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赤潮灾害有更频繁发生的趋势.本文研究认为赤潮发生原因较为复杂,涉及到生物、化学、水文、气象、地理、地质甚至历史等方面的问题,但主要还是与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关系密切.赤潮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应包括加强赤潮生物及海洋生态环境的基础研究、开展赤潮灾害评估研究、强化预防监测、严控入海污染物、完善赤潮预警预报体系和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提高预防赤潮灾害意识等.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黑龙江省常见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针对主要气象灾害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加强气象监测和探测系统建设,获取高密度多层次大气信息,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手段的研究,降低气象灾害的危害程度;加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管理有效避免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3.
宁德地区背山面海,海岸线长878公里,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阳光充足积温高,为宁德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也应该充分看到,这种气候特点作用于宁德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同时受处于台湾海峡西岸偏北的区位影响,灾害性天气多发,常见的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春、夏、秋旱)、冷害(倒春寒、五月寒、秋寒)、冰雹、大风,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破坏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总量与质量的提高,这种破坏性影响与带来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八十年代以来自然灾害给宁德造成的损害呈直线上升趋势(如表)。  相似文献   

4.
随着洪涝干旱、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极端反常性气候等自然灾害的频发,自然灾害发生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破坏程度也在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基于此,中国各级政府就要适时构建科学的防灾减灾体系,而相较于中央政府而言,地方政府更直接地面对着灾害的考验。地方政府构建防灾减灾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地方政府在防灾减灾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些基本事项。  相似文献   

5.
灾害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它是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作用于社会经济所造成的损害,对生产力造成破坏。解放后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还应抓好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城市减灾防灾方面起步较晚,在多年借鉴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的现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中国的减灾防灾能力和相关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处于落后地位.而且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域中心城市的社会财富不断增长,从2008年5.12汶川地震可以看出在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城市破坏度最严重的是北川、平武、汶川等减灾防灾能力最薄弱的县域中心城市.因此,强化县域中心政府的城市安全意识,建立并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域中心城市减灾防灾建设力度不能不引起重视.当务之急是结合各县域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实情,因地制宜的调整和加强城市的减灾防灾能力.  相似文献   

7.
按照联合国新标准,65岁老人占总人口7%,该地区即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1999年中国进入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02亿,本世纪中叶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将由目前的14.9%上升到34.8%。人口老龄化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社区防灾减灾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征用朴偿是防灾减灾经济动员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经济实力转变为防灾减灾实力的关键性环节.防灾减灾动员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需要政府的干预,经济补偿是解决市场失效的重要手段.完善我国现有防灾减灾动员征用补偿制度、建立系统的制度体系、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法制建设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征用补偿是防灾减灾经济动员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经济实力转交为防灾减灾实力的关键性环节。防灾减灾动员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需要政府的干预,经济补偿是解决市场失效的重要手段。完善我国现有防灾减灾动员征用补偿制度,建立系统的制度体系、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法制建设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与气象相关的灾难越来越多。不少国家已经或开始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下的防灾减灾战略。有专家认为,加拿大的应急反应和灾后恢复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本文试图从立法、防灾减灾国家战略、应急准备计划、政府职能、应急管理、国家灾害管理系统、气候变化及防灾减灾研究、基础设施应对气候变化下的标准与规范、灾害风险与薄弱环节评估、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气象预警、应急管理教育与培训、全国性防灾减灾网络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分析加拿大应对气候变化下的防灾减灾战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在界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内涵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主体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防灾减灾约束条件下区域经济内部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03年的印度洋海啸;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2005年10月8日南亚7.8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地震,数万生命在瞬间消失,中华大地沉浸在悲恸之中;2010年海地和智利的大地震、冰岛火山的喷发……频发的重大自然灾害唤起了民众强烈的“防灾减灾”意识。但是我们知道任何知识的补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它是一个长远的工程,整个社会要脚踏实地的补上“防灾减灾”教育这一课!——特别是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应强化防灾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13.
14.
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征用补偿是国民经济动员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征用朴偿工作是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应合理确定征用补偿的范围和程度.在保护私人财产权的基础上,建立激励机制.落实征用补偿经费,采取灵活的征用补偿办法;加紧制定征用补偿的法律法规,完善征用补偿程序;建立防灾减灾动员准备基金制度,加大重点动员地区的征用补偿经费投入;明确征用补偿职能部门和征用补偿需求部门的职责.  相似文献   

15.
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征用补偿是国民经济动员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征用补偿工作是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应合理确定征用补偿的范围和程度。在保护私人财产权的基础上,建立激励机制。落实征用补偿经费,采取灵活的征用补偿办法;加紧制定征用补偿的法律法规,完善征用补偿程序;建立防灾减灾动员准备基金制度,加大重点动员地区的征用补偿经费投入;明确征用补偿职能部门和征用补偿需求部门的职责。  相似文献   

16.
17.
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防灾减灾投入机制不仅会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中国防灾减灾投入不足的局面,同时会促进社会各个层面积极探索新机制和新模式,寻找不断完善符合中国防灾减灾特点和规律的支持策略,实现防灾减灾投入水平和使用效率的大幅提高。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调整投入重点,由注重减灾、救灾向注重灾害发生前的预警系统、灾害发生中的救援系统、灾害发生后重建系统的整体布局、合理配置转变,将是中国防灾减灾未来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生态减灾是防止和减少自然灾害的一种新型方式,是从过去被动式保护到主动式防护转变的一种体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法律为生态减灾提供了一系列制度保障,但是,这些生态减灾制度存在一系列问题。文章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后,提出应遵循"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和"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原则",在此基础上完善生态减灾制度。  相似文献   

19.
金逸群 《时代经贸》2012,(14):94-95
区域防灾减灾管理是政府及公共机构对地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国外大城市防灾减灾管理模式的简要比较和研究,分析目前成都市防灾减灾管理模式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目前成都市灾害管理模式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由于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加快、危害范围不断扩大、灾害程度不断加重、因灾损失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