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章概述了约在公元前一世纪佛教传入西域,在长达1000多年里,成为维吾尔族社会的统治思想。介绍了佛教在维吾尔族的流派:佛图舌弥的小乘佛教哲学思想小乘佛教主张"缘起"说,认为构成一切事物的规律道理——法,是存在的,即"法有",这是一种唯心的虚无主义哲学。鸠摩罗什的大乘佛教哲学思想:鸠摩罗什一生学崇《般若》,特尊龙树,尤其...  相似文献   

2.
不丹──夹在中印之间的香格里拉西方香格里拉故事描写的就是喜玛拉雅大雪山上的世外桃源,生活在那儿的人们长生不老,但一走出雪山来到人间,就开始受生老病死的支配。印度作家一般把不丹比作“香格里拉”。不丹是17世纪和我国清朝差不多同时建国的,信仰大乘佛教,过...  相似文献   

3.
净土信仰与净土图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忠林 《理论观察》2013,(11):57-58
本文主要从造像与经变的角度论述了弥陀、弥勒两种净土信仰与它们图像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首先,净土图像的兴衰与净土信仰的兴衰有着直接的联系;其次,无论是净土信仰,还是净土图像,二者最终都从佛教天国走向人间;最后,净土图像和净土信仰一样,都具有本土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邓氏事 《魅力中国》2014,(22):69-71
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2650年余了,所以佛教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雙重文化互相摄入,它已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范畴。但佛教是来于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是中国人所不易明了的,受了中国习俗的影响,有些是不合佛教的本意的,所以佛教在中国,信佛法的与不相信佛法的人,对于佛教,每每有些误会,不明佛教本来的意义,发生错误的见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的信仰,批评佛教的人,也不会批评到佛教本身,信佛教或者怀疑评论佛教的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应该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认识佛教。  相似文献   

5.
黄家章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12):126-130,196
印光与太虚各自开创并引导了现代中国佛教的两种主流,他们彼此间曾有互动,太虚对印光的历史定位有极高的评价。他们弘扬佛法的人生志趣、佛学思想尤其是净土理念有同也有异,他们一致推崇佛教的净土信仰,相异之处在于印光发愿往生弥陀净土,太虚则是发愿往生弥勒净土,进而提出“人间佛教”、“人间净土”的现世理想目标。印光更具出世之心,重于承继传统;太虚则更具入世之情怀,其努力也有着更多的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6.
马玉飞 《东北之窗》2012,(22):122-125
佛教东来之初,便与中国的泰山文化发生联系。这缘于泰山信仰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诸多古印度僧人远涉关山在东岳泰山留驻。与此同时。也有泰山大德舍广命海。远诣西天,求学问道,在天竺传下其取经声名,从而使泰山在中印佛教交流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范丽丽 《魅力中国》2010,(29):256-256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东传,古印度的犍陀罗艺术逐渐在中国的西域传播开来。这一印度佛教文化与古希腊及地中海古典文化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人类各民族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在古西域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壁画中,仍然可以发现不少受到犍陀罗艺术影响的汉地佛教艺术遗迹。  相似文献   

8.
犍陀罗艺术首创的佛陀形象,希腊罗马艺术特色鲜明,包含印度、希腊罗马、伊朗及中亚三大系统题材,昭显出多种神灵信仰如希腊神、波斯神、印度神信仰及最主要的佛陀信仰.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其实质在于希腊罗马艺术与佛教信仰的结合,目的在于帮助佛教的推广,故而其起源的时间当为贵霜王朝时期,地点在当时的佛教中心——犍陀罗地区.  相似文献   

9.
刘乐 《魅力中国》2014,(23):111-111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经过魏晋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达到第一个高峰。其中统治时间最长的北魏(386-534年)王朝为中国的佛教文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很多梵文经典都是在那个时期翻译成汉文;同时石窟寺建造,佛教造像,壁画绘制等活动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艺术。但是佛教在北魏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历史上四次灭佛(史称“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之一,也是最残酷严苛的灭佛事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1~452年在位)灭佛,即对北朝的佛教活动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10.
佛教传入浙东,最早在东汉末年,由陆路传入而非海路;从宋至清地方志,绝大多数皆说五磊寺建于“唐文德中”,康熙《五磊寺志》所记建于三国不足为证;那罗延按梵语意为人类之祖的梵王,是神而非人。五磊寺既非印度僧人那罗延三国时所建,亦与海上丝路无关。  相似文献   

11.
泉畔有梵音     
郑连根 《走向世界》2009,(21):29-31
对古代中国而言,佛教是彻底的异域文化.佛教能传入中国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实属奇迹.须知,佛教诞生于印度,在印度与中国本土之间,隔着"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在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要穿越这条高耸的山脉实在是太困难了.可是,佛教竟然穿越了"世界屋脊",奇迹般地来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12.
佛教作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之一,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佛经翻译活动也随之展开,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由此开始。这些典籍不仅对印度佛教的中国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广作用,同时佛教典籍的翻译也对中国古代的语言、思想文化和文学创作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黄妹英 《魅力中国》2014,(20):273-277
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翻译成英文,旨在让西方人正确了解佛教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这部经典自唐朝玄奘法师从西域带回翻译成汉文并在中国世代流传以来,成为佛教弟子及善男信女日夜吟诵的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集合了《大般若经》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佛教思想,佛法核心。佛教的因果观。空性。菩提心,善念,修行,般若智慧一一体现在言简又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经》当中。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禅宗佛祖中,毛泽东很欣赏六祖慧能,称他是一位“使佛教中国化了”的人。毛泽东很推崇《六祖坛经》。还经常向别人宣传六祖的身世和学说,赞扬六祖对佛教的改革创新精神。毛泽东说:“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也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  相似文献   

15.
白沙糖一词五代时已出现,并非传统观点认为的始自宋代。五代时白沙糖作为湖南上供中原王朝的贡品,应是当地土产,但白沙糖在中国的生产还应更早,其技术可能是在唐代传入中国的印度煞割令制作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和煞割令相比,其品质应更为纯净,颜色应更白。  相似文献   

16.
《经律异相》和《法苑珠林》是六朝到唐初佛教类书的两部代表性作品,他们反映了六朝和唐初两个不同时期的佛教知识发展状况。《经律异相》与《法苑珠林》二书的分类差异展现了佛教知识从印度传入中国,并逐步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动态地展示了佛教在中国生根、发展的历史轨迹,客观上揭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发展过程中的整合历史、融合文化差异等特征,具有重要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白沙糖"一词五代时已出现,并非传统观点认为的始自宋代。五代时白沙糖作为湖南上供中原王朝的贡品,应是当地土产,但白沙糖在中国的生产还应更早,其技术可能是在唐代传入中国的印度煞割令制作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和煞割令相比,其品质应更为纯净,颜色应更白。  相似文献   

18.
王其英 《发展》2009,(5):153-155
(五)佛教兴盛 汉武帝经营西域之后,陆路交通十分畅通,商业贸易兴旺发达,使者往来非常频繁,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西域的安息。康居、龟兹、于阗等地,佛教已广泛流行,而这些国家与汉朝和后来的五凉、三秦政权关系又非同寻常。佛教从西汉时期经武威传人内地,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全盛。  相似文献   

19.
杨忠 《魅力中国》2014,(1):114-114
我国佛教音乐历经二千多年成为中华名族的宝贵遗产,其发展的问题得到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探讨我国佛教音乐的历程,对我国佛教音乐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我国佛教音乐的传入和发展出发,探讨了我国佛教音乐的发展,为更深入的认识我国佛教音乐的发展历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魏盛楠 《魅力中国》2010,(6):289-289
唐时代民族的大融合和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发展使得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唐代歌舞大曲是历史上中外各族音乐文化的融合。多元化与主体性,是中国古代歌舞伎乐的主要音乐形式,音乐成分合有大量的西域色彩,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各族音乐相互碰撞、渗透,并交融佛教、道教音乐的产物,形成了以器乐、歌唱、舞蹈为主体的舍有多段体结构的大型歌舞大曲的音乐格局,被当时的统治者所喜爱,并成为当时宫廷音乐的主流。它的代表作品《霓裳羽衣曲》,是当时歌舞音乐的一个巅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