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探求福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年初发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不仅确立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而且明确了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改革措施,为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福建应抓住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2.
探求福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华荣 《开放潮》2006,(1):11-13
党的十六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年初发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不仅确立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而且明确了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改革措施,为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福建应抓住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3.
袁利勇 《老区建设》2008,(24):12-13
2004年1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发展福建经济的新战略。本文以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在不同发展阶段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为主线,阐述了与福建乃至全国的改革开发历程相联系的福建省发展战略的演进过程。通过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历史考察,可以从发展角度了解福建改革开发的发展历程,对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是在福建省原有发展战略,尤其是在海峡西岸繁荣带战略基础上提出的,它既是原有战略的继续,又是原有战略的升华。一年多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和宏伟蓝图,已在全省上下形成广泛的共识,成为凝聚全省人民,集聚发展要素,形成全方位合力的重大举措。纵观其成果,尤以闽台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新突破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5.
《开放潮》2006,(Z1)
加快文化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也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支撑体系的需要。发展改革部门要从自身职能要求出发,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大文化发展观,增强文化产业意识,深化改革,加强服务,促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建设文化强省目标的提出,意义重大。它凸现了文化建设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战略地位,对振奋福建省人民的精神,提高福建省人民的素质,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但从现实看。福建省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容乐观,在文化各个产业领域内,能占有突出位置并有号召力的不多。要实现目标,任重道远, 要下真功夫,做到“六动真”。  相似文献   

7.
《开放潮》2006,(1):23-23
加快文化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也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支撑体系的需要。发展改革部门要从自身职能要求出发,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大文化发展观,增强文化产业意识,深化改革,加强服务,促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俞金树 《开放潮》2006,(1):10-10
建设文化强省目标的提出,意义重大。它凸现了文化建设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战略地位,对振奋福建省人民的精神,提高福建省人民的素质,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但从现实看,福建省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容乐观,在文化各个产业领域内,能占有突出位置并有号召力的不多。要实现目标,任重道远,要下真功夫,做到“六动真”。  相似文献   

9.
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对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文化强省"战略,构建和谐海西,促进祖国统一,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现实意义。文章结合海西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针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的不足,对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进行探求,以进一步完善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发展是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泉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龙头和中心城市之一,承担着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两份重要文件的出台为背景,从区域协调、产业升级、消费生产衔接,以及市场机制和政府耦合关系等多维协调性角度提出了建设和发展泉州循环经济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1.
《天津经济》2009,(5):75-76
5月14日,国务院公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意见将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定位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2.
推进闽台经济合作增强“海西”建设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益华 《开放潮》2005,(2):82-83
2004年初,卢展工书记即在省“两会”上正式提出“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发展新目标。福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东临台湾海峡,具有独特的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福建要建设对外开放、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强闽台两岸经济合作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开发区要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增长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进福 《开放潮》2004,(9):53-54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提出,给开发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在参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当前龙海市角美工业综合开发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的经济区,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启动和推进,无疑将加速福建的繁荣与发展,推进福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协作,并产生和发挥重大的经济社会效应.然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尤其是作为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面临众多的困难和挑战.加快对海西经济区的建设,必须加强海西现代化经济区基础设施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2004年初,卢展工书记即在省"两会"上正式提出"努 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的战略发展新目标。福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 间,东临台湾海峡,具有独特的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从区 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福建要建设对外开放、全面繁荣的 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强闽台两岸经济合作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格局中,闽西南旅游协作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发挥领跑作用。唯有清晰产业定位、加大开发力度、塑造文化品牌,才能在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大闽南文化圈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域域产权交易市场是推进福建省区域资本市场建设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产权交易市场基础理论,结合我国及福建省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探讨了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域域产权交易市场的必要性与需求,从战略角度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域域产权交易市场的构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加快福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开局良好,成绩彰显。但在贯彻实施省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和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中,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深化和突破。福建省经济学会与本刊联手编辑《深层次考量“海西”建设》,组织发表全省经济学界一批专家、学者关于“海西”建设有关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引起人们对开创“海西”建设新局面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陈明森  林红 《开放潮》2005,(8):7-10
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加快福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开局良好,成绩彰显。但在贯彻实施省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和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中,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深化和突破。福建省经济学会与本刊联手编辑《深层次考量“海西”建设》,组织发表全省经济学界一批专家、学者关于“海西”建设有关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引起人们对开创“海西”建设新局面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发展规划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在综合分析全国区域布局,以及环海峡经济区,特别是东部两大经济圈的影响和海峡西岸经济区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揭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