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房价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引发了国务院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也引发了学者对高房价原因的讨论和争议,其中房价与地价的关系就是热点之一。本文在对国内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总结、评析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2009-2013年的房价与地价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稳定房地产价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地价与房价的关系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房价构成公式所蕴涵的房价与地价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房地产开发周期的分析,区分了预期房价、交易房价、交易地价和土地成本,并结合我国实际,讨论了房价与地价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交易房价通过影响预期房价决定交易地价,土地一经转入开发,地价连同其他费用一起构成成本,在不同市场化程度下对交易房价施加相应的影响。基于此分析,本文提出了以继续深化房地产市场改革为中心内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地价和房价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待地价和房价的关系,并认为房价和地价的形成具有不同的机理,房价形成于土地的机会成本,地价形成于房屋的预测价。实际房价涨幅超过了调整后的房价涨幅,不仅是由于土地制度的异化,而且是开发商的垄断定价能力所致,这反映出我国深层次的房地产制度缺失问题。  相似文献   

4.
房价与经济、利率、地价等关系复杂,本文基于国际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房价与经济、利率进行关系研究,并通过GMM估计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球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受到上期房价的影响显著,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较小,当年的银行贷款利率资金对当年的房地产市场供给不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金融冲击需求拉动:房价与地价因果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价与地价的关系始终是困扰我国理论界和决策层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供求关系及地租理论的讨论,本文指出地价只能是房价的结果而非原因.通过基于VAR框架的Granger因果分析和脉冲响应分析再一次表明了这一点,而过于宽松的金融环境则是造成近年来房价过快上涨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应继续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做好规范土地管理等深层次市场化改革,从根本上确保我国房地产市场取得长远、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2002年第一季度至2008年第一季度的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和土地交易价格指数为样本,通过协整检验和回归分析,从实证方面论证和分析了房价与地价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短期内地价对房价有一定影响,但房价对地价更有决定性作用;长期内二者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2002年第一季度至2008年第一季度的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和土地交易价格指数为样本,通过协整检验和回归分析,从实证方面论证和分析了房价与地价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短期内地价对房价有一定影响,但房价对地价更有决定性作用;长期内二者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房价与经济、利率、地价等关系复杂,本文基于国际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房价与经济、利率进行关系研究,并通过GMM估计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球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受到上期房价的影响显著,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较小,当年的银行贷款利率资金对当年的房地产市场供给不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房价与经济、利率、地价等关系复杂,本文基于国际9个国家(地区)的面板数据对房价与经济、利率进行关系研究,并通过GMM估计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球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受到上期房价的影响显著,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较小,当年的银行贷款利率资金对当年的房地产市场供给不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土地出让方式、地价与房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中国35个大中城市2003~2008年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数据,考察了土地出让方式对地价和房价的影响。描述性分析发现,地价房价比不高,均值为10.23%;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均值为62.49%,已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协议出让面积占比最高,其次是挂牌出让和行政划拨,最小是拍卖和招标,土地出让存在明显的"双轨制"。实证发现,房价主要是由供求决定的,而非地价和土地出让方式决定的。因此,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主要是调节房地产供求关系,而非一味地降低地价乃至否定土地的"招拍挂"制度。实证还发现,地价主要是由房价决定的,而非土地出让方式决定的。这表明,"招拍挂"制度并未导致地价的快速上涨,高房价是"地王"出现的主因。  相似文献   

11.
杜猛 《国际融资》2012,(2):21-22
从眼前来看,应该说房地产市场以及房地产地价、房价拐点是比较清晰的.也是比较明显的,现在无论是地价或是房价都是量价齐降,所以,拐点的因素以及拐点的价格因素,以及市场因素都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从2003年以来中国的房价一直处于快速上涨趋势中,而且根据房价一收入比等指标可以断定,部分地区的房价已经偏高,并且积聚了大量价格泡沫。推动地价、房价持续上升并最终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内在动力是地方政府得自批租商业用地的财政利益。为增加其土地收益,地方政府不仅有激励在土地供给侧极力抬升地价,还有动力在房产需求侧积极推涨房价。结果,房地产泡沫就在这一利益的驱动下生长起来了。根据我们的分析,促使地方政府极力提高地价的深层原因在于现存的商业用地批租制度,它和土地出让的"招拍挂"机制一起构成了诱发价格泡沫的微观基础。因此,降低房价、治理房地产泡沫也应从改革这一制度安排入手,从源头上割断地方政府基于土地财政利益而推动地价、房价上涨的利益链条。  相似文献   

13.
2009年以来,中国的房价快速飙升以及市场巨大的投机风潮,引起社会各界对房地产行业泡沫的高度关注和担忧。针对全国一、二线城市房价、地价不断上涨、投机性购房活跃情况,中央接连出台了许多房地产行业新政策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现象,各方对此反映强烈。为密切关注县域房地产供需关系,价格变化信息及房地产信贷投向问题,预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跟踪、判断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我们对郴州市的县域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  相似文献   

14.
郑竑 《福建金融》2013,(7):31-36
房地产调控总体上遏制了房价过快增长势头,避免出现全局性房地产泡沫破裂;但仍存在房价高于城镇居民承受能力、地价对房价助推作用较明显、相关调控工具缺乏有效性和区域差异显著的情况。调控效应影响因素主要有:住房政策的保障性功能严重缺失;地方财政压力和政策不合理诱发投机导致地价快速上涨;人口结构、家庭小型化等因素使购房需求严重缺乏弹性,税制不合理和供需两旺使税收调节助推房价上涨等。提高房地产调控政策效应,要做到强化保障性住房建设,改革土地出让制度,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和改进政策性金融。  相似文献   

15.
自房地产新政实施以来,一线城市房价涨涨跌跌,前途尚未明朗,而中小城市却悄然登场.受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作用及我国城市化提速影响,开发商加快了在中小城市的布局,一部分地区的房价、地价出现较快上涨.是机遇还是挑战,一时众说纷纭.本文将圈绕近期房地产新政展开讨论,重点分析新政对我国中小城市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和调控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房地产调控既要防止地价和房价快速上涨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又不能大起大落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股市融资、圈地,再融资、再圈地……房地产上市公司左手圈钱、右手圈地的"把戏"由来已久,然而,"地价股价对赌"、房价随地价攀升的怪状近期有望终结.中国证监会从股市筹融资角度进一步配合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整体调控,禁止房企IPO所募用于囤地,宣告了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高价买地--推高房价--再融资道路的终结.  相似文献   

18.
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和谐发展的政策环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一方面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鼓励普通商品房消费,防止房价大起大落.要使我国房地产业和谐发展,需探索房价与地价剥离的定价方式,强化房地产企业的自身建设,加强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产品创新,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19.
在非均衡市场下建立房地产寡头产量竞争动态博弈模型,并分别用理论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演化加以分析。研究表明,在区域市场非均衡条件下,房地产寡头可以通过重复博弈达成产量竞争均衡;在房地产开发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特定阶段和稳定的税赋政策下,市场供需的非均衡状态和地价房价比决定区域房地产寡头产量博弈的均衡解、均衡稳定性和均衡演化路径,从而决定房地产供给市场的类型。政府宜采取地价房价比控制、市场供需结构调节和税收调整同步的方式调控房地产市场,政策效果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0.
房地产市场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衰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非常大,而股票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为研究俩者之间的关系,本文构建了因果关系模型,运用Eviews软件对房价指数和沪深300指数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房价指数和沪深300指数之间存在相当的关联,占主导作用的是财富效应,即房地产市场的兴旺会带动股票市场的兴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