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柳  孙秀华  刘萍 《价值工程》2014,(35):259-260
高职教育发挥服务功效,主要体现在,以所在的区域经济建设要求为出发点,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改革。高职院校需要开放教育理念,推广校企合作平台模式,从而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这不仅仅是高职院校适应区域经济飞速发展、与区域经济实现有机联动的必由之路,更是高职院校办出水平与特色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河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河北省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状况与区域经济中的三大产业,支柱产业适应性进行分析研究;从高职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以及人才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并据此提出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建议,以便促进区域经济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加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能够让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相关专业更有质量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在内涵式建设中组织变革的创新,实现颠覆性的学前教育服务人才培育模式的设计与重构。基于此,文章首先探讨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的价值意义,随后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最后提出了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孔国军 《会计之友》2013,(4):104-106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要求多元化、高职会计专业生源个体差异化、学生毕业后就业取向多样化的时代,国内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普遍采用某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明显不适应。文章基于分层教育理论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理念,结合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省级会计优势专业申报方案,介绍如何构建会计专业多模式、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5.
《价值工程》2013,(4):271-272
高职院校的发展是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要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与人才培养、科研、文化传承相结合起来,创新服务机制,拓宽服务路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职院校因其自身的定位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科特点,要求它们培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有更丰富的市场实践经验。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却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的这种需求,导致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失衡,使其无法适应和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出发,分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制定出科学的对策,以培养能够满足社会所需要的营销人才。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发展对人才的多元需求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高职专业群能否与区域产业集群相对接,决定着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的水平和能力。本文通过分析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和人才需求特征,提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构建与区域产业集群相对接的专业群的可行性与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一环,其根本是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人才支撑、科技支持和技术技能传承和创新.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类型,深入分析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社会服务职能与乡村振兴的需求之间的契合性,提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高质量的人才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区域经济可为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及指明培养方向。现如今,面向区域经济的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较多的不足,高职院校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求,转变教育理念,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采用多样化的培养形式,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继而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东盟经济交往的日益深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使得这一地区对东盟小语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广西高等教育作为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应发挥区位人才培养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东盟小语种人才.本文探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合格东盟小语种人才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时代,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了提高高职人才综合素质,国家在2019年起实施了“1+X”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实现了和产业、科技发展的对接,能够使社会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1+X”证书制度的实施有效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率,提升专业教育服务产业经济的能力。为了满足经济社会新常态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对“1+X”证书制度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进行研究,提高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素质,使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岗位需求相契合。对新专业目录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内涵进行阐述,分析“1+X”证书制度对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人才培养的意义,全面探讨基于“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为大数据与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过于注重专业化,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内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制约因素,指出高职院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要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地方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与本地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共赢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高职院校应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过于注重专业化,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内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制约因素,指出高职院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要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张帆  边龙龙  杜冰  刘旭 《河北企业》2014,(8):100-100
<正>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是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培养途径之一。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是培养大批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不仅对高技能人才岗位能力形成起引导作用,同时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评价标准不能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接轨;评价内容相对片面,侧重评价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是一种面对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产业技术应用人才的教育,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它必然植根于特定的区域经济之中,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征,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及产业结构有紧密的关系.高职教育的发展异常迅猛,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一直以来,在高职院校中招生工作是生存线,教学质量是生命线.教学质量主要依靠任课教师,但在我校有一部分要依靠辅导员.因为学生的日常品行主要依靠辅导员的管理,学生的到课考勤,也要辅导员管理.所以,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的管理中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高技能人才在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北省高职院校应该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政府及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培养出的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偏低,不能满足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能促进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能促进河北省产业优化升级,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价值工程》2013,(13):242-244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及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高职院校作为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所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直接承担者,是高职院校在新一轮挑战中获胜的关键。因此,在经济转型、产业技术升级换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建设其教师队伍问题,不仅高职院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其办学目的的需要,更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庄小将 《财会通讯》2011,(9):158-160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了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本文分析了创业型人才相关联的文献,探讨了创业人才的特征及内涵,对创业人才的核心能力进行了分析,构建了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培养创业型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计算机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者就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特点,探索计算机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路径与模式,并探讨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高质量的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