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肖斯塔克维奇把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与俄罗斯音乐传统相结合,在钢琴音乐创作中表现出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和浓郁的抒情气息,内涵深刻,具有深层次的审美价值.从美学角度看,肖斯塔克维奇的钢琴音乐体现了东方美学的"意境美"与西方美学"悲剧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音乐美学是从美学视角与高度来研究音乐艺术的一门新学科,也是音乐学与美学的交叉学科.本文从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必要路径三大理论层面,对音乐美学研究这一重要命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讨.力求对于当下我国音乐美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我国音乐美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献,该文采用清谈辩难的形式,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之间的八次辩难,主要对音乐的本质、声音与情感的关系以及音乐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思考,比较深刻地阐明了音乐艺术的特殊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4.
李云洁 《老区建设》2007,(12):11-12
运用音乐美学和音乐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红歌”放在音乐与人和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中,以独特的视角对其美育功能、美学特质和时代意义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之夏"系列音乐活动作为哈尔滨城市的名片之一,半个世纪之间"哈尔滨之夏"完成了从地方性的音乐活动向国家级规模的转变,现正朝着国际化的方向迈进.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哈尔滨百年来的历史以及当地人民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是分不开的.本文从回顾"哈尔滨之夏"系列音乐活动的由来和演进历程入手,分析其发展中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讨论在新常态下"哈尔滨之夏"系列音乐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整体"照面"柏拉图的文本群,其"作品"道说出"作者"这样的一种音乐美学思想构架:作为音乐学之"基"的音乐本体论:美的理念论;作为音乐学之"体"的音乐本质论:音律和谐论;作为音乐学之"用"的音乐价值论:音乐育人论。  相似文献   

7.
音乐教学是美育的组成部分,中学音乐教学既要遵循美学原理,又要关注学生主体的发展特点和审美心理变化,基本策略是:针对七年级学生,培养音乐素养是培养审美的根本途径;针对八年级学生,注重音乐作品内容分析,为"鉴赏美"做好铺垫;针对九年级学生,用音乐本身的"美"感化学生.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极其广泛.在文学、绘画、书法、音乐、工程等学科中都有应用.本文主要从美术理论的角度对"势"的含义进行了总结,归纳出"势"在我国古代美术理论文献中常见的七种含义:"情势"、"体势"、"容势"、"法势"、"趋势"、"动势"、"理势".并对这七种含义的层次关系进行了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9.
胡雪丽 《魅力中国》2014,(18):113-113
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和苏联革命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的输入和影响,使苏联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受容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苏联音乐唤起中国音乐艺术创作的生命力,成为了中国音乐发展的前动力,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新音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通俗音乐是在技术进步大潮中受益最多的一种音乐形式,在强大的传播媒介支持下,通俗音乐得到飞速发展.文章从形态、行为、观念三个方面对通俗音乐和严肃音乐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通俗音乐的美学含义.认为,通俗音乐的美学意义在于它提供了适应于社会大多数成员审美情趣的审美对象,反映了在社会化环境中能够体现出的美学本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董雪蕾 《魅力中国》2013,(14):270-270
随着社会生活中音乐的实践,必然促使人们去思考一系列关于音乐的重大问题,当这样的思考形成明确的理论形态,使出现了音乐美学思想,从此,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开始逐步发展。在本篇中,笔者将简单分析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以及特征。  相似文献   

12.
张轩宁 《魅力中国》2013,(22):36-36
音乐治疗是一门年轻的应用学科,它是界定在心理学与音乐学之间的.而且与这些学科所不同的是,它还融合了其他多元学科,所以说,这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音乐治疗是运用医学的原理,美学的思维,音乐的手段来对患者进行心理调节。钢琴音乐治疗对人类的心理健康能够起到非常神奇的作用,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疗效,全在于它运用了音乐中的理性美学思维。本文就钢琴音乐治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回眸 2005年9月,由青岛市政府主办、青岛市文化局承办了首届青岛音乐节,开启了一场音乐盛典.这一年,青岛市也迎来了首届中国国际小平提琴比赛,并将该项赛事永久地留在青岛,为"音乐之岛"作出了最生动的诠释.此后,音乐节成为青岛打造"音乐之岛"城市文化品牌的一项常规内容,每年举办一届.  相似文献   

14.
艺术歌曲发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是根据文学家的诗作而创作的,具有复杂的作曲技法和较高的表演技术的抒情歌曲.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中国艺术歌曲诞生于二十世纪初,其一方面吸收了德奥艺术歌曲的优秀成就,一方面与中国传统音乐紧密结合,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较早出现的东、西方音乐文化交融,并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本文从艺术歌曲的定义出发,对"五·四"时期与中国艺术歌曲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巫文化的渊源、内涵以及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人类在繁衍生息、推进社会发展中创造的一种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原始文化.巫文化从"人的自然化"、无羁想象与浪漫精神,以"和"为美等多种形式中体现出了许多华夏的美学特征.为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绘画艺术、音乐与舞蹈艺术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跌宕起伏,政权更替频繁的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具特色的阶段。这时期思想、文化、艺术等的发展都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与个性,对后世音乐美学影响极大。魏晋时期佛教和道家思想为人们批评当时的政治、社会制度提供了理论武器批评,同时它也提供了逃避现实的一种思想体系,促成了音乐朝着与过去不同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两位代表人物则是阮籍与嵇康及其作品,对后世音乐及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戚卫民 《魅力中国》2010,(36):90-90
18世纪中晚期是西方音乐上的古典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打破了民族的限制,追求着一种国际化的音乐语言,高贵典雅而又具有娱乐性的音乐风尚;人们认为音乐应模仿自然,表现心灵的情感,要为大众所接受;音乐要严谨、有序,并在一定的规范内富有表现力。音乐和哲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音乐创作受音乐美学思想的指导,音乐美学研究中的许多问题都涉及到基本的哲学立场。18世纪盛行的启蒙主义、自然神论等深刻地影响到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进而影响到音乐家及其创作,形成了这一时期典型的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18.
周慧 《魅力中国》2010,(32):256-257
“淡”是中国哲学史和美学史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中国琴论的核心概念。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况》是中国音乐美学的集大成者,其中“淡”是继“和”之后的又一美学范畴。本文将从“淡”况之文本内涵、“淡”况对道家音乐美学观的继承与发展、“淡”况与诸况之关系三个部分阐述“淡”况之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墨子《非乐》的核心观点即"为乐非也",他注意到音乐对于政治的影响,认为音乐兴盛和政治清明成反比,墨子提出非乐问题的出发点,是对当时统治者奢侈腐败行为的强烈不满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20.
天使之声是无比圣洁的,她带给人们的是祥和、恬美和纯朴.在欧洲音乐之都维也纳,有一群以美丽歌喉撩开人们心扉的"歌唱天使",他们以天籁般的声音和自然流畅的音乐,感染了世界各地的无数听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