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自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行业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目前,各商业银行已普遍实施了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办法。本文就双鸭山市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加以阐述,并提出解决  相似文献   

2.
江小丽 《甘肃金融》2003,(11):78-79
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逐步实行了以风险为基础的五级分类管理.据调查,分类过程中潜伏着风险隐患,制约和影响了贷款分类管理水平,为此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康 《现代金融》2005,(12):15-16
农信社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既便于监管当局动态地掌握贷款形态.又可适时提高农信社贷款质量、及时化解信贷风险,不断提高信贷管理水平。阜宁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作为银监局和江苏省联社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单位,在实行贷款五级分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探讨适合国情的贷款五级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金融》2000,(5):31-32
  相似文献   

5.
6.
自2002年起,全国各类银行全国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同时与“一逾两呆”分类法并行一年,从明年起正式按五级分类考核。本分析了贷款五级分类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文章探讨农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9.
日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宣布,从二○○四年开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取消现在并存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全面推行五级分类制度。这充分显示了我国政府对处理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迫切要求银行业的各级工作者正视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自1998年人民银行发布<贷款风险分类原则(试行)>以来,各商业银行在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实践证明它较"一逾两呆"的分类方法能更科学地揭示贷款的质量状况和风险程度,能更有效地加强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工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或难题,尤其是在贷款分类标准的具体应用和贷款质量认定方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有些标准界限难以把握,有些定量标准计算较繁琐,与中国国情及企业管理现状尚有一定差距.为有效推进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办法的组织实施,迫切需要制订一套新的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以期限性标准为主,以判断性标准为辅"的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仍拘泥于原有的期限分类法。一些正常类贷款,侦务人的各项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性比率、净现金流量均显示企业经营过程已经出现了一些潜在隐患,还有一些正常类贷款,债务人的行业市场发生了不利于还款的影响,主要投资者发生了不利的变化,但银行的经办人员仍以该贷款没有逾期、没有欠息为由将其列入正常类。二是支持认……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要求我国各类银行从2002年1月1日起全面推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于是各家银行都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以及各自总行的“分类实施细则”对贷款质量进行分类。通过一年多的运行和几年的试行,笔者发现在贷款分类管理中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自2002年起,全国各类银行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同时与"一逾两呆"分类法并行一年,从明年起正式按五级分类考核.本文分析了贷款五级分类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
胡晖 《海南金融》2004,(2):17-19
本文从银行监管部门的角度,论述了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实施和制度建设等情况,对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整理和归纳,并就这些问题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拆分法是贷款五级分类中经常需要运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拆分法,即在贷款五级分类中,往往需要区分不同的情况,将一笔贷款拆分成不同的档次。信贷管理操作中,银行经常会遇到与银行发生多笔贷款同时又有多种担保方式的企业偿债能力出现问题甚至面临清算的情况,因此拆分法的运用非常普遍。准确运用拆分法进行风险分类,对于准确掌握银行的资产质量、合理估计贷款可能发生的损失以及准确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从人民银行的有关法规到商业银行的制度办法,对拆分法涉及很少,有关的资料、教材相应内容也不多,致使有关信贷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