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出现了大批的失地农民,他们成为新一代的城市边缘群体和贫困人口。而他们是否能顺利的实现市民化是关系我国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关键。本文从国家和失地农民两个群体的角度,对国家的安置政策和如何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两方面进行了思考,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地方政府征收农村集体土地也日益频繁。在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同时,如何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有效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成为当前新的"三农"问题。文章试图在目前我国征地现状和现有征地制度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于海云 《乡镇经济》2008,24(10):33-37
苏州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建设和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文章通过对苏州市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政策的调研,总结了苏州市的做法,最后提出了一些完善征地政策和失地农民长效保障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无论是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范围还是补偿的分配都是一种生存权补偿机制.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保障失地农民发展权补偿不仅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减少征地冲突、维持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应加快建立基于失地农民发展权补偿的征地补偿体系,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征地制度、土地产权制度等相关制度,同时从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建立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衡量指标体系等方面加强相关配套措施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探究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武琼 《新西部(上)》2006,(12):102-103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征地成为必然,失地农民的出现也成为必然。由于我国现有的征地制度存在缺陷,相关的社会保障措施缺失,致使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三无农民”。他们的出现给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带来许多问题。该文通过对我国现有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分析,认为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重点应放在为失地农民提供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失地农民就业上。  相似文献   

6.
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大量的农村集体用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由于征地补偿安置标准和安置方式不合理、滥用土地征用权等原因,使得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和后顾之忧日益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对地方政府加强监督;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解除其后顾之忧;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培训,拓宽其就业渠道等.  相似文献   

7.
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大量的农村集体用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由于征地补偿安置标准和安置方式不合理、滥用土地征用权等原因,使得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和后顾之忧日益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对地方政府加强监督;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解除其后顾之忧;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培训,拓宽其就业渠道等。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因征地而引起的矛盾也逐步凸显,失地农民人群规模越来越大.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着征地补偿标准低、就业困境等问题.农村现存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导致农民难以维持长远生计.高度关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分析对比目前采取解决失地农民困境的两种主流模式,对探究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9.
土地流转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智敏 《特区经济》2007,(5):173-174
土地流转带来的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在深入分析失地农民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建立土地补偿长效机制、建立就业扶持机制、建立居住安置机制、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政治场域下,以占据西方国家政治学领域主导地位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来分析我国失地农民与地方政府的博弈逻辑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现实价值。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基本博弈规则导致我国公民与政府在理性选择视角下的博弈结构呈现不对等性,其中,在征地这一博弈过程中就表现为政府优势和农民劣势。建议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强化征地补偿管理,以理顺失地农民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引发的征地进程加速、失地农民权益流失问题日益突出。失地的农民虽然从国家政府那里得到了相应的补偿,但是由于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他们仍然处于经济权益、社会权益和政治权益的缺失。因此只有制度创新,才能让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2.
武孝武 《上海国资》2011,(5):101-103
950%的农民是大田农民,他们以种植粮食维持生活,他们有怎样的诉求?他们的诉求是我们采取何种土地制度的真正基础农民的真实诉求《上海国资》:这几年由征地拆迁引起的纠纷比较多,甚而导致出现了自焚的极端事件。从三农研究的角度来看,主要纠结在什么地方?陈柏峰:征地拆迁纠纷有两个主要原因,也可以说,有两种不同的拆迁纠纷。一种是政府对失地农民补偿不够。近二十年来,由于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征收农地,全国现在累计已有近五千万失地农民,已成为很庞大的社会群体。有的失地时得到的补偿比较低。  相似文献   

13.
万新夫 《魅力中国》2010,(32):92-92
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不少农民由于失去大量得集体耕地而成为失地农民,且由于目前征地补偿机制的不足,一些失地农民沦为弱势群体。失地农民补偿问题成为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和分析目前征地补偿机制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征地补偿机制的建议,建立科学的征地补偿机制是解决我国失地农民补偿问题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加速向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迈进。在这一历史过程之中,产生了一个利益严重受损的特殊群体——失地农民。文章描述了西部农村失地妇女产生的背景、征地过程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制度缺陷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办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置失地农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黑龙江省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在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是不可避免的状况。而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养老的主要物质基础,失去土地后,农民养老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老年生活风险加剧。尽管失地农民得到了一次性的征地补偿金,但是这些补偿金并没有缓解他们因失去土地而"务农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状况。因此,构建完善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与失地农民就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征用面积越来越大,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怎样保证农民失地不失业,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又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失地农民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为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化开发征地过程中,政府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偏低,保障缺失。其制度因素在于现行土地价值评估机制的不健全和征地补偿制度的不合理。因此,必须通过改革现行制度,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起科学的土地价值评估机制与征地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8.
肖涓 《黑河学刊》2012,(8):152-153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在国内外高校引起了足够的重视。高校应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从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两方面建立起连贯、充整和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魏青达 《特区经济》2008,(2):164-165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据估计,目前我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可能高达4000~5000万人。"十一五"期间,预计每年新增被征地农民300万。与城市下岗职工相比,失地农民没有最低生活保障,没有稳定的就业渠道,缺乏政策和财政支持,显得更为弱势。目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十分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近年来,失地农民上访案件呈急剧增加趋势。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种地无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亟待且必须解决好的一大社会问题。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已成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对于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已有的研究提出许多分析思路和研究对策,但相当多的思路和对策停留在政府层面,过于宏观,而很少从微观角度看待失地农民问题.从微观层面来看,不论是征地前,还是征地后,在处理失地农民问题过程中,村“两委”干部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如果村“两委”干部为村民利益着想,则该村失地农民问题会较好地得到解决.反之,失地农民问题就会影响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