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科技手段,实现行车作业多方位控制管理是天津车务段管理创新成果。通过先进技术设备,实现揭示信息自动揭示和监控,防溜撤溜作业人机互控,行车作业管理主动防御,改变现有行车管理和作业模式,体现了创新性和预防性,取得了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2.
铁路行车技术作业时间标准是铁路运营组织的重要标准,直接影响铁路行车组织效率和行车安全。随着铁路设备更新改造和运营组织优化,部分既有行车技术作业时间标准亟需重新查定,研制开发铁路行车技术作业时间标准仿真验证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并降低查定成本。基于我国铁路行车技术设备和作业流程,对铁路行车技术作业时间标准仿真验证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和系统总体设计,并提出自动牵引计算、列车群并行仿真计算、仿真流程等系统关键技术。最后,运用铁路行车技术作业时间标准仿真验证系统进行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3.
程钢 《铁道运输与经济》2011,33(12):37-39,43
为做好轨道交通运营调度指挥和行车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研制了分散自律调度集中和微机联锁系统的模拟仿真系统。根据基本操作和主要功能要求确定系统结构设计,通过对信号、进路和列车运行的全面仿真,确定系统的控制模式转换功能、按图自动行车监控功能、列车运行调整功能、故障设置及处理功能。以武广高速铁路为实例,进行了仿真系统设计,并分析说明系统的经济适用性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阐述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3.0)车站子系统技术条件的基础上,从系统故障分析功能、接发车作业辅助功能等方面分析其非正常行车作业下的辅助功能;从施工与维修登记管理、过程控制管理、列车放行控制管理、特殊条件的管理等方面分析其施工状态下的管理功能;从股道条件、进路条件、交会条件等方面分析其进路错办情况下的报警功能。最后从设置TDCS3.0系统终端、自动生成基础数据、实现阶段计划编制智能化等方面,提出TDCS3.0车站子系统列车接发作业流程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5.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应急处理特点和原则,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应急处理辅助系统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应急处理作业标准化,保证作业环节完整和信息畅通,实行作业标准引导.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行车调度人员提供合理的应急处理方案,实现正确的应急处理引导,提供应急处理分析及评价,从而确保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安全有序可控,缩短应急处理作业时间和按作业标准进行应急处理.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高速铁路动车组在动车段内检修作业管理的完整闭环流程,在分析动车组检修正点率作业现状的基础上,构建高速铁路动车组检修正点率统计分析系统的总体架构,并从统计分析层、用户界面层、数据访问层3层架构的角度说明系统的统计分析、ETL操作等主要功能。利用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的检修计划数据和行车调度系统的动车组位置追踪数据作为输入,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反馈动车组检修作业实际效果,进而指导动车组检修计划编制工作,完善检修管理的闭环流程。同时,揭示出检修作业与调度作业之间的关联性,为列车、调车作业计划的精细化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高速铁路的行车特点论述其存在的安全问题。从人、列车、轨道及行车环境之间的耦合效应分析高速铁路行车安全系统要素,将机车乘务员的作业能力与作业要求两种因素作用下造成的行车事故隐患分为8种类型。并初步构建我国高速铁路的行车事故预防体系、行车安全保障体系和行车事故救援体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铁路行车安全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的构建,提出了系统的设计思想及系统体系的结构。并对系统主要实现的行车安全信息管理;行车安全评价、安全隐患诊断与预警;行车事故原因分析;自然灾害事故抢修辅助决策等四大功能进行细分。最后得出系统构建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为辅助解决铁路运营中不同层次的规划和设计问题,进一步提高高速铁路运营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必要构建高速铁路行车仿真系统。在阐述国内外铁路行车仿真系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定高速铁路行车仿真系统的整体框架,并采用时间驱动机制描述行车仿真的工作流程,重点分析铁路行车仿真系统中复杂度最高的调度系统与列车运行控制2个核心模块,最后通过计算京沪高速铁路曲阜东—滕州东区段列车最小追踪间隔时间,对仿真系统进行功能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能为铁路相关单位提供试验设计、线路规划、运营模拟、调度优化等方面的技术和平台支撑。  相似文献   

10.
编组站是铁路枢纽的核心,其行车作业人员岗位的合理配置是保证编组站运输有序、高效运转的重要因素。为推动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后行车作业岗位配置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在分析应用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后车站到达、解体、编组和出发作业流程的基础上,考虑到编组站站型、列车作业类型、到发均衡性等因素,提出编组站行车作业人员岗位配置优化方案及岗位配置模型,并利用新丰镇、武汉北、兰州北和柳州南站数据进行验算,证明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计算编组站所需配置的值班员数量,为今后应用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编组站行车作业人员岗位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铁路警冲标对于确保列车行车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强化铁路警冲标的警示功能,提高行车安全性,需要设计新型铁路智能电子警冲标。在明确铁路智能电子警冲标结构和各模块功能的基础上,对它的外形尺寸、安装位置、传感器安装方式进行设计,提出铁路智能电子警冲标的列车占用监测算法和工作模式及流程。应用案例表明,铁路智能电子警冲标可以有效警示越标停车,为保障铁路行车安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分析武昌站信息系统使用情况及开发武昌站行车技术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提出系统的功能需求,包括车站阶段计划、现车管理、机车和车底出入库运行日志、调车作业、技术作业图表、车站旅客列车进路图、车站技术作业看板及系统维护,并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信息展现?3?个方面论述系统的工作原理。最后给出由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应用层组成的系统结构设计方案。系统在武昌站的应用说明系统设计合理,能够有效提高车站行车和技术作业计划的兑现率。  相似文献   

13.
根据客运站的行车组织内容和组织结构,在微机报点系统的基础上,结合TMIS、DMIS应用现状,提出客运站行车组织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着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有效减轻了行车人员的工作强度,加强了客运站的行车组织管理,提高了车站的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4.
通过优化平面无线调度子系统,构建机车作业计划传递子系统,搭建机车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电子列调系统的构建方案,阐述电子列调系统的无线作业计划管理、平面无线调车管理、语音采集记录、机车车辆运行状态监控与防护、调度中心数据信息显示和查询分析功能,为冶金企业的列车调度行车组织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与既有线路网的交叉逐渐增多,高速铁路与既有线调度指挥系统间的联系变得愈发紧密。为探寻高速铁路与既有线调度指挥系统间的差异,在阐述国内外学者对高速铁路和既有线调度指挥系统的差异性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系统构成、组织构架、作业内容、行车指挥、列车运行调整等方面比较分析了二者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论证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系统与既有线调度指挥系统在调度指挥结构功能设置、软硬件设备配置及调度信息传递与交互上都具备显著的差异性,为进一步研究高速铁路与既有线调度指挥系统的协同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为更好地推进电子证照在公路养护领域的应用,完善公路养护作业单位资质网上监管和服务平台及信用管理平台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通过充分研究有关电子证照和公路养护作业资质管理与公路养护信用管理相关制度、标准、规范,结合天津公路养护领域的实际情况,研究基于电子证照的公路养护作业资质及信用管理的应用方案,深入分析电子证照调用模块、公路养护作业资质管理模块与公路养护信用管理模块的功能,并设计应用方案实施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高速铁路里程的快速增长,调度集中区段不断增加,车站控制下的行车安全风险相对较大。为确保高速铁路列车在高密度、高速度条件下的行车安全,通过对高速铁路车站控制行车设备、人员、管理、作业等方面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分层次阐述形成行车安全风险的原因,结合高速铁路车务作业和管理特点,提出高速铁路车站控制行车安全风险对策,即: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优化完善设备功能,加强安全风险研判,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定期开展联合演练,严格落实作业制度,加强人员队伍建设等对策,以有效控制安全风险,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确保高速铁路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铁路作业标准体系建设中存在岗位工种覆盖不全、相关部门协调不够、部分标准要求偏低、编制质量参差不齐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铁路作业标准体系建设的建议:处理好主要行车工种作业标准与其他工种作业标准的关系,处理好高速铁路作业标准与普速铁路作业标准的关系,处理好本系统作业标准与其他系统作业标准的关系,处理好本单位作业标准与上级相关法规的关系,处理好作业标准编制与评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铁路技术站作业量的自动统计,改变人工统计方法,进行了技术站作业量自动统计系统研究。在确定系统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论述了系统工作流程。技术站作业量自动统计分为空白作业量表生成、本站作业统计、有调及无调中转作业统计3个部分。根据贵阳南站2020年的货运需求预测进行了实例应用。  相似文献   

20.
鉴于铁路客车简明运行图编制与排版的特殊要求,根据系统设计目标和设计方法,研制出具有客车简明运行图自动生成、编辑、合成与输出功能的CAD软件系统。在对系统各模块的主要功能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系统设计中的主要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