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昆山市委、市政府视外来务工人员为新昆山人,把保障外来工的合法权益看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努力营造外来工与本地人“共聚一地、共创繁荣、共保安宁、共树新风”,金融管理、教育、服务于一体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外来务工人员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昆山“两个率先”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2.
陈琤 《北方经济》2012,(4):99-100
外来务工人员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促进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由于受户籍制度的影响,其社会保障权益处于缺失状态。本文阐述了我国外来务工人员存在的异地就医的问题,以及在纳入城镇医疗保障体系时受到户籍制度的影响和来自政府、用人单位的阻碍,并简单分析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一些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周洪达 《中国经贸》2008,(24):10-10
在新的用工形势下,外来务工人员在企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劳务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单位、被派遣劳动者之间存在“有劳务没关系,有关系没劳务”的现象,实际工作中忽略了对他们的管理,造成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各项事故特别是安全频发。  相似文献   

4.
改革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给市场提供真实可靠的人才信息,构建人尽其才的市场化人才配置体制,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是摆在人事档案等部门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做好外来务工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幸福感问题日益引起各界关注,泉州外来务工人员的幸福感对本地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他们在幸福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泉州特殊的经济文化环境使得这一问题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特别是与当地文化的融合问题。为此,既要改善基本生存环境、营造开放友好的氛围,也要充分挖掘闽南文化资源中的丰富素材,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对本地文化的认同,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通过参与"《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用工行为的影响"以及"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这两个SRT课题小组的调查研究,对南京、苏州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了抽样调查与分析,反映外来务工者所面临的就业、权益保障以及子女教育问题等方面的困境,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农村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摆脱厂土地的束缚,尽管户口仍在农村,人已走进了城市。这些在城市各类所有制企业打工、经商以及从事其他服务业为生的人群,理论界称其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人们习惯上称他们为“农民工”。这一群体的规模在不断扩大,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约超过1.2亿人。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地方专门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8.
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水平显著高于甘肃省其他地方城市,因而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兰州市。由此随之而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渐凸现。本文以兰州市安宁区银滩路社区为例,通过对银滩路社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阐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学生主体自身的问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问题,分别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家庭和社区的角度分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而从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四个层面提出改善兰州市安宁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现状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江瀚 《华东经济管理》2013,(12):127-134
在我国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就业岗位的不断流动已成为普遍现象。文章基于广州市这个珠三角典型城市的抽样调查,通过构建probit量模型,探求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决策的影响因素,重,董分析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企业因素等对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偏好的具体影响。建议政府部门针对外来务工者的就业特征,制定促进就业的相应政策;而企业也应根据这种偏好,制定和完善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举措,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杭州外来务工人员幸福指数测量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静 《杭州研究》2007,(4):21-27
基于对杭州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的问卷调查,测量其幸福指数,并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在真实把握杭州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品质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党和政府进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进城务工现象成因、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作用、生存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本认识,文章提出在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和改善生存状况方面,建立健全法制是前提,加强和完善制度安排是核心,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是关键,加强政府监管和监察是根本,从而实现城镇与农村、农民与居民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2.
民工荒问题的制度性原因探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缩小.与此同时,农村耕地的减少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的省内转移和跨地区流动成为普遍现象.然而,户籍制度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却成为制约人力资源移转的"瓶颈",对宏观经济的良性、稳健发展产生极大负面影响.文章试图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户籍制度与人力资源流动的冲突与矛盾,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北京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监管的主要内容,提出由法律规范系统、行政监管系统、科技支撑系统和运行保障系统组成的垃圾管理体系框架,并结合当前北京城市垃圾管理的难点工作,描述了各系统的运行功能,进而说明建立垃圾管理体系框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郝丽 《科技和产业》2011,11(3):31-34
山西省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山西省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对山西省高新技术开发区知识型员工工作绩效影响因素的调查,结合山西实际,提出了创新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总体态势与战略取向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农民工向市民角色的转换,是顺应广大农民工意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重大转变。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已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基于对全国6个城市的实地考察和20多个城镇6232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发现,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强烈,但在方式上,不愿意以双放弃换取城镇户籍。就农民工市民化公共成本而言,按照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每个农民工市民化的政府支出公共成本约在8万元左右。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以扩大农民工转移就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完善农民工公共服务和安置农民工进城定居为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扎实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促进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家户籍制度的一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户籍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校户籍管理制度在2002年有了初步的改革,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未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暴露出了种种问题。从高校户籍管理的现状着手,详细分析高校户籍管理存在的弊端,并对完善高校户籍管理的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目前高校户籍管理提出一些建议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应永胜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6):53-57
三农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农民工的医疗保险权益问题,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纷纷出台适合自己情况的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或办法。但我国政府尚未对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定统一的政策。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政策,这些政策虽然不尽完善,但毕竞是对现行医疗保险制度的突破。本文通过对各地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进行综述和评析,望对今后构建适合农民工的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服务作用,对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科技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进行分析,从产学研合作的推动者、引导者、管理者和服务者4个角度明确科技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提出一种现阶段产学研合作中强化科技工作者四位一体角色定位的管理策略和方法.为地方科技工作者在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由于制度内的结构差异和制度间的衔接障碍,农民工养老保险在长三角区域内处于分割状态。这种分割状态客观上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制约了劳动力市场走向统一,影响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打破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地区分割,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在长三角区域内自由流转,关键在于增强制度之间的兼容性,创新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支付与积淀机制,改革个人权利与地方利益的捆绑关系,形成利益共享、成本均担的区域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关于城乡关系的制度变迁和农民身份的变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转移采取了一种扭曲的形式,即农民工形式,由农民变为农民工,这体现了制度变迁的进步,但农民工不能顺利转变为市民又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这说明已经进行的制度变迁很不彻底,当前制度变迁仍面临艰巨的困难。但中国的问题依然是农民问题,从长远的和宏观的视野分析,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实现城市农民工市民化,为此,我们不但不能被困难所阻扰,而且更要迎难而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从制度层面消除不利于农民工真正向现代化的市民转化的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