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晓燕 《改革与战略》2011,27(1):107-110,138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开启了我国内陆自由港的发展道路。重庆内陆自由港的发展模式由其功能、目标、管理、运营和监管等综合组成。内陆自由港的建设必要且可行,其国际贸易、保税物流、商品展示、航运特区等功能,可充分发挥重庆在“西域”具有的双重优势所产生的迭加效应。  相似文献   

2.
3.
重庆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坚持对外开放,着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统筹安排对内对外经济工作,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创新对外开放工作思路,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重庆与世界》2014,(4):14-15
全国两会上,重庆代表团提出.希望国家有关方面从培育内陆沿边开放战略支点的角度,支持重庆设立自由贸易园区试点,推动重庆和西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据前方消息,重庆设立自贸同区研究的课题已通过了国家相关部委组成的课题组的评审。  相似文献   

5.
《重庆与世界》2013,(7):59-59
5月19日,第十六届中国(重庆)国际投资暨全球采购会(简称“渝洽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落下帷幕:一个个展台、一单单协议、一场场论坛,见证着中国对外开放尤其是西部内陆开放的稳健步伐和强劲脉动。  相似文献   

6.
地处我国西部内陆的重庆,怎样成为中国开放前沿,2011年,经过三年建设,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提前一年实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7.
8.
9.
服务外包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随着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发展,服务外包开始席卷世界,许多跨国企业将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交给其他专业公司完成,以期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大量服务性、知识性的白领职位正在进行转移。目前,服务外包已经成为全球贸易中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刘一文 《魅力中国》2010,(17):16-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适应经济发展内外部约束条件的新变化,我国提出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要求。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外部条件不断成熟,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处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结合部,一个不沿边、不靠海的城市。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惟一的直辖市。重庆除了面临着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所共有的机遇外,还拥有非常优越和独特的自身优势: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产业转移方兴未艾、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分析了江苏盐城港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港口腹地空间范围狭小且经济发展滞后、在与周边港口竞争中处于劣势、集疏运体系不健全。在此基础上,文章把盐城港定位为最接近日韩的外向经济口岸、发展中的南方航运中心北翼深水港、富有潜力的淮江区域"海上新门户"和东部沿海特色工业港。最后,提出了提升港口竞争力的发展路径:河海联动编织内陆港口网络,拓展港口腹地空间;立足港口优势做强临港产业链,陆海统筹培育港口物流新需求;以"共建共赢"为指引构建港口战略联盟,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效果总体不错,近年来西部各地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面对新的形势,仅靠国家的优惠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以新观念、新思路来引领西部大开发,才能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新突破。在分析当前西部大开发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保税港区是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一定程度上效仿了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模式,在设立条件、政策设计、管理体制等方面和国际惯例相似,但我国保税港区距离国际自由贸易区还有较大差距。文章对我国保税港区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者在制度、政策、模式、管理等方面的联系和差异,提出创新我国保税港区政策制度和管理体制机制的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14.
姚涛  陈六新  刘倩倩 《改革与战略》2010,26(4):80-82,111
私人投资对西部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西部的基础设施与产业集聚状况远远落后于东部,西部的实际税收负担只是稍低于东部,西部的私人投资环境与东部相比有很大差距。为了改善西部私人投资环境,有必要重新构建西部的税收激励制度,以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奕  税常峰  张娜 《改革与战略》2011,27(12):125-127,176
针对新时期我国西部地区交通体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文章分析了当前西部地区交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发展规模存在争议、建设资金筹集困难及发展目标日趋多元带来的挑战,提出了新时期西部地区交通建设的主要思路,结合国家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分析了交通建设的重点,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大决策。2010年至2030年将是西部的加速发展阶段。大开放格局的形成将是其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西部对外经济各项指标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但其对外经济总量仍偏低。本文认为较低的对外经贸依存度,一方面说明西部未来的开放大有可为,另一方面也将促进中国的经济结构趋向合理。西部大开放格局的构建,将出现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的特征,也将以更广阔的视野,在更为完善的政策制度下,探索对内对外协同开放之路。  相似文献   

17.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role of post-1999 ‘Develop the West’ policies in promoting acceler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engdu and Chongqing, the two largest, spatially proximate metropolitan centers of western China.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cities test theories regarding utiliz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that flow from a place's location, history, political-economy, and cultural resources. Chengdu serves as the traditional capital of Sichuan province. The mountainous setting of Chongqing relegated it to a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dominated by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ts new autonomous status and comple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will solidify the city as the western edge of the Yangtze. It is argued that geographically reinforced historical cultural patterns form the basis of systemic problems. A ke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cities lies in their different utiliz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a proxy for openness to information fueling change. Statistics and interviews accumulated in both cities flesh out this comparative examination of two major geographical bases for economic dynamism in west China.  相似文献   

18.
徐承红 《改革》2007,(11):55-60
产业集群在国内的发展有诸多模式。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理论.借鉴我国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经验,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可采用垂直型、水平型、生态型三种模式,在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应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大政府制度创新力度,加快国有大型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培育促进产业集群的区域文化,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艳 《改革》2004,(6):54-58
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对于西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西部地区无论是吸收外资还是国内东部发达地区的投资都不尽人意,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外资企业和东部企业向外转移的动力不足;男一方面在于西部大多数地区也还不具备接受外资和东部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因此西部地区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促进国内外产业向西部转移。  相似文献   

20.
The Asia‐Pacific Free Trade Area (FTAAP) has become a topic of focus since the proposal was first raised in 2004. The present paper considers China's policy towards the FTAAP from a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 by probing the gains, impediments and concerns for China, and makes judgments based on several possible scenario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from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China would benefit from joining the FTAAP both in a static and a dynamic manner because both its main trade partners and trade barriers in export market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However, whethe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likely to support the initiative is largely dependent on certain crucial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elements, including the APEC approach, US‐Chinese relations, quality of treaty, sensitive sectors, competitive proposal of alternative and membership of Chinese Taipei. Therefore, i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annot ratify the ideology and terms of the initiative, or issues that are central to China's interests are not addressed, the FTAAP will only remain a proposal possessing economic possibility in the long run, without political feasibility in the near te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