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春英 《活力》2014,(3):96-96
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日趋活跃的网络舆情对于我国舆论宣传和社会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已经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并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同时也考验着政府的行政能力。做好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已成为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在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和网络媒介越来越深度介入的现阶段,如何认识、把握并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2.
肖迪 《活力》2012,(10):248-249
现代社会中,随着公共话语平台的丰富,网络舆论场逐渐强大,舆情信息化趋势愈加明显,给公安舆论引导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受传统思维和工作定势的影响,公安机关往往只是被动应对各种涉警舆慵。信息引导主动意识的缺乏,使公安机关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难以占得先机,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公安机关的各级领导和民警必须充分认识网络环境下舆情引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快建立健全公安舆论引导机制,增强公安机关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有效性,彰显公安工作的社会职能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此课题的研究从公众舆论及传播途径着眼,结合河北省公安工作实际,比对大众传播舆情、网络传播舆情、人际沟通舆情的不同特点,并就警务危机公关中的舆论引导做了专门研究,提出了舆论引导的应对方法和策略,以期为河北省各级公安民警在警务工作中正确把握舆论引导与应对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4.
自媒体作为公共领域与个人空间的混合体,兼具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强大的传播效果,它释放了民众斑斓的个性,形成了平民以匿名表达自己见解的公众空间,对社会舆论的形成、传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自媒体舆情对大众媒体舆情的影响,讨论自媒体参与下的舆论形成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自媒体舆情监测及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5.
自媒体以其便携性、匿名性等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用户,为高校网络舆情演变为舆论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本文在综合考虑自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征及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基础上,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生成发酵规律和特点,研究舆情特征和动态演化规律,总结出舆情"四色"预警演化路径。依据对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借助统计学、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研究视域提出对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包括筛选机制、分级机制、预警机制和引导机制的研判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6.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良好的舆情管理对于检验检疫部门的外在形象至关重要, 网络媒介取代旧媒体发展为民意舆情的 "晴雨表",社会公众随时随地借助网络上传言论, 微博、 推特、 社交媒体上各种言论持续发酵演变为社会舆论. 事实上, 网络放大了公众舆论的影响. 检验检疫部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舆情引导不仅体现单位的舆情危机管理水平, 而且代表了检验检疫部门公信力. 舆情来自于社会公众舆论, 反映的是民意, 舆情管理的主体是人, 突发事件中舆情的走向取决于人, 人有精神、 心理、 情绪、 利益的需求, 舆情反映的是复杂的人性. 舆情危机处置中不同的处理结果,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处置结果圆满的各方满意; 反观处置结果不当的, 牵扯众多机关工作人员, 甚至被免职. 突发事件后的舆情引导教训发人深思. 如何有效地引导舆情, 正面应对突发事件, 舆情危机管理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章伯堂 《秘书》2014,(3):3-5
三 引导新媒体舆论的思路和方法 (一)练好内功,不断增强引导新媒体舆论的能力 1.强化舆情搜集,提高对事件发展趋势的预判能力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如何科学研判和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把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减轻网络舆情对行政执法环境的负面冲击.是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新挑战。本文从信息公开、机制完善、互动沟通、队伍建设四个维度出发,对工商部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的可行举措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的普及发展,以及微博、微信等实时传播工具的广泛应用,给工商部门舆情应对工作带来了新的冲击和考验。笔者从工商部门网络舆情分类入手,分析当前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并就如何有效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提出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瞬息万变的“泛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信息资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其信息传播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工商机关网络舆情也被纳入了“泛媒体”评判的话语轨道,有些甚至演变成公共危机事件。综观近年来网络舆论的焦点,其中不乏工商机关热点事件,直接影响工商部门形象和公信力。如何重视和科学认识媒体手中的话语权,妥善处置、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发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如何借助电子政务建设,促进网络问政的实施,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是现阶段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应从五方面入手:一是认识网络舆情的反映监督功能,擦亮公共决策的"电子眼";二是重视网络民意表达的民主价值,搭载民主政治建设的"加速器";三是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树立网络舆情"风向标";四是强化网站的监管职责,筑牢网络舆论"防火墙";五是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构建网络环境"净化器"。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矛盾也日趋凸显,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在各个领域发生,呈现出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对抗程度提升等不良趋势。在传统新闻媒体新闻宣传帮助政府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同时,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为政府部门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以六安"527教师集访事件"为例,从网络的舆论引导、交互性以及发酵期等方面分析了"527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发展特点,从网民的非理性表达角度解释了网络舆情对于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分析政府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的以"堵"为先、被动式回应以及部门割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舆论的生成地、传播的集散地和观点交锋讨论的主要阵地。网络舆情资源丰富多彩,但信息的不对称性、传播的失真性等原因导致网络舆情错综复杂,极易混淆视听,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为此要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思政引导,不断增进大学生对国家主流价值观的深刻认同,坚定思想信念,又能有效压缩谣言传播的空间,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提高网络综合素养,要善于运用网络舆情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推动高校合力深化网络舆情科学引导,实现自觉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向的舆情有助于高校形象的提升与口碑的塑造;负面的舆情会对高校的招生工作产生阻碍作用,让高校处于舆论的漩涡中。在高校招生宣传中,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路径充分展示高校的各项办学优势,提升高校在家长和考生中的知名度与认同度,最终使高校舆情成为推动招生工作的有利因素。如何引导舆情正向发展,如何设置准确的舆情议程,是论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互联网对于公共事务和政策的影响日益深入,工商部门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职能部门,正面临越来越多的网络舆情压力。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系统分析工商网络舆情的种类、特点、应对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建立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工商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于小璇 《企业文明》2023,(10):93-94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创新实践,舆论形势积极向好,正面关注度不断攀升。踏上新征程,国有企业更要进一步提高舆情管理能力,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准确引导舆论导向,优化企业形象和品牌声誉,提升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和好感度。本文聚焦舆情处置工作中建立舆情监测体系、建立舆情评估机制、建立舆情应急预案、建立舆情处理机制、改进舆情处置机制五个关键措施,为国有企业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全局谋划,建立舆情监测体系舆情监测可以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公众对企业的态度和认知,同时获取公众对企业品牌、产品、服务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企业及时调整战略和方向,提升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和好感度。  相似文献   

17.
体育突发事件作为社会热点事件,是全民甚至是全世界围观的公共话题,极容易形成网络舆情.文章运用文本情感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孙杨事件"为例,在分析和讨论微博体育和人民日报有关"孙杨事件"的微博文本词频、时间序列和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探究体育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引导特征.研究认为:体育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情感演化特...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于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期,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突发性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带来了挑战。青年是思维活跃、受网络舆论的影响较大的群体,作为公共管理部门加强对青年网络舆情应对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斯蒂文·芬克的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和汉斯·塞里耶的心理应激理论建立起突发性公共事件生命周期与青年心理变化模型,并通过该模型探索相应的应对模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微博作为新兴的媒介形式,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舆情源头,舆论的重心迅速向微博转移,其信息传播的平民化、交互性和去中心化给当前新媒体面临的舆论引导环境提出了挑战.本文在分析微博传播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利用微博引导舆论的困境及局限,探析其引导策略,助力微博构建良好的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指出,要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公开透明回应群众关切,增强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网络问政是走好新时代网络群众路线和“强化显政”的需要。网络问政具有真实多元的大数据和多元渠道的优势,但也面临诸多困境。因此,要提高政府管网用网的理政能力,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提高决策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