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颖  梁云波 《商业研究》2003,(4):114-116
近年来 ,中国为刺激经济复苏 ,连续多次下调存款利率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进行大规模的货币扩张 ,但效果不显著。通过建立货币及其相关因素的经济模型 ,使中国的货币供给更为有效 ,但存在时滞。最后强调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有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近期我国经济呈现通胀和供需指标持续明显回落的"双降"态势,"控物价"压力明显缓解,而"稳增长"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显现。4月份货币金融形势较为严峻,综合运用利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性日益凸现。建议:综合运用不对称降息、扩大准备金率下调幅度以及放松存贷比考核等手段提高货币政策的稳健度,保持货币信贷尤其是狭义货币适度增长,消除经济进一步下行诱因并适当增加回升推力,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3.
杨濮萌 《商业时代》2012,(32):64-65
货币替代受国民收入水平、通货膨胀、汇率稳定性、利率水平及国内金融发达程度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与通货膨胀程度是影响货币替代效应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对2005年第3季度至2011年第4季度的季度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汇率波动及利率对人民币货币替代率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货币替代率之间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其它因素对人民币货币替代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受经济周期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幅度有所回落。为了刺激需求,启动市场,国家针对逐步减缓的经济发展势头,陆续出台了以货币政策为中心刺激消费的一系列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如连续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和提高出口退税等。 政府出台的调控方针,主要是修正前期经济启动办法,即在继续实行货币政策、适当松动银根的同时,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启动政策。 所谓财政启动政策,主要包括减轻企业负担、加大政府投资  相似文献   

5.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持续贬值引起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国际资本流动扩大.在全球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我国通货膨胀屡创新高.文章从美元贬值导致的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国内外利率因素、人民币预期升值三个角度,分别结合国内经济增长,探讨了国际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内经济的过热增长是我国通货膨胀的主导因素,但外部冲击特别是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我国不完善的汇率和利率机制,推动了外部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冲击,国际因素对我国工业领域通货膨胀的影响相对消费领域而言偏高.  相似文献   

6.
龙昕 《大经贸》2008,(10):59-59
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人民币贷款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央行近四年来首次下调一年期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更是近九年来首次下调。  相似文献   

7.
随着财政政策效力的减弱,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应让货币政策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保持适当较快的贷币供应增长,满足宏观经济增长的需要。连续七次降息,政策效果明显。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趋缓、储蓄存款增长、债券利率下降、国际利率降息浪潮及较低的通货膨胀率等现实的存在,都说明人民币利率再次下调有其客观性。  相似文献   

8.
2008年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经济开始复苏,2009年我国总体宏观经济形势良好,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房价涨的过快等,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来调控我国宏观经济.本文根据存款准备金率的相关理论和当前金融危机背景分析我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5.5%,涨幅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回落。尤其是引发本轮通胀的食品价格环比出现了自今年6月份以来的首次下降,让市场相信年内物价涨幅逐月回落趋势已经确认,随着经济增长压力增大,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  相似文献   

10.
刘浩彬 《商业科技》2010,(36):61-62
2010年,我国面临着强烈的人民币对外升值和超预期的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文章通过研究推动人民币升值和诱发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并存现象导致难以实现内外协调的"政策困境",提出要一方面加强打击"热钱"的违规流入,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的解决建议。这是本文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并存下的“政策困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我国面临着强烈的人民币对外升值和超预期的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文章通过研究推动人民币升值和诱发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并存现象导致难以实现内外协调的"政策困境",提出要一方面加强打击"热钱"的违规流入,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的解决建议。这是本文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陶冬 《新财富》2008,(1):44-44
中国经济将顶着三片乌云迈进2008年,美国衰退、楼市调整、宏观调控、颇有山雨欲来之势。不过笔者相信,增长最终是有惊无险。通货膨胀今年很难大幅回落,利率和汇率的上升会超出人们预期。  相似文献   

13.
王叙果 《财贸研究》2000,11(3):50-53
<正> 为了治理通货紧缩,刺激需求带动经济增长,我国中央银行自1996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但这些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如何,影响其效果的因素又怎样?怎样才能使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其最大的效率,以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呢? 一、货币政策工具及效力分析 1.利率政策 利率政策工具是我国央行较常用的政策工具。自1996年以来,央行已连续七次下调了利率,至此,存款利率平均下调4.73个百分点,达到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贷款利率平均累计  相似文献   

14.
1996年以来,国家面临着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不利局面,7次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带动消费.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却没有随着存贷款利率的下调而大幅增长,物价水平持续回落,国家经济在宏观上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为什么我国利率政策执行的效果不佳呢?笔者认为利率调整的效果不好大体上跟其本身所处的政策环境,其本身在调控我国经济中所处的地位,银行的贷款政策以及财政政策这几方面密切相关.本文试图通过对以上几方面的分析来寻找原因并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其在货币信贷数量控制、货币市场流动性和利率调节,以及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限制货币替代和资本流出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央行已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历史高位。由于当前金融领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持续贸易顺差、FDI(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投机资本的大量进入导致外汇占款持续增加,造成被动性的货币投放增加,导致流动性不断扩张,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就是为了回收因外汇流入过多导致的过剩流动性,实施紧缩政策以应对日益强化的通货膨胀预期。  相似文献   

16.
吴少新 《财贸经济》2004,(12):25-28
在当前通货膨胀压力下,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准备金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措施进行紧缩,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目前通货膨胀压力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既要借鉴以往的治理经验,又要明确此次由投资过度引发的通货膨胀压力与以往的通货膨胀在成因和治理手段上都应有所不同,在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上都要有严格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产业升级,仅依靠企业自身的能动性是不够的,还需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政策引导。2009年中国经济注定更加艰难,很可能必须在增长乏力的全球经济中开始应对当前救市行动所带来的通货膨胀以及随后的利率攀升,治理"滞胀"的难度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动荡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各国央行相继采取了降息等诸多举措提高市场流动性予以应对,以此来有效提振金融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而我国央行更是在08年积极运用利率政策,连续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从此次降息政策的背景及动因入手,简单介绍了利率政策,研究了降息和投资、储蓄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分析降息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据此得出相关的结论及政策意见。  相似文献   

19.
“过剩经济”只是自1993年7月以来,政府实施紧缩政策,控制过高经济增长率抑制通货膨胀,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回落,收入预期下降,支出分流加大及消费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所产生的一种表现。唯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启动市场消费需求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消除“过剩经济”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论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应如何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若敏  夏学明 《中国市场》2010,(15):127-127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逐步传导至实体经济,全球陷入衰退边缘,企业融资难成为全球问题。为解决流动性问题,国家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货币信贷的稳定增长,央行更是在3个月时间内四次下调利率,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总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