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个人按揭贷款包括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个人商用房按揭贷款,由银行对购买住房和商业用房的自然人因短期购房资金不足提供的批量信贷支持。由于房地产开发市场的蓬勃发展和人们购买力的提高,个人住房贷款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加之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占用经济资本少并且具有很强的规模效益的优势,又较少受到市场风险冲击,而被各家商业银行所鼍好。但开发商由于资金不足利用“假按揭”骗取银行资金挪作他用的情况在各家银行时有发生,再加上借款人偿债能力和还散意愿的变化,开发商不能按时向购房人交付房产而使借欺人拒绝履行还款义务、银行贷后管理不力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诸多因素,都会给个人按揭贷欺带来风险。而个人按揭贷款的特点决定了产品周期长,管理难度大,按照国际经验,通常个人按揭贷款风险的充分暴露约在贷欺发放后的3—5年,其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结合市场情况和实际操作进行风险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是抵押贷款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银行贷款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认为按揭贷款有所购房屋作抵押,又有开发商提供保证,可谓”双保险”,贷款风险系数趋于零。然而随着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迅速发展,这种观点显得愈来愈片面。事实上,个人住房按揭一旦发生违约情况,就很有可能发生银行风险,危及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损害银行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我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的现状为基础,考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事件与做法,分析不同因素产生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银行风险,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冬云  宋健 《现代金融》2005,(12):41-41
当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作为一项低风险业务处于上升期时,房贷风险容易被不断扩大的贷款基数所稀释、掩盖.而房贷一旦紧缩.该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就将逐步释放出来。从国外银行的经验分析,房贷风险一般在贷款发放后的3~8年中显现出来。因此,正确分析当前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发展趋势,把握好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尤其是在银行内部加强管理、严密环节、强化制约,架构起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风险防范体系,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央行在2004年房地产金融报告提出了增加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品种的设想,随后,各家银行关于个人住房消费信贷利率新的品种也陆续推出,而住房按揭贷款固定利率就是这种利率新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6.
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住房按揭是由银行、开发商和购房人三方共同参加的买卖商品房的一种融资活动。即购房人向开发商订购期房或现房,交付银行规定的一定比例首期购房款(一般不低于购房总价款的30%)后,差额部分由银行提供贷款,购房人定期向银行还本付息,银行提供的这种贷款即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它是抵押贷款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银行贷款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房地产业融资的一条重要渠道。一、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法律特征(一)它涉及二个合同,即购房合同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合同。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没有购房合同也就没有按揭贷款合同;按揭贷款合同是购房合…  相似文献   

7.
宋方 《中国金融》2006,(22):50-51
银行在发放抵押贷款时,为了防止因意外事件引起抵押物灭失或贬值,从而引致贷款出现风险敞口,通过要求客户为抵押物(土地除外)办理保险。因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作为抵押贷款中的一种,长期以来,银行在办理该业务时也要求客户为抵押房产办理保险。对于贷款金额较大、风险较大为集中的一般商业经营性贷款业务,这一要求是安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发展迅速,不仅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改善了城镇居民的住房消费需求,而且也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银行的信贷结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随着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发展,这项普遍被认为风险较低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正日益显现,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率逐步上升。目前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已经成为监管部门和各家商业银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现在,商业银行在办理住房抵押贷款业务时,均把购买个人住房贷款保险作为获得住房贷款的条件之一,以防范经营风险。银行大多规定住房贷款保险的期限与贷款期限一致,贷款人在投保时一次性缴清保费。在购房贷款中,银行要求借款人对抵押物(住房)进行固定资产保险是有正当理由的,也是符合国际国内商业银行惯例和有关法规的,对借款人,银行和保险公司来讲都应该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为银行发展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提供了更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目前,随着个人住房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在该业务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作者结合掇刀支行在发展该业务中的现状探讨了促进发展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所谓“假按揭”个人住房货款是指不以真实的购买住房为目的,开发商以本单位职工及其他关系人冒充客户作为购房人,或是开发商虚拟若干购房人,以这些购房人的名义与其签订虚假的购房合同.再以这些购房人申请按揭贷款,从而套取银行资金。这样.开发商能够尽快“销售完”房屋收回投资,乃至实现获利。  相似文献   

12.
《中国保险》2003,(2):43-43
购房按揭保险"八宗罪"? 对按揭购房被"搭售"保险的问题,消费者的反应越来越强烈,重庆、南宁两地的律师甚至为此打了官司,但最终都是不了了之.这个问题不仅未得到解决,相反,由于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的第25条(以下简称"第25条")关于按揭购房强制保险的规定缺乏操作细则,各地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具体操作中又增设许多不合理、不公平的条款,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更大侵害.在福建,与此有关的投诉就堆满了省消费者委员会投诉部的案头,光是集体诉案就有20多个.为此,最近福建省消委会举行了有人大、政协、司法、金融、保险、工商等各界人士参加的个人住房贷款保险问题研讨会.  相似文献   

13.
虚假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就是借款人与开发商串通,通过向银行提供虚假的个人购房信息,从银行套取或诈骗信贷资金的行为。它的基本特征是借款人具有主观恶意欺骗性。从实施虚假按揭的行为主体来分,有个人虚假按揭贷款和法人虚假按揭贷款两种,其中法人虚假按揭贷款是由法人操作,通过众多的个人行为来完成的虚假按揭,因此更具隐藏性,风险和危害也更大。从借款人的目的来分,有诈骗型虚假按揭和融资型虚假按揭两种,诈骗型虚假按揭是借款人通过提供虚假购房信息,以骗取银行信贷资金为目的而实施的欺诈行为;  相似文献   

14.
1.重复抵押风险。银行向房地产开发项目发放贷款时,开发商一般将相应的土地抵押给银行。当开发商销售或预售商品房,银行向购房发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时,购房又将所购房屋抵押给银行,这时的房屋价值已包含相应的土地价值。如果开发商未将商品房销售收入用于归还房地产开发贷款,势必造成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与房地产开发贷款抵押重复,增大贷款风险。  相似文献   

15.
一些消费在通过银行按揭购买商品房之后,有时会产生如此困惑,按揭贷款购房是否可以退房?回答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并逐渐成为银行金融机构的长期贷款品种之一,其潜藏的信用风险也逐渐显露并引起关注。本文对住房按揭贷款违约风险的内涵、研究理论及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对现有研究观点进行了评述,并针对国内在住房按揭贷款违约风险研究方面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金融纵横》2005,(4):10-15
一、我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发展概况与特点 住房按揭是一种不动产担保,指房产按揭人(购房者)把房产权益转让给债权人(银行)以作为偿还债务的保证,一旦购房者还清了全部贷款。其所保证的债务或责任也随之解除。房产就归属于购房者所有。与商业银行的其他中长期贷款相比.  相似文献   

18.
5月31日,宣城市农行在旌德县召开个人住房贷款现场会。该行副行长杨树荣主持了会议,公司业务部、信贷管理部的责任人和各经营行的分管行长、客户部经理、房贷业务骨干约40多人参加了会议。旌德支行首先介绍了该行近年来拓展个人消费贷款的做法:该行根据自身业务经营的需要,近年来把业务定位在个人消费贷款上,把客户群体锁定在财供人员,大力营销个人住房按揭贷敖,襞计发放按揭贷款近600笔,金额6000万元,按揭市场份额达90%左右,所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不仅未出现一笔不良,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开展情况 目前曲靖市全部6家商业银行均开办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贷款最短期限1年,最长期限规定不一,实际办理期限在10年-15年左右居多;贷款金额七成放贷,平均金额在10万左右,贷款主要对象为公务员。近年来该项贷款呈逐年攀升态势,至2004年11月末,全市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达21.4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2.61倍。  相似文献   

20.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颖 《中国金融》2007,(6):47-49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房地产销售和国内消费市场的繁荣。但与此同时,主客观原因导致的经济行为不规范使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形成了一定的风险。如何切实规范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业务管理,有效防范风险,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房地产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