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区分商标印制与一般意义上的印刷、制作 ,是正确判断非法印制商标案件的关键问题。首先看一看实施商标印制监管的目的。八十年代开始 ,我国商品生产与流通日趋繁荣 ,但商标侵权假冒案件也随之大量出现。与侵权假冒商品密不可分的侵害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包装及包装装潢印刷、制作 ,成为制作侵权假冒商品的首要环节。从源头打击和制止为生产加工侵权假冒商标的商品印刷、制作侵权假冒商标的商标标识及带有商标的标签、说明书、包装物等行为 ,成为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效、有力的行政管理措施。为切实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 ,规范商标印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新《商标法》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规定为侵权行为出发,通过分析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概念、性质、国外在禁止商标反向假冒之立法实践以及我国商标立法规定的缺失上,希望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完善我国关于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3.
商庆国  衣庆涛 《商业研究》2000,(12):162-164
在当今社会,商标作为企业的标志之一,已成为企业无形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商标权的保护也显得日益重要。商标反向假冒行为从商标权的角度应认定为一种商标侵权行为,其所侵害的是商标权人的独占使用权;即商标专用权的积极权能;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应将其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从消费者权益角度,则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  相似文献   

4.
朱伯玉 《商业研究》2001,(10):170-173
标反向假冒,是商标侵权行为的一种。只有通过分析商标的功能与价值,揭示商标内含的知识产权因素,才能使商标侵权性得以明晰。国外在禁止商标反向假冒之立法实践上,商标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两大法律模板的运用演变成三种模式。我国有关立法,缺失禁止商标反向假冒之明确规定,应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完善我国有关立法。  相似文献   

5.
商标的反向假冒行为不是一种商标侵权行为,但它不仅有害于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而且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名牌战略”危害尤深。  相似文献   

6.
杜跃东 《商场现代化》2005,(8X):195-196
新商标法确认反向假冒商标行为为侵权行为,弥补了原商标立法上的一个重要缺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市场的接轨,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胜照 《商场现代化》2008,(10):258-259
本文在分析了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含义和构成要件的基础上,对三种常见商标侵权行为进行了定性归类,并结合现行法分析了对该行为调整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8.
《工商行政管理》2000,(9):33-34
1983年实施的《商标法》 ,赋予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商标行政执法的重任。17年来的风雨历程已证明 ,工商机关的商标行政执法工作对保护商标专用权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仅以1999年为例 ,全国各级工商机关共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32298件 ,其中商标侵权假冒案件16938件 ,商标一般违法案件15360件 ,收缴和消除商标违法标识2 .06亿件(套) ,收缴直接用于商标侵权的模具、印版和其他作案工具4403件 ,罚款总额达1 .06亿元 ,责令侵权人赔偿被侵权人经济损失571 .7万元 ,移送…  相似文献   

9.
现存的商标法理论认为,只有经核准注册的商标才能取得商标权专用权,而未注册商标是不享有商标专用权的。如果仅因为商标未注册而阻却了未注册商标的商标权,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均无依据,也有悖于商标使用中公平诚实原则。本文认为商标权是未注册商标取得法律保护的依据,而商标权的取得是商标权人使用商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国际社会关注的商标恶意抢注、程序复杂繁琐、保护力度不大等问题,新《商标法》对此予以回应,在程序和实体上进行了修正,强调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加强商标专用权保护,进一步与国际商标制度接轨,客观上为外国商标保护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新商标法确认反向假冒商标行为为侵权行为,弥补了原商标立法上的一个重要缺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市场的接轨,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杜跃东 《商场现代化》2005,(24):195-196
新商标法确认反向假冒商标行为为侵权行为,弥补了原商标立法上的一个重要缺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市场的接轨,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商标制度与 TRIPs 的规定已经相当接近,但仍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商标保护的客体和注册条件、驰名商标的保护、反向假冒、优先权和权利限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正> 商标专用权是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假冒他人享有专用权的商标,显然是一种违法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假冒他人商标是指将他人商标或与之近似的,足以导致普通人误认的商标用于他人商标或关联的商品上,即所谓的“显性假冒”——擅自利用他人商标出售自己的商品。但是,也有情况与此相反:在他人商品之上,擅自贴上自己的商标。 1994年4月,北京同益公司获得了新加坡鳄鱼公司的销售代理权,在北京  相似文献   

15.
孟德花 《商业科技》2009,(2):282-283
在我国,关于商标反向假冒的问题的研究,开始于1994年我国出现的"枫叶"诉"鳄鱼"事件,由此引发的问题,在理论界、司法界曾引起较为激烈的讨论。2001年修改的商标法将此问题明文规定在第五十二条中,这在立法上结束了持续多年的商标反向假冒是否违法的争论.也给执法者处置相关案件提供了具体依据。但是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商标法》实施以来的司法实践又带来一些新问题。因此,深入地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01至今年9月,我们浙江省工商机关以推进商标专用权保护为己任,深入开展打击侵犯商标专用权违法活动,共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2.85万起,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工商系统首位。其中,移送涉嫌假冒商标犯罪案件330起,约占全国工商系统移送量的50%以上。2005年9月,公安部经侦局、国家工商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对青海互助青稞酒有限公司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互助”这个青海青稞酒的知名品牌和百年老字号,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而同期,五花八门的仿冒、假冒等侵权现象,使“互助”品牌遭遇滑铁卢,企业面临生死存亡。应企业的请求,自2005年起,我们青海省工商局举全省工商系统之力,以保护“互助”中国驰名商标为重点,开展了长达6年的商标专用权保卫战,成为青海工商商标执法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四种商标专用权获得途径--靠使用获得商标专用权制度、不注册使用与注册并行而两条途径均可获专用权制度、先注册后使用制度、不注册使用与注册使用并行仅注册才能产生专用权的制度进行分析,并就当前我国选择第四种制度原因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实施外贸商标战略,争创国际驰名商标.是我国外贸走向质量增长型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应建立企业争创驰名商标的机制,以驰名商标和经营驰名商标产品的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外贸企业集团,把商标等无形资产纳入资产经营责任制的约束范围,强化商标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证作用,切实维护商标专用权,使商标成为开拓和占据国内外市场的有力武器;应增强全社会的商标意识,健全和完善企业创驰名商标的支持和保证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服装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却也是商标侵权的重灾区,假冒、仿冒、窜货等行为对服装企业的品牌形象影响甚巨。各企业在维权上,投入颇大,收效甚微,始终难以找到经济适用的维权办法。本文归纳了服装企业商标侵权的主要形式、分析内部维权部门的组织架构以及采用不同救济方式维权的效果,以期为服装企业商标维权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