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党对校企合作的领导,对于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具有重要影响,可以丰富和发展基层党建工作,是进行产教结合,扩大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进步,最终达到育人目的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从校企党建协同育人的意义、目前校企党建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构建校企党建协同育人新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和全面人才培养工作地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贺剑颢 《物流技术》2014,(17):492-494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基于大学科技园管理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针对产学合作育人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市场化管理优势的物流专业校企融合育人机制,创新物流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引导和激励企业更好地参与育人工作,提高物流人才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3.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基于大学科技园管理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针对产学合作育人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市场化管理优势的物流专业校企融合育人机制,创新物流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引导和激励企业更好地参与育人工作,提高物流人才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创新,应从校企合作的本质——育人出发,以"互利共赢"为宗旨,构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推进,校企双方将成长为利益共同体,校企合作育人方有持续创新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政策性的引导,文件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目前还存在着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并指出用5-10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我国校企合作、校企人才供需对接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已迫在眉睫。本文基于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与上海华住集团通过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多元协同育人的经验与效果进行分析,从校企供需对接优势效应、打造就业育人平台的实效以及构建校企供需对接、就业育人模式的经验与思考三方面对校企合作就业育人的新模式进行探讨,期望能切实提高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解决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比较视角,对现阶段“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协同育人”三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明确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企业的角度对解决相关问题提出建议,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明确自身协同育人的责任与义务等,以期为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长效合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企业经济》2017,(5):94-99
企业大学的兴起为高职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校企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协同发展始于各组织自身需求,以校企目标整合为基础,尊重市场机制,以组织网络协同管理为手段,通过能力协同、资源协同,实现校企以及企业大学的共同发展。基于企业大学的高职校企协同发展既具备有利条件,也面临着障碍。企业大学发展和校企资源互补,协同运作机制,以及外部环境的匹配,是协同发展的有利条件;目标冲突、战略性不够、文化冲突、管理体制,以及外部环境障碍、空间阻隔等是协同发展的障碍。序参量管理、"校-企"系统的内部协同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是基于企业大学的高职校企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鞠成晓 《当代会计》2021,(10):42-44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方式.但很多高校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文章分析了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方式面临的问题,并以A学院为例,探索了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及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8,(7):204-206
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分析了实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然后着重介绍了三江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开放联动平台,通过建立产学服务中心,激发企业参与协同培养的积极性,最后介绍了目前校企合作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0.
范华莉 《活力》2022,(9):61-63
在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也随之发生了变革。在产教融合的要求下,高校加强“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究是提升高校育人模式创新和产教资源整合的重要举措。为应对高校转型期的各种发展壁垒,必须强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化和创新,最大化地提升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发展融合,实现发展资源的共享和流通,进而提升育人质量,全面落实高校教育改革要求。  相似文献   

11.
<正>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产教融合的核心,是提升职业教育育人的关键手段,是解决企业招聘难、用人难的有效措施。校企协同育人研究专家学者在合作机制方面提出了职业教育融入区域产业的对接机制、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合作机制、高端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深化机制,以及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运作机制四个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2.
安婧 《现代企业》2023,(7):168-170
<正>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路径和载体。如何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共融共赢,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流模式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当前国内校企合作突出问题,并对未来校企合作研究的深入开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一、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3.
学徒制是现代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模式,是一种结合实际生产过程、实际项目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的技术、技能的传授方式。文章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校企合作,采用学徒制的方式从教学管理运行、学徒制人才的培养、师资项目的合作、企业服务的对接、学生的就业等方面进行研究,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5,(26):154-155
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校企产学研用结合的多维立体化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激活教改主体,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校企协同创新培养工程人才的长效机制和有效途径。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等社会外部资源,探索和实践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培养工程人才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彭勃  裴颖脱  李海明 《活力》2022,(24):108-110
本文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前提,针对企业培训中心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展开分析。首先介绍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价值,分析企业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实践现状;其次从创新协同育人意识、企业与高校合作组建教学协同育人队伍、学校专业和企业产业紧密衔接、协同育人内容与真实场景对应四个方面,总结创新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建议。以期发挥企业培训中心的价值,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的必经之路。职业院校发展的本质是人才的发展,其核心在于深入促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批量学者坚持不懈地研究、实践、再实践、创新与再创新的成果,取决于政府学校企业三者之间真正协调与合作。本文从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人才的实质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更深层次地研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让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实习培训是留学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来华留学生校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也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本文以江苏大学留学生在镇江A外贸企业的实习培训内容和镇江市进出口数据变化为分析个案,提出高校应该重视留学生实习培训,进一步优化实习培训的保障机制,从而实现高校育人和企业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校企合作逐渐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方法、新路径。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地方企业打造协同思政育人新模式也成了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挑战。本文从校企协同思政育人的意义和实践难点着手,在此基础上探索实践发展新路径,打造可推广的校企协同思政育人新模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高职院校推行校企合作模式的学徒制教育是对国家号召的响应,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学徒制的基础较好,一是高职院校的"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更好地确定了学徒制的人才选取标准。二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达到就业标准。三是传统高职院校育人模式中,就已经与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关系,这为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的学徒制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章就高职院校应该在上述三个基础上还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院校学徒制模式,提出政府部门要做好高职院校学徒制创新的政策保障工作,学校、企业等多方要协调好学徒制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协同完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学徒制模式,以期培育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现代学徒。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服务业实习生管理为例,在分析实习生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实习基地模式、人才基地模式及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等三种校企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