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洪运  王占 《中国经贸》2009,(12):180-180
服务型政府是以“服务”为核心的、致力于社会公正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是透明的和负责任的,它的结构是扁平的,它是一个有限的政府又是一个法治的政府,它应具有参与性和回应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加快.政府凡事都一厢情愿地替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已经不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的要求。现阶段政府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注重施政行为与社情民意的良性互动。所以。我们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管理社会事务.都要坚持倾听民意。回应民意。惟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才能使法治型政府建设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街头官僚"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充分了解"街头官僚"作为政府部门最直接、最基层与群众接触最密切的特点和作用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好。”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执政力建设.“让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政府推进自身改革的必然选择。服务型政府不仅要政府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认真履行“人民”政府的宗旨,还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平、公正、透明,高效的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提高政府公信力,这样的政府才能更加令人民满意。  相似文献   

5.
一、“服务型政府”的概念与创新“服务型政府”一词是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3月份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并从“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政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调配合。健全社会公示、社会听证等制度,让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等方面概括了“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管制型政府由于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当今政府改革的重要取向。建设规范化的服务型政府也是我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提高政府效能,实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举措。文章试从规范化服务政府的内涵与特点入手,探讨我国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设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王怡 《天津经济》2008,(10):52-54
自2008年5月1日起,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行了,《条例》首次从法律上对政府信息公开做了明确规定,使群众对政府机关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监督方式等信息能够一目了然,确保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是“用法律手段打造透明政府”,是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党在新的历史阶段下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今天,网络的发展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新的手段与途径,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中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多,政府事务更加繁杂,如何有效的通过网络这一便捷顺畅渠道为公民服务,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将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研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强调政府为公民、为社会大众服务。建立和完善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工作起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法治型政府、创新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电子型政府。  相似文献   

10.
王行靳 《特区经济》2010,(5):182-183
建设服务型和回应型政府是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再造的重要价值取向,传统政府管理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自利倾向以及政府行政成本软约束制约了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作用的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再造需要重组政府行政流程、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建设符合新农村建设的积极行政文化。  相似文献   

11.
刘日 《乡镇经济》2010,1(1):12-17
构建能够切实满足公民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文章在归纳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文化与服务观念的双重淡化、规则制定与行为监督的缺位、全能政府模式的习惯性越位、政府职能重点与引导的错位、部分政府服务职能履行不到位等是重要成因,并进而从政府职能定位与履行的视角分析了解决问题的几个路径。  相似文献   

12.
乡镇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我国的一个热点问题。乡镇基层政府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可或缺的主体之一,其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直接关系到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和广大基层群众利益的实现。文章提出乡镇政府基层公共服务能力的概念,展现了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现状。围绕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进行了成因分析,并运用公共选择、委托一代理人及新公共管理等理论的相关内容对其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3.
伊文嘉 《特区经济》2013,(1):197-198
当前我国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尚未形成,绩效考评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和做法,推进我国政府绩效考评的科学化和制度化,对于加速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吕国辉 《特区经济》2008,(2):262-264
政府的天职永远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及时、全面的公共服务,这也是政府存在的主要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还要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打造最适合的制度安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所贡献。政府绩效评估可作为地方政府职能归位的动力机制之一。为保证评估规范科学,结果客观公正,评估机构应来自上级政府、企业界、学术界以及新闻媒体。评估还应走向制度化。  相似文献   

15.
李媛 《特区经济》2014,(11):93-95
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职能部门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重要职责。本文立足深圳市实际,对深圳市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现状、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人才公共服务模式与机制运行现状、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及其成因等进行总结分析,最终提出完善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公共服务模式与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冷继波  梁媛 《特区经济》2008,(11):140-142
目前我国的政府会计制度是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但随着新公共管理的兴起,它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立以绩效为导向、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体系不仅能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有用的信息,随着公民参照意识的提高、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政府履责的能力和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7.
谢豫川 《特区经济》2013,(11):97-99
政府购买服务作为公共品的提供方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非常成熟,而我国的公共品提供方式还主要是政府的大包大揽,政府购买服务这种制度还没有完全铺开,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购买服务这种方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在很多领域已经开始运用。本文以公共经济学的视角,从理论基础、服务模式等方面对我国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的建设进行探讨,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基于反倾销应诉的视角,探讨了行业协会治理结构对其服务功能的影响。不同于先前文献,本研究利用粤浙两地的调查样本经验考察了行业协会的组织架构、治理模式和政府支持度等因素对其服务价值的综合影响。基本结论认为,协会的行业代表性和成立资历有利于其反倾销应诉服务;自治权高或者自律性强也会促进其服务功能的发挥;而自利性让协会倾向于内部会员的俱乐部品供给,限制了其服务对象范围。研究还发现在深层的“制度缺位”前提下,政府的“资源型”扶持不利于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提升。政策启示在于:政府需借助事业单位改革契机,完善行业协会的“顶层设计”,推进其“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向“自下而上”彻底转换,从而实现其为企业提供反倾销应诉服务等公共品时具有市场导向的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政府凭借着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始终在社会管理中承担着"统治者"的角色,对社会的管理受制于"统治"或"管制"理念。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由于缺乏公共服务理念,政府社会管理的传统模式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实践证明,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由统治性行政向服务性行政转变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重塑公共服务理念与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区别的一面。若要将这种理念在政府的社会管理中重塑,则需要内力和外压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转型:从供给导向走向需求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林 《乡镇经济》2013,(4):49-53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而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作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载体正日益凸显其作用。当今,我国城市社区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主要是“供给导向”模式,但随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这种模式日益受到挑战。建构“需求导向”模式成为解决这一困境的现实选择。因此,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公共服务需要居民的积极参与和反馈,形成有效地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