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纯粹的种植业部门向其它行业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而这个过程是建立在  相似文献   

9.
钟钰  孙雪峰 《农业经济》2003,(10):29-30
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而言 ,要增加收入就必须增加投入 ,但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的特征 ,决定了靠增加投入而单纯提高农产品产量 ,并不能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收入的关键在于 :把众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 ,一方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另一方面从非农产业获取非农收入。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和测算所谓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是超过农业实际需要的多余劳动力 ,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就是达到现有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的劳动力数量。因此 ,农业当前的劳动力数量与达到其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之差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和难题。本文主要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分析入手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质进行了重新定位 ,并重点分析了其制约因素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加速小城镇建设 ,引导乡镇企业发展 ,促进农业开发 ,适度向大城市和境外转移劳动力等。  相似文献   

11.
聂荣 《农业经济》2003,(10):31-31
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上。剩余劳动力就是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耕地所能承受的劳动力负荷 ,它是人口和劳动力压迫土地的结果。因此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才能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并消除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业劳动力实现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据测算 ,1978年 - 2 0 0 0年 ,全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天丽 《农村经济》2001,(11):10-12
四川省是内陆大省 ,又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农业大省 ,农村劳动力占全省劳动力的 70 %以上 ,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量的 1 1 5% ,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达 1 3 0 0多万。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量大 ,给四川省实现经济起飞、建设经济强省提供了优势条件 ;另一方面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长久滞留在农业和农村 ,就会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因而 ,如何建设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成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我省现今面临的重要战略问题之一。(一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其障碍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 3种选择 :一是离土不离乡 ,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市场的发展,使得农村有很多剩余劳动力,为加强农业建设增加了很大难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解决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能有效促进剩余劳动力的二次就业,缓解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劳动力转移培训旨在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提高知识技能,使其能够适应城市工作的需要和城市建设的需求。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注重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时效。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新时期提高农村劳动力专业培训的实效进行相关研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三峡重庆库区天然林保护与劳动力转移途径调研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林保护工程会减少当地农民和林业工人的收入,产生新的剩余劳动力。结合三峡重庆库区实情分析了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和特点,提出从营林、混农林业、发展私营和个体经济,发展林产、林化工业、森林旅游业等多渠道转移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中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部地区实行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需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正确测算中部地区剩余劳动力数量并分析其变化趋势,是制定劳动力转移政策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农业生产角度和城市化二个角度,对中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测算,并对未来几年的剩余劳动力变化趋势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转移的障碍及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过剩劳动力的原因与分布从全国来看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剩余劳动力 ,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 ,城乡之间劳动力转移主要体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向城市。目前引起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主要原因有 :(1 )农业内部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下降。伴随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农业投入和技术含量逐步提高 ,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 ,活劳动投入大幅度减少 ,单纯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 (2 )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日趋萎缩。在我国乡镇企业崛起的近 2 0年中 ,共转移了近 1亿农村剩余劳动力 ,但 1 990…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和特点,我国劳动力跨地区转移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行政和计划性色彩,政府通过“看得见的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引导”和限制。整个社会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这一城市就业群体的称谓也经历了从“盲流”、“农民工”到“民工”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不自由”是我国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能否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此,本文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豫东平原上的扶沟县,属黄泛区腹地,是典型的农区。在这个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地上无山,地下无矿,不临近大中城市的平原农区,农村改革释放出来的大量劳动力出路何在?他们立足土地,借助科技,发展以多熟制为主的集约农业,扩充农业内部劳动力容量,在人均1.75亩耕地上,比较充分地消化了本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近几年还引进不  相似文献   

19.
从广东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小城镇发展的情况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前提,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乡镇企业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因此,发展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邵来安 《农业经济》2001,(11):20-21
我国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又主要分布在农村,属于低收入阶层。促使农业中隐蔽失业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注入工业,将大大降低工业化的发展成本,成为资本积累和工业扩张的动力源泉。中国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5亿之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比重虽呈下降趋势,但绝对量却因农村总劳动力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居高不下。虽然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农村地区巨大的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并且将长期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将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