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道"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要本,在他看来人生至高境界是体道行道与道合一。因此与道合一、逍遥自适成为其人生的终极追求。由于庄子生活背景和人生体悟使得庄子在求得自己逍遥自适的同时也希望人民能够全身保性天放自得。可见庄子的人生理想不仅在说明和探究宇宙本源,更主要的是诠释人生,扩展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逍遥思想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特色,也是庄子人生理想的最 高境界,它表达了这位古代哲人对人格独立的孜孜以求和对精神自由的无限向往,在社会有了巨大发展的今天,庄子的逍遥游理论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仍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古代大哲学家庄子关于“安时处顺”、逍遥人生的哲学命题和处世箴言对当今社会很有启迪。  相似文献   

4.
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了一个"藐姑射之山",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则构建了一个"桃花源"。他们一个虚构了荒诞虚幻的阆苑神山,是"真实的虚幻";一个想象了淳朴真实的农业村庄,是"虚幻的真实"。本文拟从藐姑射之山和桃花源为出发点,运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理论对陶渊明之于《庄子》的继承与升华试分析。  相似文献   

5.
《庄子》一书历来被认为是道家经典之作,庄子也是公认的先秦道家主要代表人物。其实,通过对《庄子》一书中关于孔子本人及其儒家思想的态度,不难看出,《庄子》思想与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神话之于庄子不仅是任他驱遣的材料,而且更为他提供了写作时的神话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观物)的方式和表达的方式;形成庄子神话思维的原因是商代文化的传承、楚地宗教氛围的滋养、庄子独特个性的影响和黑暗现实的激发;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作为一种外力促使了庄子对神话思维的自觉选择和运用。  相似文献   

7.
佛学"般若"思想博大精深,根植于东方智慧,又超脱于世俗人间。其真义在于肇端一种认识,经由一种思辨,达到一种境界。定位于学术阈值,抽象、考辨"般若"思想,处处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因子。基于"般若"思想视角,究思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环境塑成、方法探索和关系审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佛学"般若"思想的再现与回归,进而实现佛学"般若"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哺,这样的考察域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新窗口。  相似文献   

8.
《阅微草堂笔记》与《庄子》精神和气质上有颇多相通之处,除了多处直接引用以外,前者的话语方式大有后者遗风,主要表现为:叙事说理的"法天贵真"、"复归于朴",以"自然为宗";超越世俗,在俗常的道德之外让读者获得新的发现,建立起属于作者自己的叙事伦理;"尚质黜华",作品中漫溢着一种怡然、悠然气息;将凝聚着独特思想的语言深层结构通过汪洋恣肆、行云流水的文字表达出来,体现作者的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9.
无为,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有着深远的自然的和人性的根源.政治观上,庄子认为无为之作为是君主和一切有道德修养的人根本的、最高的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自然和人性的根源.孔子和老子都有“无为“的政治观,庄子沿着这一思路加以发展,而形成了自己的理想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10.
【点评人】读罢魏悦博士《刘晏的重商思想探析》一文,掩卷沉思,颇多感慨。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对历史的审视无法改变过去,但是它却能给予人一种智慧,告诉我们如何能打造更美好的未来。历史研究做的是修补人类童年记忆的工作,这种修补或许是为了我们精神家园的最后皈依,而更多的时候,是对人类智慧的整理与重塑——历史研究的"无用之用",  相似文献   

11.
【点评人】读罢魏悦博士《刘晏的重商思想探析》一文,掩卷沉思,颇多感慨。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对历史的审视无法改变过去,但是它却能给予人一种智慧,告诉我们如何能打造更美好的未来。历史研究做的是修补人类童年记忆的工作,这种修补或许是为了我们精神家园的最后皈依,而更多的时候,是对人类智慧的整理与重塑——历史研究的"无用之用",  相似文献   

12.
庄子在诸子百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许多学者在研究其思想的过程中主要注重于其哲学思想,更多的是对他的消极的哲学观点进行批判,而没有看到庄子思想中所蕴涵的强烈的批判精神。笔者认为,庄子的批判思想集中体现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警示呐喊上,具体来说,可以从社会、人生、哲学三个层面对其批判思想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以"儒学"为核心、兼容墨家道家法家等多样文化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的宝库,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以此为精神营养有效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探索人生价值。通过反思与回归,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走出一条社会影响良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道统得以传承又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和思想境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从旅游哲学的视角论述了中国道家的逍遥说、儒家的比德说、佛家的随缘人生观与西方现代哲学中的主体间性观点,认为旅游审美是诗意的对话,旅游审美的最高境界是旅游审美主体与旅游审美客体融为一体,由"在场"洞见"不在场"。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具有众多与现实世界不同的特点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虚拟疆域"。它正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务必加强"虚拟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些不足:仅仅视网络为一个载体、教育对象狭义化、工作条块分割。因而,在"虚拟疆域"视野下重新思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研究《荒原》的救赎主题,神话是必经的门槛。T.S.艾略特运用"圣杯+金枝"的"神话术"构建诗歌的底层思想结构,建立起"救赎"与"再生"的精神联系,并从人类学本体论的高度实现了对宗教思想范畴的反思和超越。而着眼于时间循环和生命周期发展的动态过程,《荒原》的非理性神话结构模式体现着史前宗教的"永恒回归"信仰。返回文化生命之源、重现初始完美之境,人与世界的对立再度化为"统一",神话承载的"死而再生"的生命寓意就获得了永恒性的文化指向。  相似文献   

17.
王充闾围绕庄子哲学思想中"逍遥游"这个主旨,进行多维度的探求,使这部传记具有《庄子》哲学思想品读的文化存在意义。该作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以"游世"说为立论,阐发"游世"思想的哲学意义,并采用可行的解读路径,揭示庄子哲学的形上之义。该作将传记、散文、理论专著成功地融为一体,展示了较强的可读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提供了一种距离读者更近的《庄子》阅读方式,也为丰富庄学的文本类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本文就档案工作中应服务民生问题阐述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从《庄子》思想中悟出当代管理之道,将庄子平等、变通、阴阳调和、责任感、钝感力及无为而治等观念运用到当代管理理论中,探索"-3代管理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20.
《庄子》应该在先秦时期就已成书,流传至今的《庄子》只有三十三篇。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历代文人墨客和众多的文学作品都受到了《庄子》的影响。虽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庄子》却仍以其独特的魅力引人深思,并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本文由《庄子》中"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这句话,从四个方面,简单叙述庄子思想中的"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