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立基于企业价值的信用评级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基于企业价值的信用评级体系,是对企业未来的还款能力,即企业价值进行评估。企业价值的高低及变化趋势将揭示该企业是否值得给予信贷支持。银行可以运用基于企业价值的信用评级方法来确定信贷支持的客户群。  相似文献   

2.
《华南金融电脑》2005,13(9):41-41
中国工商银行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工行目前建成了一整套适应小企业风险特点的信用风险评级体系,以确保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理性开拓小企业信贷市场,把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措施落到实处。至此,工行形成了以担保能力评价为中心,突出企业信用状况和所处经济环境评价的体系。既充分考虑小企业的成长性特点,又注重其经营和财务风险评价,使信用等级能够合理地反映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和偿债能力。  相似文献   

3.
主权信用评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权信用评级在金融危机中发挥预警作用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各国政府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主权债券的增多,主权信用评级从商业领域步入政治经济领域,不得不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评级公司在对主权风险进行评级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道德风险、评级失误等,对主权评级过程、模型进行研究、修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标普公司主权评级模型进行了介绍,对主权评级模型提出建议,并对美国主权信用登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凸显出现行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该文指出,现行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根本缺陷在于高度垄断,为此应通过加强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推动现有评级行业的改革,并推动国际信用评级行业新秩序的建立。中国应从宏观政策层面出台措施,扶持和推动本国自主信用评级体系的做大做强,并参与到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重建中。  相似文献   

5.
我国银行技术风险评级体系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张成虎  孙景  陈靓 《金融论坛》2006,11(2):16-22
金融信息化的“双刃剑”效应,使其在给银行带来各种竞争优势和利益的同时,也给银行业带来了各种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风险——银行技术风险。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当局,已经针对银行技术风险的特点和危害,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技术风险识别、评估、管理、控制和监管体系。本文在借鉴了国外银行技术风险管理的经验、方法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银行技术风险评级的特点,设计了我国银行技术风险评级体系,包括评级模型、指标设计、指标权重设计和评级方法等,并指出在实施该评级体系时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次金融危机暴露了现有国际评级体系的诸多缺点,为此,各国纷纷减少对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依赖,考虑逐步建立自己的评级体系。其中,法国中央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以其悠久历史、26万家国内非金融企业的覆盖面、评级结果的客观有效而广受关注。文章考察了该评级体系的发展经验,比较了其与国际评级体系的差异,并介绍了其独特的基于专家评估的分析方法,以期为我国评级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的保险企业正处在市场培育的初级阶段,存在营销误导和理赔服务不及时等现象。创建保险企业信用体系应从如下方面入手:发展信用中介服务市场、确定对保险企业信用评级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刘星  杨羚璇 《金融研究》2022,500(2):98-116
本文以2007-2018年拥有主体信用评级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企业财务错报在未来被重述这一场景,检验主体信用评级变动能否反映企业真实财务信息。研究发现,评级机构在发债企业财务错报年显著下调了主体信用评级,而在重述公告发布年没有上述现象,这表明主体信用评级下调反映了企业的真实财务信息。在控制内生性影响后,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发债企业当期财务错报涉及盈余时,主体信用评级被下调的幅度更大,说明评级机构更加关注与盈余相关的财务信息。机制分析表明,评级机构维护自身声誉是主体信用评级变动能够反映企业真实财务信息的主要机制。此外,主体信用评级被下调还导致了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负面反应。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主体信用评级变动反映企业真实财务信息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支持,揭示了主体信用评级的信息含量,也对理解中国情境下评级机构调整主体信用评级的行为动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评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吉光 《新金融》2004,(5):13-16
纵观国外金融监管发展历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运用银行风险评级体系对本国银行业进行评级分类,进而实施差别化、针对性监  相似文献   

10.
金融信息化的“双刃剑”效应,使其在给银行带来各种竞争优势和利益的同时,也给银行业带来了各种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风险——银行技术风险。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当局,已经针对银行技术风险的特点和危害,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技术风险识别、评估、管理、控制和监管体系。本文在借鉴了国外银行技术风险管理的经验、方法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银行技术风险评级的特点,设计了我国银行技术风险评级体系,包括评级模型、指标设计、指标权重设计和评级方法等,并指出在实施该评级体系时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信用评级市场结构与金融市场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密切关联,且具有路径依赖和规模效应。当前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导致三大评级机构对市场的影响力过大,降低了它们进行信息披露和模型创新的内在动力,同时与被评级方之间的利益关联也增加了它们评级失准的可能。针对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本文提出应着眼于专业化水平高、规模较大的信用评级机构,借此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话语权;同时,监管机构应严格控制信用评级机构介入金融创新业务,降低其与被评级机构之间的利益关联,并要求它们向监管当局提供评级过程中必要的数据和所使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1996—2011年间45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数据和惠誉的主权信用评级数据,运用一般面板线性回归和有序概率模型研究了我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是否被低估的问题。结果发现,国际评级机构并没有刻意低估我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其对我国主权信用评级的测算方法并不明显有别于其他国家。但是,由于评级体系的倾向性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不透明等原因,导致我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客观上存在被低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在成熟的债券市场中,信用评级是有效的风险揭示工具,在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债券信用评级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社会对我国债券信用评级究竟能否有效揭示债券风险争议较大。本课题运用OrderProbit模型,定量分析了我国债券信用评级信息可以被公开信息解释的程度,检验我国债券市场中信用评级对债券风险揭示的有效性,并从法律制度、监管机制、外部环境和信用评级机构自身四个角度对债券信用评级的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杨玲  罗森 《会计师》2019,(17):3-4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有利于破解融资难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存在的问题,针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特点,构建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以期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中国的主体信用评级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使得社会信用体系尚处于不完善阶段,信用评级行业也在扭曲的状态下蹒跚前行。鉴于此,需要通过推动主体信用评级,夯实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确立信用评级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推动中国经济和金融的进一步国际化、全球化,加速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国际化进程,缓减国内外金融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缓减金融产品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中国经济、金融国际化的安全程度。  相似文献   

16.
信用评级制度旨在通过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而改善市场效率,但在发行人付费模式和评级选购机制下,信用评级机构的公信力有待检验。由此,本文基于中国债券数据研究了信用评级对企业发债成本的影响。与既有文献一样,OLS分析表明良好的信用评级显著降低了债务融资成本,但考虑到内生性问题,此结果的可信性值得怀疑。基于理论分析和计量判据,我们以各地区评级机构的竞争程度作为债券评级的工具变量重新进行了回归,发现信用评级对发债成本的经济效应明显降低,且该效应在统计上也不再显著。这表明,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并没有获得市场认可的公信力,而评级膨胀也不会真正降低企业的发债成本。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主权信用评级变动和主权债务危机为主线,讨论了主权信用评级和国家风险的关系。从逻辑关系看,我们希望评级能够对危机发展有所预示作用,而不是推波助澜。从实证研究来看,美国、德国和法国等核心国家的评级调整并没有实质影响到其国家风险,而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等风险国家的调级则显著影响到其国家风险。最后,文章给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石洋 《国际融资》2008,(4):16-18
随着中国“走出去”的进程加快,面临的竞争越来激烈,也面临着前所末有的信用风险,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降低风险,是中国企业面临的课题。且看中国信保如何为企业提供信用风险保障,帮助企业顺利进军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中国银监会推出了《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以下简称《评级体系》),为进一步加强银行业的监管提供了新的手段。作为银行监管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评级体系》以防范风险为目的,通过对股份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