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由于缺少政策扶持、就业岗位较少和失地农民自身素质的制约等原因,使失地农民再就业出现了再就业率不高、再就业渠道少、工资水平低以及就业歧视严重等困境。因此,要通过加大再就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完善在就业培训体系、转变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观念和不断地拓宽就业渠道等措施有效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政府在失地农民再就业教育培训中的职能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霞 《乡镇经济》2008,24(9):47-50
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府应高度重视对失地农民再就业教育培训问题;加强宣传引导,转变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教育培训机制;强化信息服务职能,增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加大法律支持,提供法律保障。为失地农民再就业创造条件,是理想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再就业一直是党和政府着力解决的"三农"问题之一。从消除制度缺陷、提供培训资金支持、拓宽非农产业就业渠道、搞好就业培训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尚未见到实效。失地农民再就业受到收入水平、生活成本、工作环境、技能要求、地区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政府应当在注重产业布局和调整的同时适度保留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公共财政保障力度,强化用人单位培训责任、系统设计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制度等方面入手,破解失地农民"被城市化"后的再就业困境。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文章通过分析营口市鲅鱼圈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现状和特点,发现鲅鱼圈失地农民再就业主要存在再就业农民从事低端产业,再就业难度大,市民化进程慢等问题,并分析了问题成因,针对上述问题和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对营口市鲅鱼圈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很多失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失业现象也随即出现,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和谐新农村建设,更关系到社会稳定.新时期,我国失地农民面临生活成本、职业技能成本双重压力,探索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现状以及产生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安置状况,以武陵山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失地农民安置政策为例,在总结再就业安置方式基础上,分析失地农民对再就业安置政策的评价,找出政策实施偏差,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失地农民再就业安置包括货币安置、社会保险安置、留地安置、招工安置、就业培训安置等五种方式;而失地农民对安置政策产生了"不了解"、"不满意"、"不接受"和"不认同"的"四不"现象,需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帮扶、媒体监督和失地农民自主转变观念来促进政策认知和执行。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在征地补偿、就业与再就业、社区生活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增强失地农民的政治参与,通过构建失地农民团体、村民委员会和乡镇政府三位一体的参与式民主模式,能有效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表达和落实,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取贵州省站街镇为研究对象,对目前工业征地造成的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以及征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发现:工业征地造成少数农民再就业而多数农民闲置在家;失地农民事前征地信息少,事后常发生多主体矛盾;工业用地造成资源污染,农民生存环境恶化。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信息完全化、补偿金社会保障安排、刺激就业积极性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对策措施来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农业土地被转作他用致使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解决好失地农民再就业,既是改善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的民生问题,又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财税政策缺乏激励机制影响到失地农民再就业,提出了完善相关财税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黑龙江省王明山屯的实地调研,从主动失地农民的性别、 年龄、 再就业信息获取渠道、 再就业障碍和收入状况,分析主动失地再就业的问题.研究表明:男性的就业率高于女性;年龄越大越偏向于不就业和第一产业,年龄小的则偏向于第二三产业;再就业信息获取渠道非常狭窄;再就业障碍存在技能缺失、文化素质不足、 思想观念落后;再就业收入低,生存困难.  相似文献   

11.
马骁  张联社  徐晨 《中国经贸》2013,(12):127-129
本文主要描述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的社会融入情况,旨在说明失地农民一方面希望在摆脱农民身份后有一个更好的生活,一方面又无法顺利实现社会融入的无奈,以及失地农民面临诸如再就业渠道限制、心理适应困难和社会关系网络薄弱等影响社会融入顺利实现的难题,并针对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难题总结出相关的建议与措施,比如加强政府宣传力度,建立再就业培训平台,培养失地农民的积极心态,畅通信息渠道,实现公开透明施政,以帮助失地农民拓宽就业渠道,获得更多就业机会,进而培养失地农民积极乐观的心态,以更好的帮助失地农民实现社会融入,重塑社会的美好与和谐。  相似文献   

12.
失地农民能否实现再就业,是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对广州失地农民技能培训机制进行创新:政府主导,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以实现就业为目标,做好培训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提高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实现信息的多元化之路。  相似文献   

13.
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文章在分析湖南省失地农民就业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失地农民就业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湖南省失地农民就业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雁荣  史正保 《发展》2008,(10):101-102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甘肃省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和制约我省失地农民就业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也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失地农民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键在于失地农民能否顺利就业,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蒋礼文  文晓波 《特区经济》2007,219(4):138-139
本文利用16个省、市、自治区农调队对1921失地农户生存状况的抽样调查后公布的数据,对东、中、西部的失地农民失地前后的收入、消费和就业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只有部分失地农民顺利地、合理地离开了土地,获得了从事非农业工作的机会,收入和消费同步增长,生活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大部分失地农民面临收入和消费减少,生活质量下降、再就业困难等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甄晓英 《发展》2016,(4):74+76
随着新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生计问题,需要面对就业问题,而就业问题的解决,其瓶颈便是就业培训的落实.本文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重要性切入,比较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现状.  相似文献   

18.
失地农民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我国失地农民数量庞大且增长速度快。失地农民由于家庭养老模式弱化、再就业困难、征地补偿款水平低、合法权益受损害等原因而面临养老风险。目前我国存在多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文章分析失地农民养老风险和养老保险模式的基础上,为完善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超民 《魅力中国》2010,(26):80-80
在农村,土地是农民赖以生产和发展的根本,土地不仅承担着生产资料的功能,而且还承担着社会保障的功能。但随之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发展步伐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收,不可避免的,农民被一批一批地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形成了特殊的群体——失地农民。面对日趋增多的失地农民,他们的再就业问题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并正逐步引起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就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浅谈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在支持国家城镇化、服务"三农"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农村金融机构多以地方性金融机构为主,规模、人员有限,在服务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而单一的货币化安置无法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笔者通过对农村金融为失地农民再就业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金融服务应从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