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石庆利 《魅力中国》2013,(16):33-33,34
死亡意识关系着人们全部的生命价值观念。从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先天就具有“乐生安命、轻生重死”的传统,儒家倡言“未知生,焉知死”,对死亡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死亡意识。西方传统的死亡意识以海德歌尔“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的理论为代表,认为“死亡意识贯穿于我们的全部生命过程”,“要在意识中清理出真实的死亡结构的死亡意识”,以此达到人的本真的存在。中西死亡意识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从中西方传统的死亡理论中.都能找到建构现代化人格的死亡意识的资源,在当下现实生存状态中,有效消解人类与生俱来的死亡焦虑。  相似文献   

2.
李兵 《中国西部》2012,(6):26-29
“三生教育”针对的是“人本身”,涉及的内容几乎与整个人生完全重合。本文从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本质特性出发,追问“三生教育”的目的,澄清“三生教育”的意义,明确“三生教育”的根本,试图彰显人的生命活动的神圣性和崇高性,创造性和历史性,意义性和自由性。  相似文献   

3.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其饮食文化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在当今世界大融合的发展趋势之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本文从饮食观念、饮食方式、饮食内容等方面,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使得中西方人们对表示颜色的方法和用词不尽相同,对同一颜色的理解和使用也有所不同。对比英汉“红色”与“黄色”词汇,揭示其内涵意义中积淀的民族文化色彩,不仅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水平,还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应该以怎样的态度直面死亡。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对死亡以及死亡本身的思考,不仅是对生存的价值与意义的探索,更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积极关照。庄子"逍遥游"的人生态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种人生哲学,对于死亡,他是乐观豁达、自然无谓的。比之晚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就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对死亡问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论述,他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对死亡的思考,提出了"向死而在"。对庄子和海德格尔二者的死亡观作一比较,探讨相距两千多年、相隔万里的两种文化殊途同归之根源,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喜欢红色,认为红色代表幸运,以红色比喻人的词常常是褒义词。在西方文化中,红色是“火”和“血”的颜色,它象征着暴力、流血、激进等,是一个贬义词。汉英两种语言中“红色”的翻译,一般可以采用直译、意译、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得体地进行翻译能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际,加强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和互相融合。  相似文献   

7.
张丽娜 《黑河学刊》2012,(12):30-31
饮食文化学是德国跨文化日耳曼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其研究目的在于阐明饮食、待客之道和餐饮享受在文化构建、人与人相互理解以及个体生存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其意义、基于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笔者从概念界定、社会文化学和跨文化研究等角度探讨饮食在地区文化身份构建中的媒介地位.并希望能为我国地区文化身份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潘子尧 《魅力中国》2010,(34):138-138
文化的结构型形态决定了其本身的丰富,让人们从中了解到社会与文化两种概念的不同,而使我们更为直观、形象的将文化的积累理解为社会发展地一种常态。这样就不会在制度与规则之间反复的纠缠;也不会在“文化”还是“人化”的问题上纠结不清。文化是有生命的,社会是一种状态,它们随时间不停的做着更换,长久以来,文化所留下的瞬间与永恒,在时针的指引下,为我们诠释了曾经的过去.与即将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陈文津 《新西部(上)》2014,(5):168-168,166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中西方德育方法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灌输”和“因材施教”是中西方都共同采用的德育方法,然而却对德育活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德育方法中“灌输”和“因材施教”的比较,来分析当代中国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中国德育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西方玻璃中的世界是一个注重视觉影像、眼睛观看的外向的、透明的信息文化世界,借着玻璃的敞亮西方人实现了近代科学技术的革命。不透明的中国陶瓷及其相生的信息、文化传统使中国人困顿于“神秘”思维,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进化的要求恰恰相反。一定意义上,西方玻璃与中国陶瓷的生产、使用体现了西方与中国的两类不同的信息和文化传统;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信息度的进化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